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墓冢結構,墓冢文物,墓冢主人,
墓冢結構
1978年冬,文管部門對大冢北側一小冢進行發掘清理,證實它為東漢時墓葬,編號為宋耿洛一號漢墓。此墓為磚石結構,由甬道、墓門、前室、中室、後室及兩側面四耳組成。墓室東西長22.5米,南北寬19米,高5.25米,其規模結構,儼如帝王陵。
墓冢文物
墓中出土文物148件,分陶器、石器、銅器三大類,陶器又分紅、灰、釉、彩四種。其中銀黃色釉陶倉樓,四層重檐,小巧玲瓏,造型別致,結構複雜,匠心獨具,為研究漢代樓閣建築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此文物曾赴鄭州匯報展出,又赴日本參加中國古代建築模型展覽。錯金銀銅帶鉤,用金絲金片、銀鏤銀條鑲嵌成圖案,製作精美。帶鉤上還用銀絲鑲成“正月丙午日君立公侯”九宇,是價值很高的藝術品,在鄭州展出時,觀眾讚不絕口。
葬品中的盤龍三足紀年石硯,蓋體俱全,鏤雕精細,造型美觀。硯蓋浮刻六條出水飛龍,鱗須爪齒逼真,線條細膩流暢,翻波滾浪,栩栩如生。硯座為三足蹲獸,張目咧齒,猶負重荷。硯體周鐫隸書四十二字“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遷刺使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壽如會石壽考為期永典啟之研值二千。”它是我國已知最早的帶有紀年和價值的古硯。在鄭展出時,轟動省城。《河南日報》說此硯是“稀有藝術品”,其工藝“令人嘆為觀止”。經專家鑑定,為國家一級珍品,獨一無二,被稱為“國寶”。盤龍三足紀年石硯,利用多種雕刻技法,製成飛龍、蹲獸、蓮瓣、滾浪等圖案,並用篆隸兩種文體鐫刻,為研究我國古代書法、美術、雕刻、造型及東漢思想文化史都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1984年夏,盤龍三足紀年石硯及錯金銀銅帶鉤應邀赴北京參加考古新發現展覽,為國家文物部門所重視。
墓冢主人
此墓主究為何人,現仍不得而知,僅從文字而知為東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事,墓主官為刺使,或為公侯,年俸祿二千石,位列公卿,其為當時在朝顯貴可想而知。至於《大名府志》、 《南樂縣誌》及當地傳說他為赫胥陵,則尚未證實。赫胥氏為上古帝王,晚於太吳,早於炎黃,距今有五六千年。史載:“赫胥氏,為上古帝王,其民鼓腹而游,含哺而嬉,莫知作善而作惡。”又言:“赫胥氏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日赫胥,蓋炎帝也。”是否為赫胥陵,因前兩冢未有開發,不敢定論。若三冢為同一時期,則非上古赫胥陵。但或為東漢赫胥氏陵墓亦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