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秋(中國棗莊籍畫家)

宋建秋(中國棗莊籍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宋建秋,1982生於棗莊,現居北京,國內最有潛力的女青年職業畫家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建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82年
  • 畢業院校:山東藝術學院
  • 職業:畫家
  • 主要成就:北大《文化,裂變下的最高物質》展,首都十畫家全國巡展
  • 出生地棗莊
  • 代表作品:《草的聲響》《山歌》《歐洲印象-惹香》
人物簡介,作品介紹,

人物簡介

2004年 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油畫二室
2009-2012年 就讀於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
2006年 大型壁畫《雲居仙來》/山東威海
2007年 百年淑女系列泥塑並獲世紀壇中國藝術新秀提名
2011年 荷塘月色—十五的月亮十六圓藝術展/北京磴明萬荷美術館
2011年 廣州雙年展/作品《歐洲印象-惹香》
2011年 北京大學百年講堂/《文化裂變下的最高物質》畫展
一合.藝術邀請展/北京磴明萬荷美術館2012年 作品《草的聲響》系列之一被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收藏
2012年 策展並參加《首都十畫家全國巡展棗莊展》
2013-2014年,在家鄉潛心創作並完成《山歌》系列和《古城餘韻》系列作品
介紹
“首都十畫家全國巡展”在棗莊市清和美術館展出。來自北京的10位畫家以中國繪畫元素為表現手段,在展出的60幅作品中用多角度、全方位的形式向棗莊市民全面闡釋“美”的博雅和藝術的力量。
據悉,“首都十畫家全國巡展”在北京進行了首次展出,棗莊市是此次巡迴展的第二站,計畫在全國6個城市進行巡迴展出。
新華網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 李寒芳)“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在中國當代女詩人畢翼的眼中,文化創意也有這樣的蝴蝶效應——只有讓當代藝術逐步從“陽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文化的張力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作品介紹

北京傳媒科學研究院主辦的《文化,裂變下的最高物質》展覽暨梁小斌、莫非、瀟瀟等10位當代詩人詩會,25日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開幕。兩位主展人、女藝術家畢翼和宋建秋,用繪畫、雕塑、詩朗誦等多種形式,展現了中國當代女藝術家尋找精神家園的心靈軌跡。
在畢翼的巧思下,T恤成為表達載體。在作品《“道”來之意》中,老子的《道德經》經文和注釋化為T恤的圖案,在傳統文化與流行時尚間架起連線的橋樑;雕塑系列《一件T恤的訴求——此致文化》,塑造了老者、孕婦、網路青年、地產商人等形形色色身著T恤的人群,表現“文化與產業縫隙間忙碌的人”。
宋建秋的油畫系列《心的向度》中,有用數千隻蝴蝶之翼貼上成的天女,也有姿態各異的佛陀油畫,10幅大小不一的作品一字排列開來,色澤鮮明絢麗,引人深思。與之相對應的,是淡雅素淨的紙本畫《草的聲響》,用草本天然的肌理,展現畫家內心純粹的自然傾向。
作為“乾草部落女詩人公社”創始人的畢翼,特意邀請10名詩人共襄盛舉,希望用這樣特別的安排創造“詩情畫意”的展覽新形態。她說,希望未來能夠打造一個多層次的平台,囊括詩歌、畫廊,甚至中國古典音樂等文化形式,讓它們都能夠有生命力地活在當下。
“這次展出是一種開端,我們看到當代藝術的一種精神方式已經回到久違的北大。固然,它本應該從北大出發,雖遲來,總不晚;雖初綻,卻新鮮。”北京大學漢畫研究所所長、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說。2
文化,裂變下的最高物質,阿B,宋建秋 北大藝術展覽 由北京傳媒科學院主辦、厚雅策展的《文化,裂變下的最高物質》——阿B、建秋藝術作品展開幕式暨梁小斌、莫非、瀟瀟10位當代詩人詩會於2011年12月25日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隆重舉行。 《文化,裂變下的最高物質》展覽推出全新的藝術觀念。阿B、宋建秋兩位藝術家以現代視角重新審視傳統藝術,從精神的層面反思豐富多變的物質生活對藝術發展的衝擊,通過藝術創造的方式折射物質世界的變化,以及藝術家尋找精神家園心靈軌跡。
當代詩人梁小斌、莫非、瀟瀟10位詩人詩會是本次藝術活動的另一個觀念行為。詩畫結合是藝術活動的最佳組合,詩歌朗誦也是未來藝術策展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單元。
北京大學漢畫研究所所長、視覺與圖像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先生說,北京大學展出這二位在北大學習期間的匯報作品的確是一個開端,我們看到當代藝術的一種精神方式已經回到了久違的北大。
阿B的雕塑系列《一件體恤的訴求——此致文化》主觀上脫離了女性觀念的柔軟,以直觀的立場還原了文化物質的基本途徑。一件創意體恤成為一個觀念連線,這也是文化從物質中來回到物質中去的法則。觀念裝置《“道”來之意》,利用道經原文注釋採用手工製作與數碼印刷結合的辦法,解釋“道”來的文化脈絡和流程的內涵之美。以此表達對原始自然的敬仰與懷念,對“道”來——文化回歸的眷顧。
宋建秋的油畫系列《心的向度》既是一種游離於現實之外的尋求,也是對哲學現象的一次內觀互動。從走出大學校門面向社會和生活,經歷生活、心靈的變遷,經歷生離死別的掙扎,在理想和現實中間奔波,在現實中起來、倒下,再起來,只為一個目標和理想,用現實的一切撥開心的空間或生活的空間。紙本《草的聲響》利用草本天然的肌理,表現畫家內心純粹的自然傾向。有是物質,無也是物質。在文化的背景下,怎樣使你的欲望適度地接受從無到有,從有到無。
《文化,裂變下的最高物質》的藝術核心體現在宇宙大文化空間下,東方觀念與生活信仰在創意過程中掙扎、裂變與和諧甦醒的態度。通過行為、畫面及手工製作的藝術形式表現對當下生活與理想層面的關懷,文化繁榮創意為王的文化訴求對於藝術家來說,其使命是將裂變下的最高物質現實具象化,成為“我們”意義上的精神適用品。一切物質可以作為高尚的藝術來源,因此,跨越自己靈魂深處的向度必然是一種艱苦的探索。兩位藝術家力求以東方文化元素為主題,以自我寬鬆的感知態度表達對文化裂變下的一切物質的敬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