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原文,文學常識,翻譯,選自,
原文
帝嘗問弘通博之士,弘乃薦沛國桓譚才學洽聞⑤,幾能及揚雄、劉向父子。於是召譚拜議郎、給事中。帝每宴,輒⑥令鼓⑦琴,好其繁聲。弘聞之不悅,悔於薦舉。伺譚內出,正⑧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譚至,不與席而⑨讓⑩之曰:“吾所以⑪薦子者,欲令輔國家以道德也,而今數⑫進鄭聲,以亂⑬雅頌,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將⑭令相舉以法一乎?”譚頓首辭⑮謝⑯,良久乃遣之。後大會群臣,帝使譚鼓琴,譚見弘,失其常度。帝怪⑰而問之。弘乃離席免⑱冠謝曰:“臣所以薦桓譚者,望能以忠正導主,而令朝廷耽悅⑲鄭聲,臣之罪⑳也。”帝改容謝,使反服,其後遂不復令譚給事中。弘推進賢士馮翊、桓梁三十餘人,或相及為公卿者。
①即位:登上皇位
②拜:授予官職
③致:得到
④稱:表揚
⑤洽聞:見多識廣
⑥輒:總是
⑦鼓:名詞作動詞,彈奏
⑧正:整理
⑨而:錶轉折,卻
⑩讓:責備
⑪所以:...的原因
⑫數(shuò):屢次
⑬亂:使...亂
⑭將:打算
⑮辭謝:婉言道歉或謙讓不受。
⑯謝:道歉
⑰怪:以之為怪
⑱免:摘下
⑲悅:以之為悅
⑳罪:過錯
文學常識
1.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畫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後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
2.《後漢書》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後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後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翻譯
光武帝曾經向宋弘了解國內通博之士,宋弘便推薦了沛國的桓譚,稱他才學廣博,幾乎可以趕上楊雄與劉向劉歆父子。光武帝於是任命桓譚為議郎、給事中。此後光武帝每次宴會,總是叫桓譚彈琴,因為他很喜歡那種美妙的音律輕妙多變的樂曲,宋弘知道後不高興,後悔當時推薦了桓譚。宋弘等到桓譚從宮中退出,自己則整整齊齊地穿上朝服,坐在大司空府堂上,派了一名屬吏去傳喚桓譚,桓譚進來後,宋弘並不請他入坐,責備道:“我之所以推薦您的原因,是希望您用道德輔佐君王,但你幾次向皇上演奏鄭衛淫聲,損害了《雅》、《頌》正統音樂,這不是忠正之士應當做的。你能夠自己改正嗎?還是叫我依法糾舉呢?”桓譚一再叩頭認錯,過了好久,宋弘才讓他離開。後來光武帝大會群臣,又叫桓譚彈琴。桓譚看見宋弘也在座,便顯得非常不安,彈得也不像平常那樣熟練自如。光武帝奇怪,便問其中的緣故。宋弘便離開座位,摘下官帽,向光武帝認錯:“臣下之所以推薦桓譚,是希望他能夠用忠正之節引導君王,可是現在他讓朝廷耽迷於鄭衛淫樂,這是為臣的罪過。”光武帝一聽,改變神情,馬上向宋弘道歉,讓他戴上帽子。此後便不再讓桓譚擔任給事中的職務了。宋弘共推薦賢士馮翊、桓梁等三十多人,其中有一些人相繼擔任了公卿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