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友銀

宗友銀,男,民眾,1960年12月生,現為南昌市安義縣東陽鎮馬源國小教師。

人物事跡,人物榮譽,

人物事跡

宗友銀是眾多普通鄉村教師中的一個,但相比其他教師,他又有著許多不平凡之處。他8歲因傷致殘,現在每天拖著一條半腿往返於兩個學校之間;他40年如一日紮根邊遠山區,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山區教育事業;他44歲自學英語,教出的學生英語成績全鎮第一;他數次主動留守邊遠山區教學點,哪怕只剩一個學生,也用心傳道授業……
艱苦環境動搖不了教書育人的決心
宗友銀,1960年出生於東陽鎮馬源村碭山村小組,安義縣最東北邊的一個村莊,與永修縣灘溪比鄰。1979年,村里唯一有高中學歷的他被推薦到青湖鄉山家國小(後因青湖鄉撤併,劃歸到東陽鎮)任民辦老師,自此開始了長達40年的在三尺講台上做孩子王的生涯。
宗友銀任教的山家國小坐落於大山腹地,交通十分偏僻,距離鎮上10餘里路,距離家8里路,從鎮上去學校甚至沒有一條像樣的馬路。學校常年缺水,也沒有住的地方。每天上完課,都要走山路回家,正常人20多分鐘的路程,一瘸一拐的宗友銀要走上個把小時。後來山家國小撤點,宗友銀調到新華國小任教,離家就更遠了,有18里路。學校也常年沒水,上半年靠雨水,下半年要到幾里外的村莊挑水喝。誰都知道,那時的民辦老師待遇少得可憐,一開始只有一點點中餐補助,後面每月是17.5元,直到1997年每月才漲到90幾塊錢。這微薄的工資養活自己一人尚且艱難,對於要養活父母以及四個小孩的宗友銀來說,更是杯水車薪。因此,宗友銀大半輩子都是靠借錢過日子,一路熬過來的。
“逢年過節,他家裡都是沒錢買肉吃的,1992年的春節,還是村里鄰居湊了三斤肉給他過年。”陳立峰是宗友銀多年的好友兼同事,他對宗友銀遭遇的困難生活,印象十分深刻。他告訴記者,宗友銀母親常年患有胃病,後來惡化成胃癌,每去一次醫院,住院費都是從親戚朋友那裡東拼西湊借來的。
艱苦的環境從來沒有動搖宗友銀教書育人的決心,反而磨練出吃苦耐勞的精神。為提高自己教書育人的水平,讓鄉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宗友銀在教書之餘,不斷豐富自身學識。1997年,他考取了南昌師範學校,並進入了正式教師隊伍。2004年,為讓山村國小三年級的學生跟其他學校的學生一樣能學習英語,44歲的宗友銀又拾起英語書籍,聽著錄音機開始學習外語,不懂之處還得打電話請教讀高中的兒子。讓人稱奇的是,他教出的學生英語成績在全鎮期末統考中名列第一。2006年,為便於教學和學習,宗友銀又開始學習電腦,並積極投身教研活動,他結合教學實踐撰寫的論文先後過獲得全市二等級、全縣一等獎。
獨自堅守讓留守兒童離開父母不離開愛
安義縣30萬人中常年有18萬都在外務工創業,有接近50%的孩子都屬於留守兒童。為讓這些留守兒童離開父母不離開愛,宗友銀可謂操碎了心。
由於缺少父母的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的性格十分頑皮和怪異。有個叫陳家藝的學生,是全校出了名的“逃學大王”,經常躲在學校附近不來上課,一周只能見到一兩次面,老師和家長都拿他沒辦法。宗友銀接管以後,通過多次家訪、數次談心後,發現陳家藝是由於學習壓力太大,對學習產生反感,逆反心理很強。為此,宗友銀只能小心翼翼的通過言傳身教去引導他,用師愛師德去感化他,時刻擔心方法過激或言語不當,在教學中也儘量減輕他的壓力,對他多鼓勵、多表揚。經過近一個學期的細心引導,陳家藝再也沒逃過學,學習成績也大大提高。
2002年,為整合教育資源,山家國小與馬源國小合併,只留下三個低年級班級,由於位置偏遠、交通不便,不少的老師都爭先恐後的選擇調離。為讓山區的孩子們繼續接受教育,宗友銀毅然選擇留守,一個人帶了三個年級,實在忙不過來又把當代課老師的女兒叫了過來,兩父女一起為山區的孩子撐起了一片希望的藍天。2005年,山家國小撤點,宗友銀調入了馬源國小。沒多久,新華國小也被合併到了馬源國小,同樣保留了低年級班級。考慮到宗友銀年紀大、腿腳不便,學校沒有安排他過去任教。但看到幾撥被安排過去的老師都打了“退堂鼓”,新華教學點面臨缺老師不能開學時,宗友銀又自告奮勇申請到教學點教學。同時,為便於工作,宗友銀還說服妻子,一起搬到了學校吃住。
2013年,新華教學點只剩3個學生,均為留守兒童。為照顧好這3個孩子,宗友銀既為人師、又為人父,不僅把他們都安排在學校吃住,還幫他們洗衣做飯,輔導功課,孩子們都親切的稱他為“宗爸爸”。今年,新華教學點只剩下正在讀三年的李正東一個學生。由於老師編制緊,宗友銀還得在在馬源國小任教,每星期有近20節課。宗友銀為了不耽誤孩子的學習,他每天早上從村莊裡用電動車接上李正東,一同前往馬源國小上課,中午,載著李正東到新華教學點吃中飯,下午放學後送李正東回家。天天如此,讓在馬源國小任教的幾位年輕女教師無不感佩,說到動情處,眼中噙滿淚水。
艱難抉擇不能耽誤孩子的學業和前程
“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照顧好生病的母親,即使是在她最後的時刻也沒能陪在她的身邊。”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宗友銀為山區孩子的教育事業傾注了畢生的精力,但對於家人,他一直感到十分內疚。
宗友銀的母親常年患有胃病,身為家中獨子的他因為要照顧學校的孩子,不能時刻陪在母親身邊,甚至母親兩次手術都是妹妹去照看的。2006年的12月,母親病情惡化,被送往南昌搶救。宗友銀想請假去照顧母親,但又考慮到臨近期末考試,這時請假肯定會耽誤孩子的學業。一邊是生養自己的母親,一邊是難以割捨的孩子,宗友銀內心十分煎熬。艱難抉擇之下,宗友銀選擇了學生,但也因此錯過了見母親最後一面。母親過世後,妹妹跟村里不少人都埋怨他沒有良心。面對家人及鄰居的不理解,宗友銀有苦難言。他每次都只能在心裡默默的告訴自己:“照顧母親是兒子天經地義的責任,當初,父母為了供我讀書,三個妹妹只好輟學。她也是希望我學到的知識能有用,所以不能因為家事耽誤幾十個孩子的學業。我這樣做,母親在天之靈是會理解的”。
宗友銀一心撲在孩子們身上,根本沒時間顧及家裡。家中兩位老人、四個兒女開門七件事,就全靠宗友銀的妻子一人操持。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這都不算什麼。耕田耙地這些本是男人幹的活,他妻子全會。妻子對宗友銀也埋怨、也吵過架,但之後仍還是默默地扛起了家庭的這副重擔。宗友銀回憶往事,十分感慨妻子為他、更為這個貧困的家所做的一切,他說妻子是天底下最好的女人,自己最對不起的是他相濡以沫、貧賤不移的妻子。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宗友銀用40年詮釋著愛與責任,將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山區孩子,並且,他還一直在奉獻著,這正是人民教師最高尚的師德與師魂。

人物榮譽

榮登2019年5月“中國好人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