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人

宋愛人(1897~1963),男,原名鼎基,一名翼,號翼廬,江蘇吳江同里人,漢族。著名中醫學家,傷寒溫病學學術泰斗,江蘇中醫進修學校(今南京中醫藥大學)創始人之一。

基本介紹

  • 人物名:宋愛人
  • 別名:原名宋鼎基
  • 名(號):名翼,號翼廬
  • 主要成就:江蘇中醫進修學校創始人之一
  • 代表作品:《醫經讀本》、《春溫伏暑合刊》、《傷寒論脈學串解》
  • 擅長:傷寒溫病、雜病
  • 出生日期:1897年
  • 逝世日期:1963年1月18日
  • 所在朝代:清末至建國初期
  • 出生地:江蘇吳江同里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著作,學術內容,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宋愛人世代行醫,幼承家學。195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生平及門弟子眾多,計有沈奎賢、陳樹人、張浚國、顧德源、張景農、顧斌等十八人,皆為一方名醫。解放前曾任中央國醫館理事、重修南陽醫聖祠董事,新中國成立後任南京中醫學院(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教授,傷寒溫病教研組首任組長,江蘇省政協會議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入選“百年名醫中醫臨床家”。

主要經歷

宋先生生於中醫世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7歲入國小,14歲上國中,國中畢業後留在當地的二銘學校擔任書法、國畫教師,18歲隨父寅伯先生學醫。1920年師從姑蘇七子山名醫顧允若繼續學習中醫內科,1925年學成回鄉,開業行醫,始有醫名。1928年應顧師之召,到姑蘇顧允若診所擔任小號,並協助對其他弟子的教學工作,致力於傷寒、雜病,得起真傳。1930年與蘇州王聞喜等組織“醫鐘社”,抗議國民政府的廢止中醫政策。1935年7月參加南京召開的中央國醫館第二屆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國醫館理事會理事。1936年春,告別恩師,在蘇州鹽橋對面的幹將坊另立診所。翌年7月,宋氏診所遭侵華日寇轟炸,家具書籍無一倖存,宋先生只好返鄉避難。一年後,他重赴蘇州,於觀前街恆山堂藥店再辟診所,直至1950年夏才將診所遷入顏家巷12號宅內。1951年任蘇州市中醫工作者協會中醫主任,1954年在蘇州市中醫進修班講授《傷寒論》課程,同年6月參加江蘇省中醫座談會,提出創辦中醫實驗醫院及中醫進修學校的建議。1955年受聘於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擔任《傷寒論》課程的教學工作,編寫《傷寒論講義》。1957年任江蘇省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創建南京中醫學院傷寒溫病教研室,主持編寫和審定第一版《傷寒論》和溫病學的本科教材——《傷寒論釋義》《溫病學新編》,教學之餘兼任江蘇省中醫院臨床工作。1963年1月18日,宋先生因罹患胃癌與世長辭,享年66歲,噩耗傳來,杏林震悲。

著作

宋氏著述頗豐,最早成書的有《醫經讀本》(該書為記錄其師顧允若先生授課經驗,亦名《顧氏醫經》),而後有《馬元儀臨床學詮證》(系根據馬氏醫案注釋整理而成,抗戰時散佚,其中部分內容刊登在《醫家春秋》雜誌上)。稍後又有《傷寒論講義》、《春溫伏暑合刊》及《濕溫演繹》等書問世。此外,尚有遺著《傷寒論脈學串解》、《傷寒論注釋》、《歷代名醫傷寒醫案選》、《翼廬醫案》等,並有經其編輯加按的《顧庭綱醫案》八卷。

學術內容

宋先生早年以診治外感時病見長,診治外感時病的學術思想漸臻成熟。宋先生認為,外感時病的特點是發展迅速,變生旦夕,且病邪有隱伏,病情有真假,因此,為確保診治準確,第一要見微知變:時病傳變雖快,多有一定的跡象可循,如能細心觀察,不難探測隱微,做到法隨病轉,及時處理,防患未然;第二要辨析真假:“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往往陰有此證,陽亦有此證,辨之不清,姜附硝黃皆足以殺人於頃刻之間”,所以必須四診合參,推詳再三,才能不為假象所惑。對於外感時病的辨證論治,宋先認為,當以仲景《傷寒論》學說和溫病學說融會而貫通之,力排門戶之見,反對派系之爭。在辨證方面,“六經”與“衛氣營血”同參,而以“六經”為綱;在治療方面,經方與時方化裁套用,而以時方為主。只有汲其精華,才能兩存不廢。在六經證治中‘宋先生明確指出,三陽經病吃重在陽明,三陰經病吃重在少陰,邪正交爭、生死存亡多繫於此。
時屆晚年,宋先生以調理雜病著稱,其論治肺癆、臌脹、中風等病,每有獨到之處。其立法也,注重脾、腎;其用藥也,追求輕、靈。宋先生認為,五臟六腑的生機,無不依賴先後二天;反之,臟腑病變久治不愈,亦大多發展到脾腎二髒。由此可見,調理脾腎乃葆命祛疾的法寶。先生治脾有補中、升發和溫運三法,並說:“只重補脾,不知調中,非其治也。”所謂調中,是指兼氣滯者,參辛香以行氣;兼濕困者,參芳化以醒脾;兼水停者,參淡滲以行水。先生治腎則強調訊息於陰陽之間,補陽之中需兼養陰,益陰之時需顧陽氣,務使陰平陽秘而無偏弊。

人物評價

《江蘇中醫》雜誌編輯室徐相悼詞深刻評價了宋愛人先生光輝的一生:“長江之水,清而淵兮;石頭古城,危而堅兮;先生之德,醇而全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