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服

宗教服

宗教專用服裝。是在宗教發展過程中,依附教義信條、神學理論、清規戒律和祭儀制度,陸續形成的。往往是一宗教或一教派的標識。

佛教法衣,基督教聖衣及祭衣,伊斯蘭朝覲服,道教道衣,

佛教法衣

佛教出家人的服裝。俗稱僧衣。法衣意即符合佛法之衣,包括製衣和聽衣。製衣傳為釋迦牟尼所規定,由受過具足戒(大戒)的比丘(男僧)和比丘尼(女僧)穿用;聽衣傳為佛陀聽許弟子穿用的一切服裝。按佛教戒律避免用青黃赤白黑等五正色和緋紅紫綠碧五間色,只用若青(銅銹色)、若黑(淤泥色)、若木蘭(赤中帶黑色)等“三如法色”。從色取名,叫作袈裟。袈裟在中國,大多用近似黑色的布製作,因此名身著僧衣的僧人之緇衣,稱僧界為緇林。自唐代武則天開始,朝廷常賜高僧紫衣、緋衣以示寵貴,因而沿成大紅袈裟。僧人說法和舉行隆重儀式時,還多穿用金襴衣(金縷織成的袈裟,胸部繡“吉祥海雲相”卍字)。佛教對袈裟提出種種名稱。如由相衣,指布條縱橫交錯縫製出田字形;百衲衣,原指應取被人遺棄的破碎布片縫納而成;蓮花衣,象徵不為污泥所染。

基督教聖衣及祭衣

基督教聖職人員的服裝。原為古代羅馬帝國俗人的服飾,6~7世紀後漸為教會專用,10世紀後逐漸定型。禮儀用的教服因派系及儀式有別,稱謂也不一致,正教、新教稱聖衣(新教的少數教派不用),羅馬公教(中國稱天主教)稱祭衣。基督教服中,天主教的祭衣制度較為完備,如神父的彌撒祭衣按脫利騰大公會議規定8件成套,每套中的祭披、領帶、手帶等必須同一顏色(共有用於不同場合、表示不同意義的紅、白、綠、紫、黑等5種顏色)。
此外,主教祭衣的配套服飾還有主教冠、十字項鍊、長手套等,並執權杖。教皇加冕時加穿大披肩,頂戴三重冕。1962年第二屆梵蒂岡公會議之後,彌撒祭衣已簡化,只穿長白衣,戴領帶。但中國天主教仍沿襲舊制。

伊斯蘭朝覲服

伊斯蘭教教儀活動中的一種特定服裝。在伊斯蘭教五功(念功、拜功、齋功、課功和朝功)儀式場合,伊斯蘭教服裝大多採用伊斯蘭國家的民族服裝。男子多為頭纏白布包頭,或戴多種多樣顯示族別、身份、地位的帽,身穿大衣、長袍(袷袢)或大褂。在朝功中,朝拜者一律穿朝覲服,即哈吉衣。男子披無任何接縫的兩幅白布,一幅長約2米,披在肩上遮上體,稱里達;一幅長約1.5米,圍在腰間蔽下身,稱伊札爾。女子穿黑、白、灰等素色布制長衫,有的戴蓋頭或面紗。在穆斯林到達聖地之前要選一潔淨之地,淨身受戒更衣,因此哈吉衣又稱戒衣。

道教道衣

道教道士的服裝。道教產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鶖鳥羽毛)拈絨,然後編織而成,稱鶴氅。其製法早見於漢武帝時方士欒大穿著的羽衣,無袖披用,展如鳥翼,取神仙飛升之意。南朝宋代陸修靜定道服有披、褐兩種。褐即今所說的道袍。近代沿襲的道衣主要有:①大褂,即長衫。藍色,袖長隨身,袖寬79.9厘米或46.6厘米。②道袍。藍色,採取傳統袍的款式,且有內擺,袖長隨身,袖寬59.9厘米。③戒衣,受戒時穿的衣服。黃色黑邊,袖長隨身,袖寬79.9厘米。④對襟繡花洞衣。著道衣時下配燈籠褲,或穿其他褲加裹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