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古城

宕昌古城

宕昌古城,坐落在岷江江畔三河交匯、五峰對峙的山城宕昌,不僅以當歸、紅芪交易中心著稱,也是我國古代宕昌羌、宕昌國、宕昌城之民族名、國名、城名三位一體的名稱保留至今的唯一城鎮。 宕昌古城建築在宕昌城關鎮西側高出岷江江面50米的黃土台地上。1987年考古工作者經過實地考察,確認這就是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的"羌水東南流,逕宕昌城東"的古宕昌都都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宕昌古城
  • 位置:宕昌城關鎮西側高出岷江江面
  • 記載:酈道元《水經注》
  • 歷史地位:古宕昌都都城
古城構造,周邊遺址,考古發掘,地圖信息,

古城構造

古城東南方是與官鵝河匯合東流的岷江(即羌水);北面是大溝河,河溝低於城池約20米,可供城內用水,隔河是高廟山;西面是塔子山,山勢平緩,層層梯田分布山腰,山頂灌木覆蓋。
從城關石磊街由東到西延伸的大道貫穿城內,形成一條街道和東西兩城門。城內現有城關第一國小和一百多戶人家,稱舊城村。城為正方形,邊長600多米。城牆夯築,牆底部厚約4米,頂部約3米,呈梯形狀。
城門兩邊的延伸牆長4米,高3米,中間距離2.5米。城牆四周與外圍表面築有梯形防護墩,厚1.5米,寬2.5米,向外突出,每邊4個,共20個。城牆垛口已毀。

周邊遺址

古城對面岷江南岸拔地而起的羊馬城山巔,是前後相連的3個古城堡,這就是著名的羊馬城。羊馬城山垂直高度近千米,山嶺高峻,三面陡絕,僅後山有小徑通往山頂,其險峻與仇池山極為相似。山巔的前城最大,長約120米,寬約70米,設內外城牆,內外城牆間距5米。城牆依山坡地勢築就,外側高達20米,內側高約3米。東西設對稱城門。中城有外圍防護牆,上為垛口,長100米左右,寬60米。後城最小,削山頭築牆。前、中兩城牆邊有大量滾石及歷代不同時期的陶片及磚、瓦,並發現宋代藏文碑石一通。羊馬城這一名稱,早在杜佑《通典》中就有詳細記述,而宕昌羊馬城經文物工作者考察,也是唐以前遺蹟,但在歷代曾不斷維修利用。可知這峻岭之上的古城堡,當與仇池山一樣,是古宕昌國被北周大將田弘攻滅時"拔其七十六寨"中的一重要寨堡。 宕昌古城東100多米處石磊街有一株千年以上的古槐,居民稱為神樹。
相傳宕昌國三公主與她作戰中俘獲的中原將軍王玉連結為夫妻後共守城池。某日,忽有一雁落在槐樹上鳴啼,被守城士兵射落,雁翅下系有一封王將軍的家書。王將軍感大雁傳書之義,派人將雁埋葬在岷江岸邊的山頭下,從此,這座山頭稱為"修修格"。當地藏語,"修修"為大雁,"修修格"為大雁墳。
大槐樹年久成仙,當地居民舊時常用枝葉熬煎治療眼疾。又傳,羊馬城山中埋有宕昌國鎮國之寶金鴨。清同治年間,來當地傳教的外國洋人盜走金鴨,於是羊馬城山北坡山體崩塌,堵塞岷江成湖,幾乎淹沒了宕昌城。至今,崩塌的山體坡面仍不時掉落山石。 地方志書民載,宕昌城北賈河鄉峪嶺山七竜村一帶木家七族,是宕昌羌人的後裔,宋時曾歸屬吐番木令征部,後隨木令征歸附宋朝。

考古發掘

1975年在此遺址內曾發現古鐵器作坊一處,內有鐵鏵、鐵刀、鐵勺、鐵墩、冶鐵爐及大量已損兵器和碎陶片。古城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外的磚瓦場、舊城農場及周圍岷江兩岸的董家堡、高廟山、岷江林業總場、大堡子村等處,發現大批村落遺址,其中以董家堡遺址最為豐富,出土大批齊家文化文物,並有幾件石器上刻有符號。
1988年和1989年,在城關附近先後發現了古宕昌羌的兩方銅印,一方是"漢率善羌君",另一方是"魏率善羌伯長"。兩方印均存宕昌縣文化館。

地圖信息

地址:隴南市宕昌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