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彩塑菩薩立像

彩塑像作為佛教造像的一種形式,起源於中國,盛行於唐代,至宋代流行而普及,並迎來了彩塑藝術的輝煌時期。溫州白象塔曾一次性出土了四十二身北宋彩泥造像,形態畢肖,敷彩描金,精彩絕倫,極具絢爛之美,是宋塑的典範之作,也是泥塑中的珍品。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彩塑菩薩立像就是其中之一。菩薩面容秀麗寫實,體態修美輕盈,衣飾貼體簡約,肌膚柔潤勻稱,衣紋寫實簡約,散發返樸歸真的美感。其製作工藝表現了“甌塑”的地方特色,是宋塑的典範之作,泥塑中的極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宋彩塑菩薩立像
  • 館藏地點浙江博物館
  • 類型泥塑
  • 年代:宋代
文物簡介,價值,特點,發展史,

文物簡介

價值

1965年,溫州白象塔內清理出大批佛教文物,其中造像最多,有銅像、青瓷像、彩繪泥塑像、陶塑像、木雕像、磚雕像、紙絹本畫像等多種形式的造像,極富特色。白象塔於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開始籌建,政和五年(1115年)全部建成。塔內一次性出土的42尊北宋彩塑佛教造像是塔中文物最有價值的藝術珍品,造像題材豐富,形態畢肖,敷彩描金,精彩絕倫,極具絢爛之美,是現存宋代彩塑的典範之作。上世紀70年代,浙江省博物館向溫州博物館提出調撥兩件北宋彩塑代表作品的要求,其中,這尊彩塑菩薩立像留在了浙江省博物館,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也是館內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特點

這尊彩塑菩薩立像通高64厘米,杉木條為骨,摻有穀殼、麻絲的黃泥為肉,拌入桐油、麻絲的細白泥為膚,衣飾繪彩描金。像保存比較完整,彩繪已有脫落。像頭微頷,面相長圓。長眉細目,點畫睛珠,謙和垂視。直鼻窄翼,櫻桃小口,點畫朱唇。下頜豐滿,雙耳下垂。頸部細長,劃有肉紋,項飾瓔珞。頂梳高髻,髮絲整齊,綴飾瓔珞。寶繒垂肩。溜肩,肩搭石綠色纏枝紋描金帔巾,綬帶繞頸部過胸前貼體側垂於座上。袒胸露臂,肌膚細膩,臂、腕著釧。內著紅色菱格紋貼體長裙,腹部系帶打結,腰束石綠色蜂窩紋描金短裙,裙擺呈花瓣狀覆於腳面。腰肢微彎,臀部左扭,右膝微屈,形成曲線,充滿律動,十分傳神。雙手纖巧,平舉胸前合十。兩足八字外分,赤足立於雙層仰蓮座上。
宋代佛教深入民間,向世俗化、社會化、普及化發展。造像風格一改唐代雍容富麗華貴的特徵,呈現世俗樸實自然的風貌。宋時的造像形式多樣,金銅像、玉石雕像、泥塑像、木雕像等,諸像紛呈,尤以彩塑像最有特色。彩塑造像易制,製作所需甚微,又能滿足宗教企盼,適合民間供養佛像,因而彩塑成為宋代流行而普及的一種造像形式。宋代佛教造像達到了寫實標準的高峰,彩塑藝術是泥塑其形,色繪其質,塑形繪質,形色並重,塑繪結合,相得益彰,雕塑與繪畫完美統一,更適合表達宋代自然寫實的造像風格,增加藝術表現力,從而形成了宋代彩塑獨有的藝術之美。宋代彩塑造像寫實秀麗,以世間人物為模本來塑造佛像,人物面容完全是生活化了的世間人物,人神的高度統一,契合世俗社會的審美傾向,形成了宋塑的自然之美;塑像人體結構把握準確,線條流暢圓潤,肌膚柔潤勻稱,筋骨分明清晰,體態婀娜多姿,形成了宋塑的形態之美;衣飾質感逼真細膩,衣紋卷褶簡約自如,衣飾精描細繪,敷彩貼金,燦若雲霞,形成了宋塑的服飾之美。

發展史

在新石器時代的許多文化中,遠古人類留下了很多造型各具特色的泥塑作品,如河姆渡文化的陶豬、紅山文化的陶塑女神像、大汶口文化的陶塑動物等。
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漢代以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藝術的發展。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
藝術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製作,作為商泥塑菩薩頭像品出售。北宋時,東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樂”在每年陰曆七月七日前後出售,不僅平民百姓買回去“乞巧”,達官貴人也要在“七夕”期間買回去供奉玩耍。元代之後,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