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大祥
- 出生日期:1935年
- 逝世日期:2008年
- 籍貫:浙江紹興
- 畢業院校:江蘇師範學院生物學系
- 職稱:院士
- 職務:法國國際蜘蛛文獻中心理事等
- 研究方向:環節動物、甲殼動物、蛛形動物
- 稱號:中國蛛形研究的首席
國內外兼職,科研歷程,最後歲月,人生回放,
國內外兼職
法國國際蜘蛛文獻中心(CIDA)理事、中國動物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科學和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動物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分類區系學科發展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瀕臨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委員、《動物分類學報》主編、《生物學通報》副主編、《中國動物雜誌》副主編、《蛛形學報》副主編,《科學》和《生命》科學編委等職。
科研歷程
在六十和七十年代,先後從事枝角類、淡水和寄生 足類的分類區系研究,河蟹生殖洄游的研究以及吸血螞蟥的生物學和防除研究。首次報導劍水 噬食魚苗,找出了淡水養殖中魚苗突然大量死亡的原因,避免漁場的經濟損失。針對河蟹減產,通過研究查明系由於成蟹和蟹苗在洄游中受水壩和河水污染的阻攔,提出移苗的辦法。經各地採用後大大增加了河蟹的產量。首次詳細闡明了日本醫蛭的生物學並提出驅避的辦法,發表吸血螞蟥新種多個。自七十年代末起,從事蛛形類的研究。蛛形綱是陸生動物中除昆蟲綱以外的第二大類群。蜘蛛作為農林中害蟲的主要捕食性天敵,在消滅害蟲和維持生態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先後赴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斯密桑研究院、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聯邦德國柏林工科大學生物學研究所、法蘭克福聖肯堡博物館、梅茵茨哥登堡大學、斯圖加特國家自然博物館,韓國蛛形學研究所、日本東京自然博物館等地進行訪問和合作研究。通過他的研究及與同行的合作,使我過蜘蛛學的研究儘快趕上了國際先進水平。他積極推動我過蛛形學會的成立和《蛛形學報》的出版, 在推動我國蛛形學的發展和奠定我國現代蜘蛛學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長期以來系統地研究環節動物(蛭類)、甲殼動物(枝角類、橈足類)和蛛形動物的分類學,先後發表許多新屬、新種,包括我國重要的吸血螞蟥和天敵蜘蛛種類。六十年代,他結合生產實際研究無脊椎動物的生物學,提出河蟹生殖洄游受阻為其減產的原因;學術上首次闡明了醫蛭生殖的全過程,提出吸血螞蟥的驅避方法等。他作為主要編寫人之一的《中國橈足類志》是我國第一本無脊椎動物志,也是國際上迄今最詳盡的同類專著。他有關螞蟥的著作被國際同行稱為“中國淡水螞蟥的傑出概要”。自70年代末,為配合農林害蟲的生物學防治,他轉而進行蜘蛛的研究,多年來解決了蜘蛛分類學中許多難題,被日本蜘蛛學會會長八木昭健夫教授稱為“中國蜘蛛研究的首席”。他1999年出版的專著The Spiders of China被國際同行譽為“對現代蛛形學最好和最重要的貢獻”。他積極推動中國蛛形學會的成立及《蛛形學報》的創刊。 “七五”期間,他主持的西南地區動物資源調查,經過集體的艱苦工作,採集標本18萬號,發表新種280餘種,出版三本專著,課題組受到科學院的表彰。他還主持“動物學發展戰略研究”和“動物學名詞”審定工作,並完成相關專著。2002年他帶領中國動物學會的代表團赴希臘參加國際動物學大會,爭取到2004年在中國舉辦第19屆動物學大會的權利。2001年以來他和周開亞教授共同參與國家基金委的重點項目“現生六足動物高級階元系統演化與分類地位的研究”。此外,還 承擔基金委的重大項目《中國動物志》的研究,2002年完成兩卷冊(其中一冊已於2003年出版)。
曾先後作為訪問學者到法國(巴黎)、日本(東京、大阪、京都)、美國(紐約、華盛頓、波士頓)、德國(柏林、漢堡、法蘭克福)、荷蘭、斯洛維尼亞和新加坡等國的大學、研究所、博物館進行訪問或合作研究。
迄今為止,先後主持或參與編寫專著和工具書20餘冊,論文約200篇(其中10篇發表於美、日、德、韓國學術刊物上)。《中國淡水 足類志》、《農田蜘蛛》分別獲科學院二、三等獎。七五期間主持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西南動物資源研究。八五期間,主要從事中國土壤動物、動物地理分布研究和蜘蛛目系統演化研究,以及中國動物志(蟹蛛科)的編寫。在參與領導中國動物志編寫工作的同時,還主持我國動物科學發展戰略研究(已完成初稿),以及動物學名詞的審定工作(已完成審定詞6000餘條),為我國動物學界學術帶頭人之一。
最後歲月
河北有種家的感覺
“在他生命最後的一段日子裡,父親強烈要求回河北、回保定。他說,河北讓人有一種家的感覺,只有回到河北才真正回了家。”1月30日,正在河北大學附屬醫院辦理遺留手續的宋大祥院士的女兒宋肖霄在電話里告訴記者。
“父親對河北的感情很深。他說自己是一個搞基礎學科的科研工作者,花甲之年才到河北工作,親身感受了這裡風土人情的純樸。省里、河北大學在各方面對他都很照顧,積極支持他工作,創造了很多條件,他自己也在這裡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了自己的潛力,開展了很多工作,並成為河北省自己培養的第一個院士。”
宋大祥的秘書張超告訴記者,宋大祥是2006年9月在北京檢查出罹患胃癌晚期的,當時馬上進行了手術和放化療治療,此後一直在北京治療休養,2007年5月底因身體極度不適再次住院,發現癌變大範圍轉移,當年11月病情開始急劇惡化。
“2008年1月14日,在宋先生的強烈要求下,從北京轉院回到了保定。當時他的下肢已經癱瘓了,忍受著劇烈的疼痛,但是思維一直特別清晰,在轉回保定的前一天還跟專程去接他的河大副校長王洪長談了一個半小時,主要的意思是說回保定有一種葉落歸根的感覺。”電話里,張超回憶到這裡之後再也說不出話來。
宋肖霄表示,雖然明知北京的醫療條件更好,但在宋大祥病情徹底惡化之後,大家還是滿足了他回河北終老的願望,因為知道,“這樣可以使他得到一種心靈上的慰藉。”
第一位院士
“宋大祥先生是當代中國著名的科學家,是國際公認的‘中國蛛形研究的首席’。他1995年調入我省工作,起初是在石家莊,1999年初調入河北大學,當年11月,宋先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也是我省自己培養出的第一位院士。”河北大學組織部部長呂建英介紹說。
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以來,宋大祥主編和參編了專著、工具書數十部,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的20多篇,為我省乃至我國動物學研究和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宋先生與河北引進的首位院士印象初先生緊密協作,為河北的院士推薦、河北大學及兄弟院校申報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作出了巨大努力。”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研究室副教授張鋒博士表示,目前,河北大學已進一步確立了蛛形學在全國的研究中心地位,並向動物毒的開發套用和節肢動物的分子系統學方面大力拓展,這一切,宋大祥功不可沒。 河北省院士聯誼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宋先生是河北省院士聯誼會的主要發起人之一,並從2005年起至今一直擔任聯誼會會長。”到2006年秋宋大祥癌症確診前夕,省院士聯誼會會員已發展到231名,占“兩院”院士總數的六分之一,基本涵蓋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所有學部。
在科學界,具有豐富外事工作經驗的宋大祥的交際、組織能力與他的學識同樣有名。2006年8月,河北省院士聯誼會組織院士們實地考察了唐山曹妃甸工程建設情況。那一次,院士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還為我省帶來69個科技合作項目,其中55個與我省高校、科研單位和企業成功簽約。
而當時,很少有人知道,人前精神抖擻、把方方面面都關照得十分妥善的宋大祥,實際上已經因為胃癌晚期而連續幾個月失眠、胃口不好了。
堅持上校改書
“他幾乎是帶著工作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張超告訴記者,直到2007年11月停止化療,宋大祥還在病榻上最後一次組織了“泛甲殼動物系統發生的研究”的項目匯報。
這個由宋大祥牽頭的項目,也是河北大學有史以來第一次申請到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006年9月13日,宋大祥住進北京301醫院。“當時他的血色素只有五點幾,醫生說隨時都有暈倒的可能。可是進病房的時候,他還是行色匆匆、大步流星,護士們跟在後頭追都追不上,急得直喊‘您現在沒有必要走那么快’,他這才回過頭來笑笑,‘喔,忘了自己是病人了’。”宋肖霄回憶道。
“有幾部書,宋先生在住院期間一直堅持在病床上校改。”其中《河北動物志·甲殼卷》一書,600多頁,宋大祥在病榻上三易其稿,雖然最後實在沒有逐字逐句推敲的體力,但在把關之餘,仍會為用哪個圖版效果更好之類的細節對助手耳提面命。
直到2007年5月19日,發現癌變大面積轉移前的10天,宋大祥還趕回保定參加了全國生物基礎教學會議。
2007年11月,宋大祥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宋肖霄回憶說:“父親對自己的病情分析得很透徹,但只是偶爾對護工嘆息說自己可能看不上北京奧運會了,其他時候總是顯得很樂觀。癌症晚期病人非常痛苦,很多原來脾氣很好的病人都會變得暴躁,但父親從來沒有,醫護人員都說很少見到克制力這么強的病人。但是就在那個月的一次談話中,父親對著我哭了———他以前從沒有在我面前落過淚。
“那天晚上他對我回憶了自己一生科研治學的經歷,然後非常難過地說,‘我想多活幾年。不是為了享受、為了榮譽或者為了別的什麼,實在是有太多的工作還沒來得及做。’然後他就流著淚說不出話來……”
1月25日19時40分,宋大祥在保定河北大學附屬醫院溘然長逝。
人生回放
從"神童"到院士
少年大學生
宋大祥是浙江紹興人,生於1935年5月,在上海、杭州長大,國小期間就曾跳過級。生於亂世,他的父母一心希望天資聰穎的他成為一名醫生。當時蘇州東吳大學(後江蘇師範學院)有醫學預科,學習三年後報考北京協和醫學院再深造五年是學醫的一條理想途徑,也成為宋大祥的父母為兒子安排的一條成才道路。
於是,1949年,年僅14周歲的宋大祥在讀完高一第一學期後,直接考入了東吳大學的生物系,成為一名少年大學生。報考生物系而不是醫預科,是因為當時生物系的錄取標準稍低,考慮到他少讀了高中二年半的課程,入學考試的成績顯然不會太好,才採取了權宜之計。
宋大祥在東吳大學生物系選修了大量醫學的課程,以便於高年級後轉系。誰知解放後院系調整開始,東吳大學醫學預科的學生轉入上海第一醫學院,轉系學醫的願望就落空了。中國因而少了一位救死扶傷的醫生,卻因而收穫了一位“對現代蛛形學做出最好和最重要的貢獻”的生物學家、科學院院士。
鮮為人知的是,宋大祥的名字也是因為這次“歪打正著”的報考得來的。宋大祥原名朱予銘,又名朱錫文,當年報考東吳大學時得到一位姓宋的輔導老師的大力幫助,而這位宋老師家沒有兒子,感恩圖報的朱予銘就在父母的支持下改名為宋大祥。
第一代“海歸”
宋大祥的女兒宋肖霄告訴記者,“文革”期間宋大祥無法進實驗室工作,就省吃儉用買了一部舊留聲機,偷偷地跟著“靈格風英語”的唱片自學英語。宋大祥精通英、法、俄、日、拉丁五門外語,幾乎都是通過刻苦自學掌握的。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第一次公派出國留學考試,只考一門外語,他一下子就考過了,比很多外語學院搞英語教學的老師分數還高。”
宋大祥1979年被派往法國留學,有一次一個博物館館長頗為得意地拿出一個蜘蛛標本給他看,告訴他說這是解放前一位法國科學家在北京採集的,直到今天你們中國人也未必拿得出這樣的標本。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學成後立即回國,成為最早的一代“海歸”。
“人民外交”
宋大祥被稱作“中國蛛形研究的首席”,但他早年是從事淡水橈足類和枝角類甲殼動物研究的,並頗有成就。到上世紀70年代,由於農業中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農藥,農業成本不斷提高,環境污染日益加重,作物和人體中有機磷的積累逐漸增多,學術界許多有識之士把害蟲的生物學綜合防治又提上了日程,蜘蛛受到了生防工作者的關注。而當時我國蜘蛛分類基礎薄弱,宋大祥才“半路出家”去研究這一領域。
1979年宋大祥去法國留學,讓國際蛛形學界第一次聽說中國大陸有人研究蜘蛛。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積極推動中國蛛形學會的成立及《蛛形學報》的創辦。在短短几年時間裡,他與朱傳典、趙敬釗等學者接連出版和發表了許多專著和論文,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較大影響,以至於日本著名生物學家八木沼健夫主動提出,鑒於中國目前的研究水平,應把日本的“東亞蜘蛛學會”改名為“日本蜘蛛學會”。
對此,起初有些日本學者表示異議,認為此名稱沿用已久,不宜改動。但由於八木沼健夫的多次提議,更由於中國科研工作者在該領域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就,最後日方在1986年的年會上經激烈爭議後,以2/3的贊成票投票通過,決定在1988年該會創立50周年後正式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