宜昌市民眾藝術館

宜昌市民眾藝術館

宜昌市民眾藝術館是宜昌市境內藝術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昌市民眾藝術館
  • 成立時間:1949年10月17日
  • 辦公地址:宜昌市西陵區解放路2號 
  • 負 責 人:黃貞進
  • 乘車路線:3路、4路、7路、8路公汽
發展歷程,機構編制,內設機構,成就,所獲榮譽,

發展歷程

宜昌市民眾藝術館前身是宜昌市人民教育館,成立於1949年10月17日。後幾經變遷,隨著宜昌地市合併,於1992年5月原市群藝館、地區民眾藝術館合併為“宜昌市民眾藝術館”,2008年6月20日宜編辦[2008]14號檔案,同意宜昌市民眾藝術館增掛“宜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實行一套班子二塊牌子。
宜昌市民眾藝術館是市人民政府設立的、隸屬於宜昌市文化局的公益性民眾文化事業機構,是組織、指導全市民眾文化活動、 輔導培訓社會文藝骨幹,研究民眾文化藝術及蒐集、 整理、 保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的社會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並對全市11個縣市區級文化館和全市近200個鄉鎮、街道、文化站(文化中心)進行業務指導。
宜昌市民眾藝術館是宜昌市民眾文化活動中心、輔導培訓中心、研究中心,地處市城區最繁華的解放路口,現有辦公和業務活動使用面積3050平方米,具有演藝廳、排練廳、展覽廳、多功能廳、少兒活動室、畫室、琴房等14個活動場所。建有流動舞台1個(200平方米),舞檯燈光、音響齊全。
改革開放以來,市群藝館堅持“二為”方向,為繁榮先進文化,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做了不懈努力。每年組織全市性民眾文化活動20餘項,舉辦各類民眾文藝培訓班16 個,創作民眾文藝作品數十篇(個),充分發揮了宜昌市民眾文化網路籠頭作用。
在舉辦各類特色鮮明的民眾文化活動、不斷推進民眾文化普及的基礎上,還下大力氣狠抓文藝精品。我館創作輔導的極具濃郁土家文化特色的男聲表演唱《咂酒歌》、廣場舞蹈《長陽巴山舞》和文藝理論調研作品《土家“跳喪”文化本源探微》在全國第9、10、11屆群星獎比賽中連續三屆獲金獎殊榮。最近,市群藝館所創作的《三峽娃》和《月亮巴巴》又獲全國兒童“新苗獎”舞蹈大賽金獎、湖北省音樂創作與表演金獎。

機構編制

宜昌市民眾藝術館內設中層機構有館辦公室、文藝活動部、培訓輔導部、創作調研部、美術攝影部、廣場活動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7個部室。全館共有在編職工41人,具有專業技術職稱34人,其中高級職稱15人(研究館員3人、副研究館員12人),中級職稱14人。

內設機構

宜昌市群藝館常年開展舞蹈、聲樂、器樂、美術等各門類藝術培訓,建立基層輔導聯繫點,開展燈謎、楹聯等民間社團活動等方式,輔導培訓了數以萬計的業餘文學藝術骨幹和群文幹部,以及一大批企業、學校、農村、街道的業餘藝術團。近十年來,培訓近500餘名學生先後考取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院、武漢音樂學院等藝術學校。

成就

重視民眾文化理論研究是宜昌市民眾藝術館工作又一特色,群藝館編輯出版了《宜昌民間文學集粹》、《巴楚文化研究》、《巴楚文化源流》,蒐集整理出版了《宜昌民間文藝集成》等一批有影響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理論專著。2003年,宜昌市被列入全國首批三個民間文化保護工作試點之一,宜昌市民間文化搶救保護中心就設在市群藝館。在普查的基礎上,我館積極配合《清江跳喪》和《秭歸端午節》重點項目的的申報工作,對年事已高的土家第一女故事家孫家鄉香、瀕臨失傳的喪俗禮儀《唐祭儀式》、民間音樂《巫音》、民間曲藝《長陽南曲》等重點保護對象製作了專題片。為搶救保護、挖掘整理民間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做了應有的貢獻。
同時,宜昌市群藝館承辦了11屆社會藝術水平考級(音樂類)已累計考生1萬餘人次,合格率達99.5%,優秀率達60%,促進了宜昌市青少年素質教育的迅速發展。2004年市群藝館被湖北省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委員會評為宜昌市“湖北省音樂考級先進考點”。
宜昌市群藝館以其出色的工作成績,多次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肯定,先後榮獲“全國少兒文藝工作先進集體”、“湖北省民眾藝術館先進單位”、“宜昌市宣傳文化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前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曾親臨市群藝館視察工作並親筆題贈:“館有昭君貌,人有屈子才”十個大字。

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被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納入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擬命名一級文化館名單並予以公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