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末三帝
- 時間:公元1274年-1279年
- 皇帝:恭宗趙顯,端宗趙昰,哀帝趙昺
- 年號:德佑 景炎 祥興
- 大事件:趙顯投降 崖山決戰
人物介紹,為政舉措,宋恭帝趙顯,宋端宗趙昰,宋末帝趙昺,評價,
人物介紹
宋恭宗趙顯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8月12日—1276年2月4日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趙昰的弟弟,宋懷宗趙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上將軍等,宋端宗上尊號孝恭懿聖皇帝,元人上諡號恭皇帝,韓林兒上諡號法宗章文敬武睿孝皇帝。
宋端宗趙昰是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2年,得年9歲,廟號端宗,諡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稱宋帝昰。他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長兄,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
宋末帝趙昺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兩年,年僅8歲,韓林兒上諡號懷宗恭文寧武哀孝皇帝。趙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1278年4月在岡州即皇帝位,改元祥興。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崖山開展決戰,宋軍被元軍擊敗,元軍隨後包圍崖山,左丞相陸秀夫眼看靖康之恥又要重演,在廣東崖山(今新會崖門)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宋王朝覆亡。
為政舉措
宋恭帝趙顯
當時蒙古的元朝大軍己得中國北半部,在取得南下最重要通道襄樊城的控制權之後,渡過長江向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進發。謝太后一面在全國通令“勤王”,一面向元軍乞和。勢如破竹的元軍在擊破各地的防線,相繼降服了長江中游諸州。1275年,賈似道率領的3萬大軍在蕪湖與元軍對戰大敗,不久,謝太后和宋恭帝在全國人民的壓迫下不得不殺死賈似道,不過為時晚矣,宋朝已壽終臨寢,滅亡的形勢已經不可避免了。
同年年中,元軍已經占領了江東大半的領土。
宋端宗趙昰
宋恭帝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軍攻克臨安時,5歲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后相繼被俘。趙昰在母親楊淑妃和弟弟趙昺、國舅楊亮節、謝太皇太后的侄兒(宋理宗的駙馬都尉,應該是趙昰的姑丈)楊鎮、趙氏皇族人員秀王趙與檡等的陪同下,由謝道清秘密派殿前禁軍都指揮使並攝行軍中事的江萬載父子帶自募之義軍和殿前禁軍護衛,出逃婺州(今浙江金華),在婺州得陸秀夫帶一部分大臣和朝庭機構來投,但立足不穩,又由江萬載父子及江氏“三古”家族帶兵保護出逃到溫州,由陸秀夫找到已逃跑到此得陳宜中,匯合帶兵到此的張世傑等,一起保護趙昰等一大班人登船入海到達福州,定行都於福州濂浦平山福地,改年號景炎,行宮為平山閣(當時時值戰亂,哀鴻遍野,宋軍撤離此地時,曾開倉濟民,當地人民甚感其恩,元軍占領福州時,當地人民遂將平山閣改名為泰山宮,祭祀南宋高宗趙構及入閩的益、廣二王。左右列的是文臣武將:江萬載、文天祥、陸秀夫、陳宜中、張世傑。當地泰山宮便塑這些神像,實是迴避元代的查禁,以泰山宮作掩護,泰山宮現存完好)。
趙昰登基前被封為“天下兵馬都元帥”。1276年6月14日即位,改元景炎,時年只有7歲。雖然朝臣江萬載、陸秀夫等堅持抗元,力圖恢復宋朝,但在元軍的緊緊追擊下,端宗只能由大將江萬載、張世傑護衛登船入海,東逃西避,疲於奔命。他曾逃到南澳島上,在島上海灘上開挖的宋井至今仍存,之後又逃到香港的九龍城一帶,現存的宋王臺和侯王廟都是為紀念宋端宗而建。在保護趙氏皇族和南宋小朝庭的過程中,以江萬載為首江氏“三古”家族子孫前赴後繼,對趙氏皇族及南宋小朝庭始中不離不棄,令楊太后母子非常感動。楊太后體恤江氏“三古”家族的女眷和未成年子孫都隨江萬載胞兄江萬里投止水池殉國的苦況,為保忠良不絕,挑選大臣之女和賢淑宮女配嫁給江氏“三古”家族的子孫,並將自己的女兒、趙昰之姊趙氏公主配嫁給江萬載的侄孫江日新(江萬里幼子江鏜之子,江日新的名字據說也是為紀念宋末三帝趙顯、趙昰、趙昺在後來才改成帶日字的)。江日新在崖山之戰後攜趙氏公主並文天祥的堂姑文氏大娘流寓到廣東四會,相依為命,在當地留下很多傳說。四會縣城附近之山因葬趙氏公主而改名鳳崗,崗上公主墳和駙馬墳遺蹟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存,後毀於建廠和修路。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為躲避元將劉深的追逐,江萬載父子帶兵奮力擊退劉深,扶趙昰上船避入廣州灣對開海面,不幸又突然遇上颱風,將年幼體弱的宋端宗捲入海浪中,年逾70的江萬載撲入狂風巨浪中奮力將遇溺的宋端宗救起,江萬載自己卻不幸被海浪捲走沒了蹤跡;眼看三年來一直貼身保護自己的最親近大臣被海浪吞沒,宋端宗因此染病。因元軍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碙洲(今湛江硇洲島)。不到10歲的小皇帝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不到一個月後(1278年5月8日)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嶼山)。
宋末帝趙昺
宋端宗於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4月溺海受驚嚇,又目睹一直保護自己的親密大臣江萬載為救自己被狂風海浪吞沒,驚病交加而死。趙昺被陸秀夫,張世傑、江萬載之子江鉦於同月在岡州擁立為帝,5月,改年號為“祥興”,6月,遷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南)。與此同時,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嶺(廣東海豐)被元軍統帥張弘范的弟弟張弘正所俘,其統領的督軍府從此瓦解。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正月,元將張弘范率水陸兩路元軍直趨崖山。崖山背山面海,地勢險要,張世傑下令焚燒島上行宮軍屋,人馬全部登船,然後依山面海,將1千多條戰船排成長蛇陣,用繩束連線在一起,船的四周築起城樓,船上塗上一層厚厚的濕泥,縛上一根根長木。將帝昺的座船安置在中間,詔示將士與艦船共存亡。
張弘范見宋軍戰船集結,行動不便,就先用小船裝滿柴草,澆上油,點火後乘風攻擊宋水軍。宋軍船上的濕泥阻止了火勢蔓延,長木又頂住了火船,使元軍的火攻歸於失敗。張弘范又阻斷了宋軍的水源,封鎖了海口。宋兵饑渴交加,處境日益困難。張弘范派人勸降,被張世傑拒絕。1279年2月6日,雙方進行了最後的決戰,張弘范分兵四路,發動猛攻。宋軍正在拚命抵抗時,忽聽得張弘范所在的指揮船上奏起了音樂。宋軍以為這是元軍將領在舉行宴會,戰鬥就鬆懈了一下。不料此樂聲是元軍總攻的訊號,張弘范的指揮船直撲而來,箭如暴雨。元軍在亂箭掩護下,奪走了宋軍的戰船七艘。各路元軍又一齊猛撲過來,從中午到傍晚,海戰進行得異常激烈。忽然,張世傑見到一條宋船降下了旗幟,停止了抵抗,其他戰船也降下旗幟,知道大勢已去,急忙一面將精兵集中到中軍,一面派出一隻小船和十多名士兵去接帝昺前來,準備突圍。
帝昺這時正由左丞相陸秀夫守護著,待在一艘大船上。小船來接帝昺,陸秀夫因見不是三年多來一直由江萬載、江鉦父子所帶的護隨親兵,不知這是真是假,擔心帝昺如突圍不成而被元軍截獲,堅決拒絕。他知道君臣都難以脫身了,就連忙跨上自己的座船,仗劍驅使自己的妻子投海自盡。然後,換上朝服,回到大船禮拜帝昺,哭著說:“陛下,國事至今一敗塗地,陛下理應為國殉身。德祐皇帝(恭帝)當年被擄北上,已經使國家遭受了極大的恥辱,今日陛下萬萬不能再重蹈覆轍了!”帝昺則給嚇得哭作一團。陸秀夫說完,將黃金國璽系在腰間,背起九歲的帝昺奮身躍入大海,以身殉國。頃刻間君臣二人就沉沒得無影無蹤。其他船上的大臣,宮眷,將士聽到這個噩耗,頓時哭聲震天,幾萬人紛紛投海殉國。張世傑率領水軍餘部突圍而出來到海陵山腳下,不久,有人帶來了陸秀夫背負帝昺共同殉國的噩耗。張世傑悲痛不已,此時,颶風再來,部下勸他上岸暫避。張世傑俯視著在風浪中飄搖的宋軍殘船,拒絕暫避。絕望地回答:“無濟於事了,還是與諸君共甘苦吧。”又說道:“我為趙氏,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復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沒有殉身,是望元軍退後,再立新君,然而,國事發展到如此地步,難道這是天意。”說完墮身入海,為國為民族盡忠殉國。 南宋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