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科鄉

宗科鄉

宗科鄉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轄鄉。宗科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49.5公里。面積543.21平方千米,人口2866人(2017)。轄加斯滿、臥龍、伊冬3個村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宗科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轄鄉
  • 電話區號:0837
  • 郵政區碼:624303
  • 地理位置:壤塘縣西南部
  • 面積:543.21平方千米 
  • 人口:2866人(2017) 
  • 著名景點:日斯滿巴碉房
  • 車牌代碼:川U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旅遊景點,

歷史沿革

1957年置綽斯甲縣宗科鄉;
宗科鄉
1958年劃歸壤塘縣;
1966年改紅星公社;
1981年復宗科鄉。

經濟發展

宗科鄉農業主產小麥青稞豌豆蠶豆馬鈴薯。牧業以牛、馬、羊為主。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日斯滿巴碉房。

旅遊景點

日斯滿巴碉房位於四川省壤塘縣宗科鄉加斯滿村石波寨,建於加斯滿山前台地邊沿,坐西向東,平面布局為長方形。日斯滿巴碉房是阿壩州現存年代最久、層數最多的典型藏族傳統碉房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2006年,日斯滿巴碉房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藏區的市井城鎮、山莊村寨,到處可見一種崇尚凝重、沉穩和崇高的民居風格。藏族的民居建築,大部分為二三層的石木結構,主要依據山形地勢而修築,建築格式為方形平頂,平面略為錯開造成體塊搭接,各翼以厚實的矩形的塊體為基調,聳立而上,逐次收合。色彩上習慣大片石牆上粉白或塗紅,嵌上梯形黑框的小窗,具有鮮明的線條和整齊的韻律,既表現了生活的熱情和生命的律動,又表現了沉思的理性和脫俗的風度。在青藏高原,藏族人民創造了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碉房是藏東地區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藏族傳統民居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分布廣,在阿壩州和甘孜州都有,其中以阿壩碉房最為典型。
宗科鄉
這種碉房一般是三到四層的樓房,朝向大多是南向或東南向,平面方正,外牆堅實。以四層碉房為例,其典型布置是:底層飼養牲畜和堆放雜物,二層為灶房和貯藏室,三層為臥室,頂層設經堂和曬台。樓上主要房間敷設地板,人席地而坐,屋中間有一小天井貫通樓層,作通風采光之用,各層之間以獨木梯相連。底層一般無窗。只設通氣孔,二層以上視窗既少又小,且排列不齊。牆身上窄下寬,厚實內部結構粗重,有明顯收合。整座碉房外形簡樸,很少裝飾,在山區中顯得比較活潑和富有生氣。這些碉房,有的臨街臨河,有的傍山偎翠,特色鮮明,猶如燦爛的山花,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
宗科鄉
日斯滿巴碉房是四川省乃至全國發現的年代最久、規模最大、層數最多、建築最高的藏族傳統民居建築,因此,它被譽為“藏族民房之王”。碉房背靠青山,前臨綠水,左右兩則是鄉村公路、農田和石波寨,且坐西向東依山順勢而建。牆基北高南低,平面布局為長方形。碉房共分九層,下大上小,通高25米,自二層起層層靠北內收成台,北石牆自底直通頂部,頂層面積僅為底層的六分之一。因而無論側觀或正看均如拾級階梯一般,十分精美壯觀。碉房底層是牲畜圈,二層北為廚房,南為客廳,三四層為寢室,五層為佛經堂,六層以上為雜物庫房。自二層起各層均置木質走廊,用於晾曬糧食或乘涼。三四層還建有木質吊腳樓廁所,二層以上每層皆開有一扇大窗戶和若干小窗孔,作通風或瞭望之用。日斯滿巴碉房系該地土司為其畫師修建的,現已傳承使用十三代。根據當地傳孫不傳子的習俗計算,其建築年代應在元末明初。
在燦爛的民居建築星河之中,日斯滿巴碉房反映了藏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崇高的審美意識,堪稱藏民族建築藝術寶庫里一顆耀眼之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