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永樂城大戰

宋夏永樂城大戰

元豐五年(1082)九月,北宋與西夏爆發永樂城之戰,宋軍大敗。

基本介紹

  • 名稱:宋夏永樂城大戰
  • 時間:元豐五年(1082)九月
  • 參戰方:宋,夏
  • 結果:宋軍大敗
  • 主要指揮官:種諤
簡介,概況,

簡介

元豐五年(1082)九月,北宋與西夏爆發永樂城之戰,宋軍大敗。元豐四年(1081)宋將種諤攻取西夏銀(今陝西米脂西北)、夏(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宥(今陝西靖邊西北的內蒙古境)3州,欲進而奪取整個橫山地區,進逼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但所取之地未留兵防守。徐禧建議,在銀州東南25里險要之地構築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宋神宗立即表示同意。西夏軍隊屢次前來阻擾宋軍的築城工作,均被擊退。築城成功的訊息傳入京城,宋神宗十分高興,賜永樂城名為銀川寨,因為永樂城處於十分重要的占略位置上,因而西夏無論如何也要奪回永樂城。西夏由大將葉悖麻負責指揮,集中30萬軍隊圍攻永樂城,等到西夏軍隊布陣以後,徐禧才發動攻擊。永樂城中缺水斷糧,兵無鬥志,西夏將士全力攻城,城終被攻破。

概況

成書於元至正五年(1345)的《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曰:“元豐五年(1082),即永樂小川築新城,距故銀州二十五里,前據銀州大川,賜名銀川砦,旋被西人陷沒。崇寧四年(1105)收復,仍為銀州。”明天順五年(1461)修《大明一統志》卷三十六“延安府·古蹟”中曰:“永樂城,在米脂縣之西,宥州之東,二面重崗峻岭,路僅可通車馬,中無井泉,唯城連無定河,浸漬之餘可給食,宋徐禧因沈括之言築城於此,卒敗。”
山頂遺存的土墩山頂遺存的土墩
而對於永樂城之戰,新編《米脂縣誌》第二十一卷“軍事志·戰事戰例”中記載得比較詳細:宋熙寧十年(1077),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沈括和兵馬副總管種諤上書宋神宗,建議收復銀州,沿橫山山脈築堡,把西夏拒於荒漠以西。他們主張先築銀州城壘,再遷宥州到烏延城,然後修築夏州城,造成鼎足形勢,囊括整個橫山地區(指橫山山脈)。元豐五年(1082),神宗派遣給事中徐禧、內使押班李舜舉到延州、鄜州監軍。徐禧到米脂寨一帶視察了上下幾十里地形後上書說,銀州雖然在明堂川(今榆溪河)與無定河交匯處,但不如永樂(今馬湖峪)險要,提議修永樂城。種諤認為永樂依山無井泉,軍隊飲水困難,不宜築城。神宗聽信徐禧一面之詞,讓他監修永樂城,令種諤守延州(今延安)。從八月十五日到九月六日,20多日內永樂城修竣。內有6堡6寨:大寨周長900步,小寨周長500步;大堡周長200步,小堡周長100步,神宗賜名銀川寨。
在興建永樂城期間,西夏幾次派兵來襲,都被打退。但西夏人不甘心讓宋軍在此立足,他們於涇原路北境集結30萬人馬,儲備糧草,準備大規模出擊。徐禧得到邊民報告後不以為然,甚至誇口:“立功得富貴的機會到也!”他唯恐沈括得了功勞,派曲珍、高永能率1萬多人守永樂,命沈括守米脂,他自己也返回米脂。9月,西夏出動騎兵奔襲永樂城,徐禧、李舜舉等出兵援救。不久,西夏大軍壓境。高永能建議乘西夏兵立足未穩時出擊,徐禧卻以“王師不鼓不成列”,等西夏軍佇列陣之後才讓士兵迎戰。西夏兵越來越多,宋軍上下驚懼。主將曲珍說:“眼前軍心動搖,已不利出戰。”建議退守城堡,徐禧不聽。西夏騎兵搶渡無定河,曲珍再次建議趁其半渡時出擊,也不被採納。西夏“鐵鷂子軍”蜂擁過河,打敗宋軍精銳,將永樂城團團圍困,並占領了水寨和糧倉。永樂被困七晝夜,缺糧斷水,臨時掘井,無法得到水。許多將士渴死,甚至絞馬糞汁止渴。西夏人在攻城的同時,派兵襲擾米脂城,使沈括無法救援。20日半夜,大雨傾注,西夏人乘機攻城。城破後兩軍在雨水泥濘中混戰,宋軍戰鬥力虛弱,慘遭全軍覆沒。徐禧、曲珍、高永能等將官200多人、士兵夫役20萬人喋血永樂。宋鄜延路軍事實力大傷,西夏人亦元氣盡耗,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雙方無力再戰,兵戈暫息。
保存較好的一段城牆保存較好的一段城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