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體字形

宋體字形

宋體,是為適應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漢字字型。

宋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即"字腳"或"襯線"),點、撇、捺、鉤等筆畫有尖端,屬於白體,常用於書籍、雜誌、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體字形
  • 外文名:Song typeface glyph
  • 簡稱:宋體
  • 架構形式:結構方正勻稱,橫細直粗
宋體字形(Song typeface glyph ;Arial font)。
宋體字形:宋代刻版印書通行的字型。
宋體結構方正勻稱,橫細直粗,便於刻版,閱讀醒目,是16世紀以來漢字的主要印刷體。當前出版物上的常用字型,除宋體外(如:小),還有仿宋體(小)、楷體(小)、黑體(小)等。
宋體字形
宋體是生而具來的印刷體,產生於雕版,成型於明朝。因從明朝傳入日本,而又稱為明體、明朝體。
近年有人謠傳稱為秦檜所創,毫無根據,既無史料記載,也無文獻支持。而在現有文獻中,能明確找到仿宋和宋體均成型於書鋪。宋敗於金朝後,以為翻印留在北宋的書籍,南宋首都臨安的棚北大街上有建立了許多出版商,其中有陳起的陳宅書籍鋪。陳宅書籍鋪出版的書籍有一種甚有特色的楷書字型。這個字型,被後人仿製,就是現代所謂"仿宋體",成為是宋體字的基礎。
根據版本學者屈萬里、昌彼得兩人共著的《圖書版學要略》一書的說明,如下:「嘉靖年間朱警所刻唐百家詩可證也。爾後梓人為便於施力,漸變而成橫輕豎重,板滯不靈之匠體字,即今人所謂宋體字者。此類字型,始於隆萬之際,後乃通行。茲舉萬曆三十三年北京國子監所刻南齊書及崇禎十六年毛氏汲古閣所刻明僧弘秀集兩種為例。為萬曆刻本及啟禎間刻本,形貌雖相似,而風神仍殊,是當求之於牝牡驪黃之外者矣」 從此可知,宋體字又稱匠體字,始制於明隆慶和萬曆年間,之後才通行。並且是在之後印刷中逐漸形成的。足可見與死了五百多年的秦檜無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