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秋剛,江西南昌人,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北京大學空間科學與探測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空間物理與套用技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行星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AOGS) 日地科學(ST)分會主席。曾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進步獎二等獎、美國宇航局局長簽署的“Cluster 科學作出突出貢獻”證書、歐洲空間局頒發的“傑出科學家”獎、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聯合頒發的Vikram Sarabhai金質獎章等重要獎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宗秋剛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西南昌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四川大學、德國布倫瑞克技術大學
- 主要成就:揭示殺手電子產生機制 自主研發成像電子譜儀(IES)衛星探測器
- 代表作品:《揭示太空殺手電子形成的秘密》
- 學歷:博士
求學與工作經歷,學術獎項及榮譽稱號,重要科研成果,國際特邀報告(45分鐘),主要論著,
求學與工作經歷
畢業於四川大學;
1989-1991年赴南極考察;
1994年赴德國留學;
1999年1月獲Max-Planck / Brauschweig技術大學博士學位;
1999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馬普高空大氣所做博士後研究。
2000年1月受邀赴日本早稻田大學做訪問教授;
2000年3月至2001年6月任馬普高空大氣所研究科學家;
2001年6月任波士頓大學空間物理中心研究科學家;
現任北京大學空間科學與探測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空間物理與套用技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教授;
擔任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AOGS) 日地科學(ST)分會主席;
擔任美國宇航局,歐洲空間局,中國和日本宇航局大型國際空間探測計畫:Cluster等6個大型國際空間計畫的合作科學家;
擔任國際一流雜誌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Space Physics(JGR)的副編輯。
學術獎項及榮譽稱號
2001年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三);
2004獲美國宇航局局長簽署的“Cluster 科學作出突出貢獻”證書;
2004年歐洲空間局探測計畫科學成果的重要進展“top story”;
2005獲歐洲空間局特殊貢獻獎,其研究成果於曾3次入選歐空局科學部科學成就亮點,被評價為"為理解地球輻射帶中高能粒子的加速機制開闢了一條新路";
2005國家傑出青年基金(B類,海外) 獲得者;
2006受聘為國家教育部第8批“長江學者嘉獎計畫特聘教授”(聘任崗位為空間物理);
2007年歐洲空間局探測計畫科學成果的重要進展“top story”;
2008年研究成果《揭示太空殺手電子形成的秘密》入選美國著名的《發現》(Discover)雜誌(2008年1月刊) 2007年度的全球百大科技進展;
2008年獲得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支持;
2009年,歐空局公布了雙星-Cluster計畫實施中具有突出貢獻的十位科學家名單,宗秋剛教授在全世界1000多名科學家中成果數位居第一;
2010年10月,在希臘舉行的CLUSTER衛星在軌10周年記念大會上,榮獲歐洲空間局頒發的“傑出科學家”獎;
2012年美國地球物理協會突出評審員 (2012 Outstanding Reviewer Citation);
2013年北京大學優秀教師獎(方正);
2014年作為創新群體負責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支持;
2015年獲得北京大學十佳教師稱號;
2015年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6年獲得北京大學優秀教師獎(研究生);
2016年獲得北京大學優秀班主任標兵;
2016年獲北京市師德先鋒;
2016年成為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負責人;
2018年榮獲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聯合頒發的2018年Vikram Sarabhai金質獎章;
培養(合作)的學生獲美國地球物理協會“傑出學生論文獎”和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
重要科研成果
宗秋剛教授領導的科研組研究和揭示了殺手電子產生機制,並在JGR雜誌發表相關學術文章;
美國著名的《發現》(Discover)雜誌在2008年1月刊出"2007 年度的全球百大科學技術與趨勢"進展, 將其在"殺手電子暴"快速形成機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太空殺手電子形成的秘密》列為第37 位;
2009年,歐空局公布了雙星-Cluster計畫實施中具有突出貢獻的十位科學家名單,宗秋剛教授在全世界1000多名科學家中位居第一,也是前十名(top10)中唯一入選的中國科學家;
2010年3月11日,宗秋剛教授“殺手電子暴”方面成果被歐州空間局在作為頭條科學新聞公布,並在面向大眾的歐州空間局網站和面向科學界網站的同時報導;
2010年,宗秋剛關於在地球磁層空間中“殺手電子”產生機制的科研成果被歐空局評為Cluster衛星在軌10年來的五大里程碑式的科學成果(歐空局的Cluster計畫涉及全球1000餘位科學家,通過建立發表高水平文章的資料庫和研究成果庫,按照10年以來論文發表數量和研究成果排名,前5名科學家獲此殊榮,宗秋剛以16篇第一作者文章排名第一);
2010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刊《Astronomy& Geophysics》也對歐洲空間局Cluster 衛星的科研成果進行綜合評述,列舉了4 大突出成果,宗秋剛教授的成果“殺手電子"暴也位列其中;
2013年,由宗秋剛教授和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山東大學(威海)空間科學與物理學院史全岐教授聯合領導的空間物理國際研究團隊,利用多個太空飛行器的觀測數據,在地球磁層高緯區域發現了太陽風入侵地球的新視窗。2013年2月12日,此項研究成果發表於英國線上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年帶領研究團隊首次給出了電子“斑馬紋”演化規律的直接觀測,並通過對一年數據的統計分析給出了斑馬紋結構和演化規律的定量結果。
2016年利用自主研發“成像電子譜儀(IES)”衛星探測器,揭示磁層亞暴能量電子注入的徑向傳播模式;該探測器已搭載於中國傾斜地球同步軌道(IGSO)衛星上,實現中國首次對地球輻射帶中能電子能譜分布及其動態變化的測量。
2016年申請到國家重大科學儀器專項,和伯克利空間實驗室合作研製下一代的成像儀器。
國際特邀報告(45分鐘)
2016 年亞太地球科學聯合會 (Distinguished Lecture): 地球強亞暴:what know & what Unknown.
2016 國際空間聯合會(COSPAR)和聯合國下屬日地關係委員會(Scostep)聯合邀請:地球磁層物理進展。
2016 國際空間聯合會(COSPAR)和聯合國下屬日地關係委員會(Scostep)聯合邀請:地球磁層物理進展。
主要論著
在國內外最主要的空間物理學術刊物JGR,GRL, 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Physics,PRL 等發表SCI論文250餘篇,迄今為止論文已被SCI引用3000餘次以上:
Zong, Q.-G, C. P. Escoubet, Z. Y. Pu, and Z. X. Liu,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sectionon Double Star-Cluster Coordinated Studies on Magnetospheric DynamicProcess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13, 7{+,doi:10.1029/2008JA013146, 2008a.
Zong, Q.-G, Y. X. Hao, and Y.F.Wang, Ultra low frequency waves impact on radiation belt energetic particles, Sci China Ser E-Tech Sci, doi:10.1007/s11431-009-0390-z,2009a.
Zong, Q., et al., Earthward flowing plasmoid: Structure and its related ionosphericsignatur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12, 7203{+,doi:10.1029/2006JA012112, 2007a.
Zong, Q., et al., Multiple cusps during an extended northward IMF period with asignificant By componen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13, 1210{+, doi:10.1029/2006JA012188, 2008b.
Zong, Q. G., Y. F. Wang, B. Yang, S. Fu, Z. Pu, L. Xie, and T. A. Fritz, Recentprogress on ulf wave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energetic particles in the innermagnetosphere, Sci China Ser E-Tech Sci, 51, 1620{1625, 2008a.
Zong, Q.-G., H. Zhang, S. Y. Fu, Y. F. Wang, Z. Y. Pu, A. Korth, P. W. Daly, andT. A. Fritz, Ionospheric oxygen ions dominant bursty bulk °ows: Cluster anddouble star observatio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13, doi:10.1029/2007JA012764, 2008b.
Zong, Q.-G., et al., Ultralow frequency modulation of energetic particles in the daysidemagnetospher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 34, 12,105{+, doi:10.1029/2007GL029915, 2007b.
Zong, Q. G., et al., Vortex-like plasma flow structures observed by cluster at theboundary of the outer radiation belt and ring current: A link between the innerand outer magnetospher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114, doi:10.1029/2009JA014388, 2009b.
Zong, Q.-G., et al., Energetic electrons response to ulf waves induced by interplanetaryshocks in the outer radiation bel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14, A10,204, doi:10.1029/2009JA014,393, 200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