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編寫的《定鼎之役(平津戰役紀念館)》為了更好地展示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讓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而編寫。《定鼎之役(平津戰役紀念館)》配以數百張具有濃厚歷史氣息的圖片,幫助讀者了解歷史、了解人物、了解文化風情。
基本介紹
- 書名:定鼎之役/不朽的豐碑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52頁
- 開本:16
- 作者:張倩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639043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張倩編寫的《定鼎之役(平津戰役紀念館)》以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為平台,在深入敘述基地所蘊涵的厚重歷史、人物情懷的同時,又對基地的展陳情況加以詳細描述、介紹,穿越歷史,講述遺存背後的故事。《定鼎之役(平津戰役紀念館)》是《不朽的豐碑》叢書之一。
圖書目錄
決戰平津
風雨欲來
伏敵平津
完勝平津
平津經典
新保全圍殲戰
天津戰役
張家口戰役
北平和平解放
千秋人物
爆破英雄許學順
愛兵模範呂順保
戰鬥英雄董來扶
戎馬一生劉瑞林
支前英雄蘭玉山
棄暗投明傅作義
豐碑之館
展館風景
陳列之美
館展基石
各館納珍
鑄劍為犁
風雨欲來
伏敵平津
完勝平津
平津經典
新保全圍殲戰
天津戰役
張家口戰役
北平和平解放
千秋人物
爆破英雄許學順
愛兵模範呂順保
戰鬥英雄董來扶
戎馬一生劉瑞林
支前英雄蘭玉山
棄暗投明傅作義
豐碑之館
展館風景
陳列之美
館展基石
各館納珍
鑄劍為犁
文摘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三大戰役歷時142天,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總計154萬餘人。三大戰役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全國勝利的基礎。
三大戰役的指揮統帥部,中共方面是河北西柏坡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兼總司令朱德,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周恩來),國民黨方面是南京國防部(部長何應欽)、參謀本部(總長顧祝同)。抗戰時期的國民政府軍委會在解放戰爭時期被取消了,因此蔣介石以總統名義指揮國防部和參謀本部,甚至多次飛抵東北、華北前線指揮,但未到淮海前線指揮。國民政府前線指揮將領有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另作為前敵總指揮的杜聿明負責東北國軍的撤退和徐州戰場的現地指揮。中共方面前線指揮系統:東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負責遼瀋戰役,東北軍區提供支援;華東野戰軍陳毅、粟裕、譚震林,中原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負責淮海戰役,華東軍區與中原軍區提供支援;東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和華北軍區部隊聶榮臻負責平津戰役,華北軍區與東北軍區提供支援。另各軍區系統主要提供軍區地方武裝和後勤支援。
平津戰役(台灣稱平津會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及地方武裝一部,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第三個戰略性進攻戰役,亦是戰略決戰的最後一個大戰役。遼瀋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勝利在望之際,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聯合發動了平津戰役。
1948年12月22日,經過適當休整和準備,人民解放軍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全、張家口。
1949年1月14日,人民解放軍攻入天津市區。天津國民黨守軍奉命拒絕和平解決,人民解放軍發起總攻。次日,人民解放軍在東線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
在90萬人民解放軍兵臨城下的震懾下,在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和諸多開明人士的敦促下,1949年1月31日,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接受了人民解放軍提出的和平條件,率部接受改編,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新保全、張家口、天津守敵及塘沽敵一部26萬餘人,改編北平守敵25萬餘人,解放華北地區大部。
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其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尤其是北平的和平解放,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加速了全國解放戰爭的進程。風雨欲來
1948年11月初,遼瀋戰役勝利結束,人民解放軍殲滅衛立煌所部47.2萬人,解放東北全境。加之其他戰場取得的勝利,全國軍事形勢有了新的變化。人民解放軍總兵力由120餘萬人上升至300萬人,國民黨軍總兵力則由430萬人降至290萬人。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已占有優勢,形勢由劣轉優。
1948年11月初,解放軍發起了求殲國民黨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所部的淮海戰役。西北戰場上,西北野戰軍將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壓制在關中地區。華北戰場上,華北軍區徐向前第一兵團將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所部圍困於以太原為中心的狹小地區;第二兵團在河北省阜平縣休整;第三兵團位於綏遠東部,為圍攻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所部的後方基地綏遠省省會歸綏做準備。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進至河北薊縣地區待機;東北野戰軍主力休整於瀋陽、營口、錦州地區,準備一個月後開進山海關,協同華北軍區部隊殲滅傅作義集團。而孤懸於北平、天津、張家口、唐山地區的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集團除1個軍3個師約4萬人位於歸綏,1個師1萬餘人位於大同外,其餘主力4個兵團、12個軍、42個師(旅)連同其他部隊位於東起北寧路的山海關,西迄平綏路張家口的500餘千米的狹長地帶上。在戰場方面,由於東北全境解放,傅作義集團面臨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的聯合打擊,處境危殆。
面對這種形勢,傅作義與蔣介石考慮到各自利害,對華北作戰打算不同。早在東北作戰接近失敗時,蔣介石認為東北不保,華北孤危,同時淮海大戰亦有一觸即發之勢,曾考慮放棄北平、天津等地,要傅率部南撤,確保長江防線或加強淮海戰場,但又深恐南撤之後產生不利的政治影響,故逡巡不前。傅作義長期活動於綏遠地區,是地方實力派,對蔣介石排斥異己的慣用伎倆深懷戒心,生怕南撤後,其主力為蔣介石嫡系所吞併,故不願南撤。傅作義的另一選擇是西逃綏遠,但他又怕西逃後勢孤力單難以生存,因此亦難下決心。
遼瀋戰役後東北野戰軍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和1個鐵道縱隊共84萬人,除以第四、第十一縱隊等部組成先遣兵團於1948年10月底向河北省遵化、薊縣地區開進外,東北野戰軍主力正分別位於錦州、營口、瀋陽地區休整,積極準備入關作戰。華北軍區的3個兵團11個縱隊和地方武裝共46萬餘人,除第一兵團(轄第八、第十三、第十五縱隊)正在圍攻太原和第十四縱隊正包圍安陽、新鄉外;第二兵團(轄第三、第四、第八縱隊)集結於河北省阜平地區待機;第三兵團(轄第一、第二、第六縱隊)正在包圍歸綏;第七縱隊正圍攻保定。這時,華北、東北兩大解放區可以其雄厚韻物資支援解放軍作戰。綜上所述,華北戰場人民解放軍較之國民黨軍占有很大優勢。P2-7
三大戰役的指揮統帥部,中共方面是河北西柏坡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兼總司令朱德,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周恩來),國民黨方面是南京國防部(部長何應欽)、參謀本部(總長顧祝同)。抗戰時期的國民政府軍委會在解放戰爭時期被取消了,因此蔣介石以總統名義指揮國防部和參謀本部,甚至多次飛抵東北、華北前線指揮,但未到淮海前線指揮。國民政府前線指揮將領有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另作為前敵總指揮的杜聿明負責東北國軍的撤退和徐州戰場的現地指揮。中共方面前線指揮系統:東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負責遼瀋戰役,東北軍區提供支援;華東野戰軍陳毅、粟裕、譚震林,中原野戰軍劉伯承、鄧小平負責淮海戰役,華東軍區與中原軍區提供支援;東北野戰軍林彪、羅榮桓和華北軍區部隊聶榮臻負責平津戰役,華北軍區與東北軍區提供支援。另各軍區系統主要提供軍區地方武裝和後勤支援。
平津戰役(台灣稱平津會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及地方武裝一部,在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第三個戰略性進攻戰役,亦是戰略決戰的最後一個大戰役。遼瀋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勝利在望之際,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聯合發動了平津戰役。
1948年12月22日,經過適當休整和準備,人民解放軍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全、張家口。
1949年1月14日,人民解放軍攻入天津市區。天津國民黨守軍奉命拒絕和平解決,人民解放軍發起總攻。次日,人民解放軍在東線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
在90萬人民解放軍兵臨城下的震懾下,在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和諸多開明人士的敦促下,1949年1月31日,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接受了人民解放軍提出的和平條件,率部接受改編,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新保全、張家口、天津守敵及塘沽敵一部26萬餘人,改編北平守敵25萬餘人,解放華北地區大部。
平津戰役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其勝利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尤其是北平的和平解放,進一步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加速了全國解放戰爭的進程。風雨欲來
1948年11月初,遼瀋戰役勝利結束,人民解放軍殲滅衛立煌所部47.2萬人,解放東北全境。加之其他戰場取得的勝利,全國軍事形勢有了新的變化。人民解放軍總兵力由120餘萬人上升至300萬人,國民黨軍總兵力則由430萬人降至290萬人。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也已占有優勢,形勢由劣轉優。
1948年11月初,解放軍發起了求殲國民黨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所部的淮海戰役。西北戰場上,西北野戰軍將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壓制在關中地區。華北戰場上,華北軍區徐向前第一兵團將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所部圍困於以太原為中心的狹小地區;第二兵團在河北省阜平縣休整;第三兵團位於綏遠東部,為圍攻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所部的後方基地綏遠省省會歸綏做準備。東北野戰軍先遣兵團進至河北薊縣地區待機;東北野戰軍主力休整於瀋陽、營口、錦州地區,準備一個月後開進山海關,協同華北軍區部隊殲滅傅作義集團。而孤懸於北平、天津、張家口、唐山地區的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集團除1個軍3個師約4萬人位於歸綏,1個師1萬餘人位於大同外,其餘主力4個兵團、12個軍、42個師(旅)連同其他部隊位於東起北寧路的山海關,西迄平綏路張家口的500餘千米的狹長地帶上。在戰場方面,由於東北全境解放,傅作義集團面臨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的聯合打擊,處境危殆。
面對這種形勢,傅作義與蔣介石考慮到各自利害,對華北作戰打算不同。早在東北作戰接近失敗時,蔣介石認為東北不保,華北孤危,同時淮海大戰亦有一觸即發之勢,曾考慮放棄北平、天津等地,要傅率部南撤,確保長江防線或加強淮海戰場,但又深恐南撤之後產生不利的政治影響,故逡巡不前。傅作義長期活動於綏遠地區,是地方實力派,對蔣介石排斥異己的慣用伎倆深懷戒心,生怕南撤後,其主力為蔣介石嫡系所吞併,故不願南撤。傅作義的另一選擇是西逃綏遠,但他又怕西逃後勢孤力單難以生存,因此亦難下決心。
遼瀋戰役後東北野戰軍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和1個鐵道縱隊共84萬人,除以第四、第十一縱隊等部組成先遣兵團於1948年10月底向河北省遵化、薊縣地區開進外,東北野戰軍主力正分別位於錦州、營口、瀋陽地區休整,積極準備入關作戰。華北軍區的3個兵團11個縱隊和地方武裝共46萬餘人,除第一兵團(轄第八、第十三、第十五縱隊)正在圍攻太原和第十四縱隊正包圍安陽、新鄉外;第二兵團(轄第三、第四、第八縱隊)集結於河北省阜平地區待機;第三兵團(轄第一、第二、第六縱隊)正在包圍歸綏;第七縱隊正圍攻保定。這時,華北、東北兩大解放區可以其雄厚韻物資支援解放軍作戰。綜上所述,華北戰場人民解放軍較之國民黨軍占有很大優勢。P2-7
序言
歷史的長河不知湮沒了多少的民族和邦國,然能一直屹立於民族之林的必然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以優異的素質,堅毅、執著的品質,走過五千年的風雨歷程,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成為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朵奇葩。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繁衍生息在中國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碰撞、交融使各族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中華民族兒女對自己的祖國產生了一種不可割捨的特殊感情——愛國主義。正如列寧所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下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是從這樸素的感情開始的。這種感情經過千百年的凝聚,無數次的激發,最終被整個民族的社會心理所認同,升華為愛國意識,最終形成價值觀。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一種道德力量,對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愛國主義是一面旗幟,具有社會導向作用,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財富,同時也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巨大動力。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
1994年,中宣部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簡稱《綱要》)。《綱要》論述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極為重要的意義,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重點對象以及一系列具體措施。從1997年開始,中宣部陸續頒布了四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名單,以反映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反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蠻行徑,反映中國人民反侵略的鬥爭,反映現代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反映黨的光輝歷史為內容,來激發民眾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
這四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集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於一身,極為珍貴,極具宣傳推廣價值。為了更好地展示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讓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我們以這些愛國主義示範基地為基礎,推出了這套《不朽的豐碑》。
《不朽的豐碑》以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為平台,在深入敘述基地所蘊涵的厚重歷史、人物情懷的同時,又對基地的展陳情況加以詳細描述、介紹,穿越歷史,講述遺存背後的故事。每個示範基地單獨成冊,配以數百張具有濃厚歷史氣息的圖片,幫助讀者了解歷史、了解人物、了解文化風情。
這套叢書可謂是了解中華民族氣質、民族精神的一部紅色經典讀物,同時也是一套普及性讀物,既針對重點人群,也適宜在全民中推廣。讓讀者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紅色歷史,傳承民族精神,是我們編輯這套書的本意,我們也深信它將帶著讀者走過一段美好的文化之旅。
編者
2011年7月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繁衍生息在中國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碰撞、交融使各族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中華民族兒女對自己的祖國產生了一種不可割捨的特殊感情——愛國主義。正如列寧所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下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是從這樸素的感情開始的。這種感情經過千百年的凝聚,無數次的激發,最終被整個民族的社會心理所認同,升華為愛國意識,最終形成價值觀。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一種道德力量,對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愛國主義是一面旗幟,具有社會導向作用,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財富,同時也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巨大動力。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
1994年,中宣部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簡稱《綱要》)。《綱要》論述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極為重要的意義,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重點對象以及一系列具體措施。從1997年開始,中宣部陸續頒布了四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名單,以反映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反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野蠻行徑,反映中國人民反侵略的鬥爭,反映現代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反映黨的光輝歷史為內容,來激發民眾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
這四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集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於一身,極為珍貴,極具宣傳推廣價值。為了更好地展示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讓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我們以這些愛國主義示範基地為基礎,推出了這套《不朽的豐碑》。
《不朽的豐碑》以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為平台,在深入敘述基地所蘊涵的厚重歷史、人物情懷的同時,又對基地的展陳情況加以詳細描述、介紹,穿越歷史,講述遺存背後的故事。每個示範基地單獨成冊,配以數百張具有濃厚歷史氣息的圖片,幫助讀者了解歷史、了解人物、了解文化風情。
這套叢書可謂是了解中華民族氣質、民族精神的一部紅色經典讀物,同時也是一套普及性讀物,既針對重點人群,也適宜在全民中推廣。讓讀者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紅色歷史,傳承民族精神,是我們編輯這套書的本意,我們也深信它將帶著讀者走過一段美好的文化之旅。
編者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