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晟編鐘高27.5cm,最大口徑18cm,重約6千克,甬部為雙夔形,銍部有36枚,舞和篆部飾潘紋,正面中部陰刻篆書“大晟”二字,背面刻“夷則”,器形古樸典雅,紋飾優美,篆刻工整。
宋大晟編鐘
漢代以後,鐵器已廣泛使用,青銅禮器和工具推出歷史舞台,還有一部份生活用具繼續使用。到了宋代,湧現出復古之風,大晟鐘就是在此情況下鑄成。
大晟編鐘高27.5cm,最大口徑18cm,重約6千克,甬部為雙夔形,銍部有36枚,舞和篆部飾潘紋,正面中部陰刻篆書“大晟”二字,背面刻“夷則”,器形古樸典雅,紋飾優美,篆刻工整。
大晟是北宋王朝的宮廷樂府名,大晟府的大司樂為長官、典樂為副,下設大樂、鼓吹、宴樂、法物、知雜、掌法等六個部門,各部官員由京朝官及通曉樂律的士人充任,專門在重大慶典活動中典禮司樂,大晟編鐘就是大晟樂府的樂器之一。
大晟編鐘是宋徽宗趙佶崇寧三至四年(1104-1105)在京師所鑄,據《續考古圖》記載,該鐘是以睢陽(商丘)出土的春秋時期的宋公成鐘為式樣鑄成,計12編,每編28隻(正聲12、中聲12、清聲4),總共336件。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占東京後,虜徽、欽二帝北上,北宋滅亡,大晟樂府的樂器和許多其他文物也被洗劫一空,後因“晟”字犯金太宗諱,金世宗將“大晟”颳去,改刻款“大和”,也有些因失散或淹沒於地下而保留原款。
大晟編鐘是宋徽宗趙佶崇寧三至四年(1104-1105)在京師所鑄,據《續考古圖》記載,該鐘是以睢陽(商丘)出土的春秋時期的宋公成鐘為式樣鑄成,計12編,每編28隻(正聲12、中聲12、清聲4),總共336件。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占東京後,虜徽、欽二帝北上,北宋滅亡,大晟樂府的樂器和許多其他文物也被洗劫一空,後因“晟”字犯金太宗諱,金世宗將“大晟”颳去,改刻款“大和”,也有些因失散或淹沒於地下而保留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