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宋家村
- 所屬地區:江西省宜豐縣新莊鎮
- 地理位置:江西宜豐縣新莊鎮中部
- 人口:929人
傅家鎮宋家村位於張店區西南孝婦河畔,北鄰309國道,西靠西十路,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現有人口452戶,1377人。...
宋家村位於大村鎮駐地東北3.4公里,白馬河西岸,黃大路西側,地處丘嶺地區,村域東西1.6公里,南北1.4公里,面積2.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64畝。宋家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
宋家村即墨市田橫鎮轄村。位於窪里東北3.6公里處。全村主要姓氏有宋姓160戶,508人,其中:男254人,女254人,青壯年勞動力220人。...
宋家村共2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437戶,1991人,耕地面積2422畝,人均1.2畝。主產小麥、玉米,,從事運輸業人較多,總收入4684823元,人均純收入1340元。 ...
宋家村一村,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6.00公里,距離鎮26.00公里, 國土面積0.22平方公里,海拔2100.00米,年平均氣溫14.30℃,年降水量1200.00毫米,適宜種植烤菸、玉米...
宋家村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萬戶鎮民豐村下的一個家族,屬於濱湖丘陵地區。位於都昌縣東南部。東與薌溪鄉隔壩相鄰;南臨鄱陽湖,與波陽強山隔湖相望;西部與西源...
該村隸屬於湖南省永興縣復和鄉,主要物產有茶油、稻穀、毛竹、紅薯。...... 該村隸屬於湖南省永興縣復和鄉,主要物產有茶油、稻穀、毛竹、紅薯。中文名 宋家村 ...
宋家村位於中冊鎮駐地西南3公里處,地處平原。全村共有耕地面積1003畝,農戶198戶,人口700人,其中黨員19人。1 ...
陳區鎮宋家村位於高平市城東北約25公里處,北於長治縣永豐村搭界,現有345戶,共1400人,耕地1200畝,村級設有一個黨支部,現有黨員35人,共有6個村民小組。...
陝西省寶雞市金台區蟠龍鎮宋家村坐落於金台區,緊挨塔寺頭村,韓家村。...... 陝西省寶雞市金台區蟠龍鎮宋家村坐落於金台區,緊挨塔寺頭村,韓家村。...
該村位於白埠鎮駐地南約10公里處,地處北緯3644;東經11947,占地面積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60畝,全村180戶,農業人口615人。...
南宋家村位於萊西市西北部30公里,南墅鎮駐地南1公里處。東鄰南(南墅)城(城陽)路200米,西緊靠南(南墅)院(院裡)路和小沽河。2004年總面積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村情簡介位於大安鎮,地屬平原。村名由來宋姓於清初由原泗莊鄉宋家村最早遷此,後建了一座關帝廟,村得名宋家廟。1信息 ...
宋家村隸屬於雲南省楚雄市東瓜鎮興隆村委會行政村,屬於半山區。位於東瓜鎮東邊,距離村委會3.00 公里,距離東瓜鎮4.00公里。國土面積1.43平方公里,海拔1,820.00...
宋家村窯址 位於曲阜城東8公里,宋家村東、遺址範圍100米×100米。195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 遺址堆積層厚約2米,出土有三角支架,圓柱支架、托座、墊圈等窯具。採集...
宋家鎮隸屬於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位於陵城區、寧津縣、樂陵市三縣(市、區)交界地帶,下轄96個行政村, 40655人(2017),10萬畝耕地,總面積107.17平方千米。...
宋家村國小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鄭庵鎮河南省中牟縣馮堂鄉宋家。宋家村國小教育教學設施、設備齊全,各功能室配備齊全,電腦室、音教室、圖書室、勞技室、實驗室、...
宋家鎮位於四川省資中縣城南24公里,距威遠縣城20公里,東與陳家鎮相鄰,西與威遠縣黃荊溝鎮毗鄰,南與威遠縣高石鎮接壤,北與雙河鎮、新橋鎮相連。...
大宋家遺址 位於澤頭鎮大宋家村北100米處。1982年發現。總面積2.6萬平方米,保存完好。...
村莊概況東宋家村隸屬於山東省膠州市九龍鎮,位於膠州市新城區西南3公里,九龍鎮駐地以北5公里,東鄰湖州南路,南鄰福王路,屬丘陵地帶,以種植糧食為主,全村面積816...
宋太公是宋江的父親,與次子宋清住在宋家村。宋江因廣結天下英雄,恐禍及老父,便事先請宋太公到縣衙狀告自己忤逆不孝,從而脫離父子關係。後宋江殺閻婆惜,曾潛逃...
宋家村南塬有座“三皇廟”,傳說為“古華胥伏羲肇娠地”。華胥鎮紅河下游有媧氏村。紅河被稱為女媧溝。白鹿原上的李華村即女媧村。現代考古與遠古傳說高度貼切...
村里集鎮位於山東省蓬萊市區南35公里處,全鎮總面積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46公頃;轄36個行政村,總人口3.65萬人。鎮政府駐於村里集村(面積5.4平方公里)。從該鎮...
齊陵鎮石廟村 齊陵鎮北苑村 齊陵鎮毛家村 齊陵鎮呂家村 齊陵鎮東龍村 齊陵鎮西龍村 齊陵鎮宋家村 齊陵鎮東劉家村 齊陵鎮胡家村 齊陵鎮薛家村 齊陵鎮劉營村...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河灘鎮宋家村人。1973-1974年在區衛生學校學習,1989年獲得鄉醫證書,該同志從事鄉醫工作二十多年來,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發揚救死扶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