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延琴

宋延琴(1904—1940) 莒縣招賢鎮大羅莊村人。革命烈士。他是莒縣第一次國

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共產黨員,是抗戰前中共莒縣特別支部書記,“七七”事變後莒

北較早組織抗日武裝的領導人之一。1926年,在博山同興煤炭公司工作時加入中國

共產黨。 1928年4月回莒縣開展建黨工作。12月,莒縣單獨成立特別支部,宋延琴

任書記。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與宋壽田一起在家鄉組織起50餘人的抗日武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延琴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莒縣招賢鎮大羅莊村
  • 出生日期:1904
  • 逝世日期:1940
  • 主要成就革命烈士
人物概述,苦難的少年,投身革命,獻身人民,

人物概述

宋延琴(1904—1940) 莒縣招賢鎮大羅莊村人。革命烈士。他是莒縣第一次國
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共產黨員,是抗戰前中共莒縣特別支部書記,“七七”事變後莒
北較早組織抗日武裝的領導人之一。1926年,在博山同興煤炭公司工作時加入中國
共產黨。 1928年4月回莒縣開展建黨工作。12月,莒縣單獨成立特別支部,宋延琴
任書記。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與宋壽田一起在家鄉組織起50餘人的抗日武裝。
1938年,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二支隊開赴莒縣,他率隊參加了二支隊,之後赴莒
縣三區組織抗日武裝。1939年東北軍五十七軍一一一師常恩多部駐莒,宋延琴按上
級指示大力募捐, 慰勞該部。1939年5月他到岸堤抗日軍政幹部學校學習,同年秋
分配到魯東南特委機關工作, 同年冬任莒北縣大隊三中隊長。1940年6月10日,從
土門領取部隊經費返回途中,被叛徒暗殺。

苦難的少年

1904年,宋延琴出生於莒縣大羅莊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6歲時遇蝗禍災年,坡里莊稼被蝗蟲吃光,家裡窮的多日勺不上鍋,母親被活活餓死。母親死後,家庭生活更加艱難,父親只好把宋延琴的姐姐送給人家當了童養媳,帶著宋延琴的弟弟去江南逃荒。
父親領著弟弟走後,家裡只有宋延琴一人,他開始過起了孤獨的流浪生活。白天討一天飯,夜裡蜷縮在人家門樓底、屋檐下。夏天蚊蟻叮咬,冬天寒冷相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苦難的童年生活,使宋延琴養成了倔強剛直的性格。有一年寒冬臘月,他穿著開花襖、燈籠褲和一雙沒有後跟的破草鞋去滑冰。每滑一下,草鞋就甩出去老遠,夥伴們不由鬨笑起來。他卻滿不在乎的說:“它(草鞋)比我跑得還快,那還得了!”說著,把草鞋一甩,光著腳繼續滑冰。站在旁邊的大人連連稱讚:“這孩子是硬骨頭!”
1917年,13歲的宋延琴開始給本村地主宋連升家扛活。這年深冬的一天,他擔著一對幾乎比自己身體還重的大木桶去挑水。井沿上結了厚厚一層冰,提水時,連人帶桶掉進井裡,多虧被一位拾糞的老人看見打撈上來,雖沒被淹死,可已凍得不省人事。
宋延琴在地主家當了7年長工,到頭來仍是窮得房無一間、地無一壟。19歲那年過春節,他吃餃子打碎了只碗。有人說五更砸了碗,這年飯碗就保不住了。宋延琴一氣之下,辭去長工,經徐朋九介紹,雇給招賢鎮十戶大地主組織的“保御團”當了團丁。因為個子矮小背不起槍,就在南門樓上看台炮。這時,他從商人那裡學會了幾個字,尤其是在本村進步學生宋壽田開導下,對舊社會的黑暗有了認識,懂得了窮人為什麼窮,富人為什麼富的粗淺道理。有一次,招賢鎮大地主李培因壓榨剝削佃戶太甚,被佃戶架到街上講理。他站在一旁高喊助威:“好!好!好極了!”

投身革命

1926年,宋延琴同招賢鎮葛醒農一起去博山同興煤炭公司當挖煤工。這時,博山等地的工人運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已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並不斷取得勝利。工人階級的鬥爭、宋壽田的教育,使宋延琴進一步認識到,要想不窮不苦,工人農民就要團結起來,同地主、資本家作鬥爭,掙脫身上的鎖鏈,當家做主人。在這裡,他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鐵血救國團”。不久,由宋壽田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一年以後,宋延琴離開井底,當了煤車押運工,來往於膠濟鐵路線上從事革命活動。後因工作需要,宋壽田把宋延琴、葛醒農派往青島,以博山煤礦同興公司青島分公司職員身份作掩護,從事黨的秘密活動。
大革命失敗後,宋延琴根據黨的指示,由城市轉入農村工作。1928年4月初,他帶著中共山東省委的介紹信,回到家鄉莒縣大羅莊,很快與沂水縣黨的負責人張希周取得聯繫。他以“闖外發財”為名,典了本村老閻家兩間屋,由姐姐做媒,與窯頭村相氏結了婚。從此,宋延琴便在家鄉一代開展黨的工作。他身穿大褂,頭戴禮帽,裝扮出一副學者的模樣,深入民眾,宣傳共產黨的主張,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教育農民懂得只有共產黨才能解救中國,不要把翻身的希望寄托在國民黨蔣介石身上。同時,在青少年中教唱革命歌曲,一時村裡的革命氣氛十分活躍。村里人伸出大拇指說:“延琴雖識字不多,講起道理來卻一講就是一套。”
1928年4月中旬,葛醒農來到家鄉招賢鎮,傳達了省委的指示精神,要求加強黨的建設,注意在工人農民中發展黨員,同時強調做好團結、發動民眾的工作。宋延琴根據省委的指示,離開家鄉到沂蒙山里。他不顧山高路窄,人地生疏,背著個裝有報紙的小包,不分晝夜地走村串戶,向民眾講解革命理論,宣傳共產黨的主張。在這裡,他結交了許多貧苦農民朋友,在他的引導、啟發下,山區不少村莊成立了“民團”,站崗,放哨,防匪防盜。原來土匪猖獗的山區,一時平靜下來。
6月,省委特派員孫兆鵬來莒縣,與宋延琴接上頭,聽取了他的匯報,講明了來莒縣的目的:一是對沂水黨組織進行整頓;二是在莒縣儘快發展黨員,成立黨組織。宋延琴根據孫兆鵬的意見,通過親戚、朋友關係,很快介紹了宋季民等5人入黨,並於10月間成立了中共莒縣特支,孫兆鵬任書記,直屬省委領導。
12月,孫兆鵬奉命離開沂水,行前在沂水縣司馬村(現屬沂南縣)召開了沂水、莒縣黨員代表會議,宋延琴出席了這次會議。會上,由孫兆鵬主持成立了中共沂水縣委,並宣布莒縣特支由宋延琴任書記,隸屬沂水縣委領導。從此,宋延琴便來往於沂水、莒縣之間,開展黨的工作。雖家境貧寒,吃了上頓無下頓,常常餓得肚皮貼在脊樑上,但他毫不鬆懈,照樣為革命辛勤奔波。
1929年春,沂水縣委遭受破壞。宋延琴不畏艱險,和沂水南鄉區委負責人徐湘南一起繼續工作,組織發動民眾,開展農民運動。這年夏天,宋延琴、徐湘南在莒縣西部浮來山周圍訓練民團,準備暴動。後因訊息泄露,暴動未成。不久,徐湘南被叛徒楊春增殺害,宋延琴也遭反動政府通緝,在莒縣不能存身,只好去濟南,同宋壽田一起進行革命活動。

獻身人民

“七七事變”後,宋延琴根據黨的指示,從濟南回到莒縣,在招賢一帶拉起一支七八十人槍的抗日隊伍,並自任隊長,活動在台(兒莊)濰(縣)公路上,刨電線桿,割電話線,扒公路,破壞敵人交通和通訊聯絡,打擊擾害百姓的土匪。1938年7月,八路軍四支隊六大隊來莒縣,宋延琴與六大隊參謀郭友鄰、楊作舟接上關係,部隊編入六大隊。8月,黨組織派宋延琴、楊作舟、陳子和到莒縣三區開展工作,很快打開了局面。
1939年3月,國民黨五十七軍來到莒縣。為團結友軍共同抗戰,魯東南特委統戰部長崔介指定楊作舟、宋延琴組織慰問團,將募捐的80塊銀元買了雞蛋、日用品共30多擔,連夜送到五十七軍一一一師駐地——岳家春生村。第二天,常恩多師長接見了宋延琴、楊作舟等人,詢問了慰問品的來源,無比感慨地說:“請二位代問莒縣父老兄弟們好,並請轉告他們,我常恩多堅決抗戰到底,死而後已……”這次慰問效果很好,對我黨團結友軍共同抗日起了很大作用,受到特委表揚。
1939年4月,宋延琴調到八路軍二支隊供給處工作。一個月後,黨組織派他去岸堤幹校軍事隊學習。秋天,幹校畢業,被分配到莒北縣大隊三中隊任隊長。他帶領三中隊堅持抗戰,曾到招賢拆過日軍扎的戲台,在台濰公路伏擊日軍運輸隊,被當地民眾稱讚為“真抗日的土八路”。
正當宋延琴為抗日救國熱情工作的時候,以漢奸惡霸地主於經武為首的莒北反動勢力,對他下了毒手。他們收買了宋延琴的勤務兵張志賓,於1940年6月10日(古歷五月初五),乘宋延琴領取給養從土門返回的途中,在黃山嶺上將其暗殺,並劫去宋延琴所領的4萬元部隊經費。
宋延琴犧牲後,莒北縣政府派陳子和主持,將他的遺體安葬在大羅莊村東河崖下,並撫恤了他的遺孀和子女。1948年,莒縣縣長王新華代表縣委、縣政府宣布宋延琴為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