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熊耳東原漢故宮

《定風波·熊耳東原漢故宮》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詞。該詞上片抒發對故友的思念之情,下片由懷念故友轉而為對時局的憂慮及對一統天下、治國安邦的明君的渴望。全詞情真意切,感情深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定風波·熊耳東原漢故宮
  • 作者:元好問
  • 創作年代:金末
  • 作品出處:《遺山樂府》
  • 作品體裁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定風波
三鄉光武廟,懷故人劉公景玄
熊耳東原漢故宮,登臨猶記往年同。底事愛君詩句好?解道,河山浮動酒杯中。
存沒悠悠三十載,誰會,白頭孤客坐書空。黃土英雄何處在?須待,醉尋蕭寺哭春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一作“定風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瓊枝”。雙調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韻,二仄韻,下片六句四仄韻,二平韻。
⑵三鄉:金福昌(今河南宜陽)之三鄉鎮,詞人貞祐丙子(1216)攜家南渡在此避兵。光武廟:即祀東漢光武皇帝劉秀的廟。漢光武帝劉秀為東漢開國皇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征西大將軍馮異敗赤眉於崤底,其殘部逃至宜陽,光武帝曾親征赤眉於三鄉。
⑶劉公景玄:劉景玄,名昂霄,字景玄,別字季房,號女幾山人,陵川人。學無所不窺,且過目不忘。初舉進士不中,以蔭補官。調監慶陽軍器庫,非其好也。元光二年(1223)六月十三日,年三十八,卒於河南永寧(今洛寧)之寓居。見元好問為其作《中州集·劉昂霄傳》和《劉景玄墓銘》。
⑷熊耳:即熊耳山,在今河南宜陽縣西和盧氏縣東南。東原:熊耳山之東麓。漢故宮:即漢光武廟。
⑸“登臨”句:回憶興定元年丁丑(1217)中秋日與劉景玄等友人燕集賦詩事。劉景玄題為《中秋日同辛敬之魏邦彥馬伯善麻信之元祐之燕集三鄉光武廟諸君有詩昂霄亦繼作》:“積甲原頭漢悶宮,登臨還喜故人同。迢迢萬里乾坤眼,凜凜千年草木風。今古消沉詩句里,河山浮動酒杯中。極知勝日須轟飲,更待銀盤上海東。”元好問作《秋日載酒光武廟》:“美酒良辰邂逅同,赤眉城北漢王宮。百年星斗歸天上,萬古旌旗在眼中。草木暗隨秋氣老,河山長為昔人雄。一杯徑醉風雲地,莫放銀盤上海東。”
⑹底事:何事。
⑺解道:能夠寫出。“河山”句:指面對山河宴飲抒懷。該句為劉景玄所作《中秋日同辛敬之魏邦彥馬伯善麻信之元祐之燕集三鄉光武廟諸君有詩昂霄亦繼作》中詩句。
⑻存沒:生與死,此指沉浮於世。悠悠:遙遠無窮盡。三十載:指興定元年丁丑(1217)至蒙古乃馬真後三年甲辰(1244)其間相距27年,這裡舉其整數。
⑼誰會:誰能理解。白頭孤客:詞人自稱。書空:用手指在空中虛劃字形。《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此句說唯有故人才理解詞人苦悶心境。
⑽黃土英雄:指東漢光武帝劉秀,史稱劉秀為中興之祖。黃土,墳墓。
⑾蕭寺:即佛寺。因南朝梁武帝造寺,令蕭子云飛白大書“蕭”字,故人稱佛寺為蕭寺。這裡指漢光武廟。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重遊三鄉漢光武廟,懷念已故友人劉景玄。
熊耳山東邊漢光武廟,往年一起遊玩的情景猶在眼前。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能寫出這么好的詩句?因愛酒的習性和對山河的閱歷才能夠寫出來。
人事變遷,時光流去,轉眼已是三十年了。除了你,誰能理解我用手指在空中虛劃字形時的苦悶心境。縱使像漢光武帝一樣,如今也不過是一抔黃土。期待中,醉夢裡遊覽到漢光武廟,面對春風而痛哭著。

創作背景

該詞作於蒙古乃馬真後三年甲辰(1244)。是年冬,作者為至河南遷其母張太夫人遺骨回山西忻州安葬,而路過洛西,重遊三鄉光武廟,睹物生情,憶起三十年前與知己燕集賦詩,而今孤身一人至此,不禁悲從中來,故作此詞,以茲緬懷。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詞上片寫來到故地,想起故人故詩引發的感慨。“熊耳東原漢故宮,登臨猶記往年同”由登臨舊地自然想起舊人。熊耳山上漢光武廟,詞人曾經和故交在此登臨過。《中州集》劉景玄詩題云:“中秋同辛敬之,魏邦彥、馬伯善、麻信之、元裕之燕集三鄉光武廟,諸君有詩,昂霄亦繼作。”如今故地重遊,人已不在,懷念之情頓生。“底事愛君詩句好”,是個反問。“河山浮動酒杯中”是劉景玄當年所作的詩句,只這一句便知:劉景玄是有很大氣魄的一個詩人。所以詞人元好問會記錄下“談辭如雲,四座聳聽,噤不得語”(《中州集》)的故事。詞人故地重遊再到故人的墓前,由詩出發,懷想到昔日的理想,愁緒感懷——自1224年入官以來,詞人常常追問自己入官的價值,遠離家鄉,任職國史館並不得意,眼看著官場上小人當道,官僚們陽奉陰違,仕途艱難,歧路縱橫,心理十分複雜和難言。而少年時的壯志則讓人心潮起伏,心緒難平。所以,這裡借登臨熊耳東原光武廟,回憶年輕時呼朋喚友指點江山的熱鬧情景,抒發詞人對於年少時充滿豪情與理想,而今只剩下追憶往事的深沉感慨。
下片由懷念故人轉到憂慮時局,抒發詞人對能夠治國安邦,一統天下的明君的渴望。“存沒悠悠三十載,誰會。”寫詞人自己沉浮於世多少光景了,無人理解自己。悠悠形容遙遠不盡,這種時間上獨特的感覺是因為人生失意,僅僅三十幾歲,就已經厭倦了,所以把時間無限拉長,每天都是那些官樣文書,孜孜到老。可是還能夠有什麼作為。不為無聊之事,無以遣有涯之生。理想破滅的時候是最痛苦的,而這痛苦,又不是一下子就可以了結的。“存沒”講的是生與死。這裡就是沉浮於世了。這些心事,不知道世上有誰能理解。來到故人的墓前,說給故人聽。失意的作者把對於時政的無限失望傾訴出來,但是好像又沒有落到真實里,因為悠悠歲月里的悠悠萬事是很難說清楚的。“誰會”就體現了這種艱難。對話的艱難,理解溝通的艱難。讀古人書,也不一定就能完全理解古人。所以這裡的設問隱含著作者內心的苦悶,那就是,誰也不理解!就像辛棄疾在《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里說的“無人會,登臨意”。接下來,“白頭孤客坐書空”,指詞人自己用手指在空中虛畫字形。白頭孤客是自稱。當時作者才三十六歲,不應白頭的年齡。所以這么說也隱含了一種失落和悲哀在裡面,寂寞孤獨的詩人,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落寞了。這裡借“書空”的典故說唯有故人才理解詞人的苦悶心境。最後充滿悽愴地問道,“黃土英雄何處在?”又自問自答曰:“須待,醉尋蕭寺哭春風”。到光武廟前,傷當時時世。金朝的中興也不知道有沒有指望。元好問一介儒生,深知帶兵打仗不是自己所長,運籌帷幄也不是自己所擅,只是情不自禁心憂國事而已。劉秀那樣的英雄早已化為黃土,故人現在在什麼地方。追問里充滿了對於死者的深情。蕭寺是自己與友人昔日遊覽憑弔的地方。面對春風而痛哭著。是為友人,也是為國事。

名家點評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馬現誠:“全詞格調蒼涼沉鬱,感情深摯。”(《元好問詞評析》)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啟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