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集跑驢

宋集跑驢,淮安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集跑驢
  • 類別: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主要流派,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跑驢是一種民間社火舞蹈,廣泛流傳於北方地區。宋集跑驢主要源於當地生產生活習俗,根據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的場景和情節進行整理加工而成,伴以民眾創造性的詼諧表演,在農閒時節伴以社祭活動,以此祈求六畜興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等,在晚清至民國年間盛行於淮陰地區。

舞蹈特色

傳統的跑驢多為一人執驢形道具扮騎驢婦女,另一人扮趕驢人的雙人表演。宋集跑驢有別於其他地區的二人表演,一般由三人或多人組成。三人組合的表演,一般由三名演員分別扮演公公、婆婆和兒媳,故事多發生在趕集或回娘家的路上,一路上,過溝、爬坡、驢驚、搶救等,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整個過程有說有唱有舞,詼諧風趣。
宋集跑驢的道具為竹製骨架,外糊紙或布製成驢頭和驢身,因無驢腿,故驢身下面用布圍住。騎驢者多為農村少婦,把道具系在腰間,作騎驢狀,以腰為中心,上身晃動,下身配合著顫抖的小步,模擬驢的跑、顛、跳、踢、驚、犟等動作和神態。演員上下動作的強弱、大小、高低要相呼應,並與趕驢人相配合。宋集跑驢的舞蹈動作主要有騎驢者的平閃步、上山步、下山步、跑驢步、驚驢跳、大跑步、過河步等10餘種;趕驢人的橫扭步、小跑步、後踢步、踢驢步、抬驢步、趕驢、牽驢、坐驢、追驢等。

主要流派

宋集跑驢的內容,多以表現人民民眾日常生活瑣事為主,弘揚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撻假醜惡現象。多在集鎮街道、場頭田邊、農家院落等場所演出,是春節等傳統節日、廟會、普通百姓婚喪嫁娶、祝壽祈福時常演的節目,頗受歡迎。伴奏樂器有嗩吶、鑼鼓、大鈸和小鈸等,樂曲常用蘇北民歌小調。

社會影響

宋集跑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對研究淮陰歷史文化和風土民情有一定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