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勢論(set theory)是指蘇聯心理學家烏茲納捷20世紀30年代在對多種感覺實驗反覆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心理學理論。源於德國心理學家G.E.繆勒和舒曼1889年提出的定勢概念。認為定勢是心理的特殊現象,反映了沒有形成意識的心理活動所特有的積極狀態,應該成為心理學的 基本概念。作為個體進行活動的一種準備狀態,反映了先前活動對後來活動的影響,可能有利於完成活動,也可能不利於完成活動。烏茲納捷發現,定勢可以在催眠狀態下形成,並能擴散到其他活動中。它不是某種局部的心理狀態,而是一種完整的心理狀態或人格模式,是在需要和客觀情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心理活動的內部條件,任何活動都是在定勢的基礎上進行的,相同的定勢可以表現在不同的活動中。被認為是一種與無意識有關的新型理論,對於揭示無意識現象的本質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定勢現象在注意、知覺、問題解決、運動等領域中得到廣泛研究,但對於定勢的本質仍然沒有定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勢論
- 最初來自:德文Einstelluns
- 定義:有機體的一種暫時狀態
- 提出者:烏茲納捷
概念,分析,
概念
定勢是指有機體的一種暫時狀態。最初來自德文“Einstelluns”,由德國心理學家G.E.繆勒(G.E.Muller)和舒曼(F.Schumann)在1899年概括重量錯覺實驗而提出來的。這個概念原來是指對某一特定的知覺活動的直接準備性。後來又有德國符茲堡學派心理學家阿赫、瓦特等在動作與思維領域裡做了研究,提出決定性趨勢的名稱。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烏茲納捷對這個概念加以改造,進而發展成定勢理論,並形成前蘇聯定勢心理學派。1949年,他出版了總結性著作《定勢心理學的實驗基礎》一書,對於定勢的概念、產生的條件及其理論的實踐意義作了全面地論述,同時採用多種感覺實驗反覆驗證。這一理論認為,定勢是主體個性的一種完整的動力狀態,是對某種積極性的準備狀態,這種狀態是由主體的需要和相應的客觀環境兩個因素決定的。有一定心理活動所形成的準備狀態,決定或影響著同類後繼心理活動的趨勢,也就是說人的心理活動的傾向性是由於預先的準備狀態及定勢所決定的。例如,人在反覆感知兩個大小不等的球後,對兩個大小完全全相等的球也會感知為不相等。這就是過去的感知對當前事物的感知所給予的定勢影響,這一現象被稱為“定時錯覺”。烏茲納捷強調,定勢在人的生活中不是局部的,而是普遍的現象,它在人的生活中起著基本的、決定的作用。本世紀50年代前後,蘇聯以烏茲納捷為代表的喬治亞心理學家們對定勢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與理論討論。由於定勢學派把這一概念擴大為解釋個性心理特性形成的基本原理,曾一度引起前蘇聯心理學界的激烈爭論。
分析
20世紀30年代,蘇聯喬治亞心理學家Д.Н.烏茲納澤等的實驗確定了定勢的擴散和定勢可在催眠狀態下形成。據此,他們認為定勢不是某種局部的心理現象,不能簡單地將定勢看作某一領域中的先前活動對後來活動的影響,而應當將定勢看作完整的個體的狀態或完整的個性的模式。依照這種看法,定勢是需要和客觀情境的產物,是這種相互作用的心理內容構成心理活動的內部條件,內在地決定著活動的傾向。同一個定勢可以表現在不同的活動中,任何活動都是在定勢的基礎上產生的。他們反對將個性歸結為個別的心理特徵,認為個性與主體的活動是分不開的,主張從賦於活動以統一的傾向的活動主體來解釋個性,而定勢揭示的正是個性在每一具體時刻的模式,活動的內部條件及內部聯繫。烏茲納澤等認為,定勢是完整個體的活動的一般心理學概念,應成為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心理學不應從個別的心理過程或心理特徵出發,而應當從活動及其主體即完整的個性出發。這種定勢理論有人認為是一種與無意識有關的新型理論,曾受到人們的注意,50年代在蘇聯心理學界引起熱烈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