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邊鹽湖

定邊鹽湖

定邊鹽湖群位於陝西省西北部的定邊縣境內,是陝西省唯一的湖鹽產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邊鹽湖群
  • 外文名:Dingbian Saline Lake group
基本介紹,分布,花馬池,苟池,濫泥池,蓮花池,波羅池,敖包池,公布井,公布井湖,明水湖,紅崖池,

基本介紹

定邊鹽湖群位於陝西省西北部的定邊縣境內,西與寧夏鹽池縣接壤,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相連,是陝西省的湖鹽產區。

分布

花馬池

鹽場堡城北2里處的的花馬池湖,開湖2000餘年,是歷史上記載最多,也是定邊鹽湖群的首席代表。湖盆面積6.78平方公里,水域0.63平方公里,是定邊鹽湖群中第二大湖。已探明各類鹽資源總儲量為742.95萬噸。
花馬池湖開採歷史悠久,始於秦漢,昌於唐宋,盛於明清。特別是在1940~1943年之間打鹽大生產運動中,為支援邊區財政和抗日戰爭,359旅2000餘名指戰員在此打鹽。曾被毛主席譽為“鹽湖是中央第一財政”。
花馬池鹽湖所產之鹽在歷史上稱為“白鹽”、“花鹽”、“老湖鹽”,它色白、粒大、質優、保鮮效果好,是食用鹽和醃製鹽的精品原料。花馬池湖的生產與管理歷史上一直由官方直接運作,鹽民打鹽官方收購或憑引發鹽,鹽民收鹽本。1942年邊區時組織鹽業生產合作社,以鹽場堡為中心建立鹽業中心區,將當時鹽業生產推向高潮,為革命做出貢獻。解放後由於戰爭之故,鹽田破壞、荒蕪,不久經過整飭維修,逐漸恢復生產,並由各級鹽務機關管理、生產,供應當地及銷區食鹽任務。
定邊鹽湖
花馬池鹽湖

苟池

苟池海拔高度為1300米,湖盆面積19.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58平方公里,距定邊縣城23公里。
苟池鹽湖開採始於漢代,距今約有2000餘年歷史。1988年經陝西省煤田遙感公司對鹽湖鹽類儲量進行普查,探明各類鹽儲量為723.90萬噸,是定邊鹽湖群中最大的一個湖,同時也是定邊長鹽公司重要的原鹽生產基地。苟池生產的原鹽在歷史上稱為“青鹽”。其特點是粒大、色青、茬硬、味鹹。

濫泥池

濫泥池位於花馬池西南8公里處,由於其鹽湖四周泥濘陷人而得名。濫泥池鹽湖開採始於唐代,距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是繼花馬池、苟池之後定邊鹽湖區的又一個歷史悠久而形成固體礦床儲量的鹽湖。過去一直是以大湖采撈,自然成鹽,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才逐步由鹽民在三邊鹽務局領導下修建鹽田生產。
據《定邊縣誌·嘉慶版》記:“濫泥池,在大池西南十六里,周廣十六里,東九里屬定邊,西七里屬甘肅靈州。”可見在明、清時濫泥池的湖盆面積是很大的,可以同花馬池相媲美。從清末到民初,濫泥池一直是定邊鹽區的重要產鹽湖之一。
定邊鹽湖
濫泥池鹽湖

蓮花池

蓮花池開發於明代萬曆初年,距今已有450餘年歷史,因其與周圍各池如眾星捧月,歷史上亦稱為“連環池”,後以諧音為蓮花池,並與各小湖均留下許多美妙的傳說。

波羅池

因其形似陝北農家使用的笸籮而得名,在今波羅池村南三里,距蓮花池三里,歷史上產鹽頗豐,且鹽粒大,色白,茬硬,與濫泥池所產之鹽共稱“浪鹽”,在銷區很有名氣。邊區時期曾壓壩子築鹽田生產,解放初期荒廢,每年雨水充足時,僅大湖凝鹽,為當地居民採收,自由銷售、食用。

敖包池

因湖邊周台子村北有歷史上蒙古族祭祀的敖包而得名,據測定共有液態儲量143萬噸。由於歷史上屬於蒙民管轄的鹽湖,產量亦不穩,固由蒙民包給流動來湖的漢民畦壩築田,鹽田不能統一規劃,各自為政,使敖包池湖今之畦田結構不合理,大小極不規則,入池滷水濃度不穩定。故使產鹽量也很不穩定。

公布井

公布井年產最高達1800噸,湖盆面積2.57平方公里,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新開發的鹽湖,結構較為合理,平均年產量均在800噸以上,總礦產儲量為270萬噸。上世紀八十年代又在湖西南方向開闢湖沙窩湖,修築鹽田。

公布井湖

湖得名原由歷史上曾有一蒙古族牧民叫貢布的在此扎一夥場放牧牲畜,為解決畜牧飲水,打一口井,後來輾轉住下許多漢民,就自然形成一個村子,這個村就叫公布井(村人、畜飲水全依賴此井水)。現此村依在,故將村地域內鹽湖亦稱公布井湖。
定邊鹽湖
公布井湖

明水湖

明水湖鹽湖位於白泥井鄉境內,總面積4.78平方公里,總儲量為297.91萬噸。該湖水面寬,礦化度低,日曬時間長,故產量較低。1984年因洪水淹了全湖,鹽田減縮所剩餘不足一半,故產量大大減少。該地域在歷史上為蒙族牧民居住的放牧區,湖周水草豐盛,是塊天然的好牧場。

紅崖池

紅崖池因池周紅沙石崖得名,產鹽略帶粉紅色,現在已經乾涸,池底一片紅砂土。娃娃池,其形似頭、身、腳相連,恰似一小娃形狀故名之。灣灣池於1959年發大水時被淤塞了。旱灘池在蓮花池大壩西南,曾築過壩畦因水大沖毀,現今雖不再產鹽,但湖貌猶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