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玉發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鹽城
- 出生日期:1926年8月1日
- 職業:新四軍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四平保衛戰、遼瀋戰役
中國共產黨救了他的命,參軍15年轉戰半箇中國,四平保衛戰身負重傷,抗戰中那些難忘往事,
中國共產黨救了他的命
從威寧老乾局的查詢系統里我們可以清楚地查詢到,宋玉發老人是現今仍然健在的畢節地區唯一一位新四軍老軍人。說起這一生的抗戰經歷,老人用一句話進行總結:“是共產黨救了我,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
其實早在加入新四軍之前,年僅12歲的宋玉發就已經是中國共產黨江蘇省鹽城縣縣長羅明的通訊員了。
“那時候,父母親死得早,哥哥、姐姐生了病,沒錢治療,家鄉到處都兵荒馬亂的,就那樣耽誤了。我在家排行老三,年幼的妹妹給人家當了童養媳,弟弟也被送人了,這一生都沒再見過。”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宋玉發老人,對自己年幼時的家庭境況依舊記憶猶新。回憶起那些心酸的往事,老人乾涸的眼中轉動著淚水。
失去親人的宋玉發,在炮火中成了孤兒,找不到人生的方向。“那時整個家鄉一片混亂,有地下黨、國民黨、日本鬼子、還鄉團,還有土匪、惡霸地主。”老人回憶說。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成了鹽城縣縣長羅明的通訊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隨軍征戰,一直到轉業畢節。老人始終認為,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中國共產黨給的,甚至連命也是共產黨救的。
其實早在加入新四軍之前,年僅12歲的宋玉發就已經是中國共產黨江蘇省鹽城縣縣長羅明的通訊員了。
“那時候,父母親死得早,哥哥、姐姐生了病,沒錢治療,家鄉到處都兵荒馬亂的,就那樣耽誤了。我在家排行老三,年幼的妹妹給人家當了童養媳,弟弟也被送人了,這一生都沒再見過。”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宋玉發老人,對自己年幼時的家庭境況依舊記憶猶新。回憶起那些心酸的往事,老人乾涸的眼中轉動著淚水。
失去親人的宋玉發,在炮火中成了孤兒,找不到人生的方向。“那時整個家鄉一片混亂,有地下黨、國民黨、日本鬼子、還鄉團,還有土匪、惡霸地主。”老人回憶說。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成了鹽城縣縣長羅明的通訊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隨軍征戰,一直到轉業畢節。老人始終認為,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中國共產黨給的,甚至連命也是共產黨救的。
參軍15年轉戰半箇中國
宋玉發跟著部隊從江蘇鹽城打到南京京浦路,又回到鹽城。從山東到東北,轉戰長春、瀋陽、哈爾濱、天津。北平解放後又返回廣西、河北、江西、湖南、廣州,最後到了海南島。15年間,宋玉發在戰場上英勇殺敵,轉戰大半箇中國。
“從老家一起出來參軍的有12個人,可是到海南島解放的時候,就只剩下我一個了,我真算得上是從棺材裡爬出來的了。”從老人樸實的敘述中,我們似乎看到,少不更事,稚氣未脫的12個同鄉少年,在烽煙瀰漫中一起離開家鄉,離開親人,踏上生死未卜的征程。15年後,兒時的同鄉早已在戰爭中一個接一個地為國捐軀,年輕的生命如鮮花在炮火中凋零。
老人回憶起這些往事時,再一次眼含熱淚,他動情地說“我能活到今天,簡直就是天意啊!”
“從老家一起出來參軍的有12個人,可是到海南島解放的時候,就只剩下我一個了,我真算得上是從棺材裡爬出來的了。”從老人樸實的敘述中,我們似乎看到,少不更事,稚氣未脫的12個同鄉少年,在烽煙瀰漫中一起離開家鄉,離開親人,踏上生死未卜的征程。15年後,兒時的同鄉早已在戰爭中一個接一個地為國捐軀,年輕的生命如鮮花在炮火中凋零。
老人回憶起這些往事時,再一次眼含熱淚,他動情地說“我能活到今天,簡直就是天意啊!”
四平保衛戰身負重傷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10月31日,東北的中共部隊和當地的東北抗日聯軍整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後稱東北民主聯軍),由林彪任司令。
10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竭盡全力,解放全東北。”11月21日,林彪表示“應準備放棄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讓敵拉長分散後,再選弱點突擊”。但毛澤東堅持“死守四平,寸土必爭”“化四平為馬德里”,林彪回電錶示執行中央決定進行大規模的殲滅戰。
宋玉發老人說起這次四平保衛戰的時候,臉上充滿了自豪感,因為在這次戰役中,他所在的團,保衛一次,攻堅一次,守備一次。“那時候,我們用的是小米加步槍,套筒子(即火藥槍),重機槍的子彈都只有30發,輕機槍20發,步槍就只有5發,裝備都很差。”在裝備差,子彈少,力量弱的情況下,打贏了這場戰役,對於老人而言自然是莫大的榮光。
更何況,宋玉發還在這次戰役中身負重傷,差點丟了性命,記得老人所在的團,通訊員犧牲了,身為警衛員的他隻身代替通訊員去送信。冒著槍林彈雨,宋玉發在兩軍交鋒的戰場上彎腰蛇行。子彈從耳邊穿過的“呼呼聲”讓他早已忘記了內心的恐懼,只想著怎樣才能圓滿完成任務,把信件安全送達。
正當宋玉發在子彈中穿行,快要到達目的地時,一發炮彈在距離自己十幾米遠的地方轟然爆炸,炮彈彈殼朝他的大腿飛來,他受了重傷,萬幸的是沒有傷及骨頭。否則,現今已87歲高齡的老人也不能在家中自由走動了。
10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竭盡全力,解放全東北。”11月21日,林彪表示“應準備放棄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讓敵拉長分散後,再選弱點突擊”。但毛澤東堅持“死守四平,寸土必爭”“化四平為馬德里”,林彪回電錶示執行中央決定進行大規模的殲滅戰。
宋玉發老人說起這次四平保衛戰的時候,臉上充滿了自豪感,因為在這次戰役中,他所在的團,保衛一次,攻堅一次,守備一次。“那時候,我們用的是小米加步槍,套筒子(即火藥槍),重機槍的子彈都只有30發,輕機槍20發,步槍就只有5發,裝備都很差。”在裝備差,子彈少,力量弱的情況下,打贏了這場戰役,對於老人而言自然是莫大的榮光。
更何況,宋玉發還在這次戰役中身負重傷,差點丟了性命,記得老人所在的團,通訊員犧牲了,身為警衛員的他隻身代替通訊員去送信。冒著槍林彈雨,宋玉發在兩軍交鋒的戰場上彎腰蛇行。子彈從耳邊穿過的“呼呼聲”讓他早已忘記了內心的恐懼,只想著怎樣才能圓滿完成任務,把信件安全送達。
正當宋玉發在子彈中穿行,快要到達目的地時,一發炮彈在距離自己十幾米遠的地方轟然爆炸,炮彈彈殼朝他的大腿飛來,他受了重傷,萬幸的是沒有傷及骨頭。否則,現今已87歲高齡的老人也不能在家中自由走動了。
抗戰中那些難忘往事
“爬喜峰口,爬了七天七夜,上去就開始打。”在老人的回憶中,我們似乎又看到了那段塵封的歷史,大刀隊與日軍在喜峰口激戰數日,多數壯烈犧牲。
“在東北時,吃的是黃豆、苞谷花、高粱飯糰,可是一旦被凍住了,就咬不動。”“東北滴水成冰,沒有隱蔽身體的地方,就用屍體來當工事,戰爭很慘烈,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連敵人和自己人的遺體都分不清。”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也許很難想像戰爭環境的艱難程度,然而老人斷斷續續的敘述依然讓我們感受到和平的珍貴。
“在廣西,與白崇禧的部隊交鋒時,我們白天不敢行軍,有一個偵察班被抓住,給活活釘死了。”當老人說起這件往事時,記者以為他的內心那時一定充滿了畏懼,可老人卻說“一點也不怕,爭著上戰場,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心裡只有一個信念,早日解放全中國。”
“那時每月5毛錢的工資,黨員還必須交黨費。‘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共產黨的紀律嚴明得很,離開住宿的老百姓家,要看看水缸是否挑滿,家裡是否打掃乾淨,被子是否摺疊整齊,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如果與女孩子說話,晚上就要開檢討會進行自我檢討。”
“國民黨軍看不起共產黨,罵我們是土八路,還曾經四處造謠,說共產黨是紅眉毛綠眼睛,姑娘換大炮,老太太被殺掉。”老人談起這些時,歷經歲月滄桑的臉上掛滿了開心的笑容。
“在東北時,吃的是黃豆、苞谷花、高粱飯糰,可是一旦被凍住了,就咬不動。”“東北滴水成冰,沒有隱蔽身體的地方,就用屍體來當工事,戰爭很慘烈,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連敵人和自己人的遺體都分不清。”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也許很難想像戰爭環境的艱難程度,然而老人斷斷續續的敘述依然讓我們感受到和平的珍貴。
“在廣西,與白崇禧的部隊交鋒時,我們白天不敢行軍,有一個偵察班被抓住,給活活釘死了。”當老人說起這件往事時,記者以為他的內心那時一定充滿了畏懼,可老人卻說“一點也不怕,爭著上戰場,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心裡只有一個信念,早日解放全中國。”
“那時每月5毛錢的工資,黨員還必須交黨費。‘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共產黨的紀律嚴明得很,離開住宿的老百姓家,要看看水缸是否挑滿,家裡是否打掃乾淨,被子是否摺疊整齊,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如果與女孩子說話,晚上就要開檢討會進行自我檢討。”
“國民黨軍看不起共產黨,罵我們是土八路,還曾經四處造謠,說共產黨是紅眉毛綠眼睛,姑娘換大炮,老太太被殺掉。”老人談起這些時,歷經歲月滄桑的臉上掛滿了開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