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設計工藝,文物研究,歷史研究,
設計工藝
現藏於荊州博物館的泥制紅陶關公塑像,造型小巧,高約8厘米,雖然不足巴掌大,但是製作卻非常精美。這座關公塑像氣宇軒昂,頭呈長圓形,蠶眉、鳳眼、高鼻,長髯飄飄,關公盤腿呈坐姿,可惜的是,腿部已經殘缺。
文物研究
這尊泥制紅陶關公塑像,是2005年在荊州市沙市區長江與古汴河交匯處的宋代城隍廟遺址出土的。城隍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自春秋以來都是城市守衛的象徵。有專家認為,關公像在城隍廟出土,很可能是最早的有名有姓的城隍神。因為他首先修城牆,符合城隍神城堅池固的功能。歷史記載,關公鎮守荊州時,荊州城一直比較安定。傳說荊州城裡有個神,荊州將士在出兵時,必須要拜這個神,因為這個神意味著無量兵馬,可以保佑作戰的勝利。這個神就是關公。他又築過城,又護佑荊州城的安寧,動亂時候,他又能保佑荊州城的安定。
泥制紅陶關公塑像造型小巧,不會是廟宇中的主像,很可能是廟中的一種裝飾品,或者是供善男信女請回家的小塑像。泥制紅陶關公塑像為後人研究關羽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是文獻記載的重要補充,非常珍貴。
歷史研究
關羽生前的官位是亭侯,是最低一級的爵位。關羽死後,卻步步高升,從王到帝,再到武聖人,與文聖人孔子平起平坐。
唐朝時,皇帝選中關羽只是作為配角,站立在當時的武聖人姜太公的旁邊,走進寺廟,接受香火的供奉,同時入列的還有張飛和周瑜。
到了宋代,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認為,關羽雖然名望很高,但是並沒有功成名就,所以將關羽逐出了國家級祭祀殿堂。
直到宋徽宗時期,關羽的命運才峰迴路轉,他被連續三次晉升,從此,關公逐漸被神化,最終,成為武帝。
當時,遼國和金國不斷入侵,宋朝的軍力無法抵禦外族的刀槍鐵劍,宋徽宗急需一位名將作為偶像以激發士氣。關羽在民間的威望很高。在北宋民間藝人所營造的江湖世界裡,關羽出身底層社會,是一位壯志未酬的悲情英雄。史書曾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民間小孩子非常喜歡看皮影戲,每看到關羽被害時,就會流淚哭泣,請表演者停下。百姓的悲憤和關羽的悲情碰撞之後,關羽的形象陡然高大起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宋徽宗把關公請進神壇,連續三次追封關羽。宋徽宗希望文臣武將能像關羽那樣忠於君王,維持宋朝的統治。
宋代以後,關羽的事跡逐步被神化。隨著羅貫中的歷史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廣泛流傳,關羽的形象也逐漸豐滿完美起來,由一個充滿悲壯色彩的人間英雄,變成了萬民禮拜的神聖偶像。關公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英雄形象越來越深入人心,在華夏的山川間譜寫著忠、義、仁、勇的千古絕唱。
據統計,中國封建王朝共有16位皇帝23次為關羽御旨加封。明代萬曆皇帝賜關公穿皇帝的龍袍,臉為金面,關公的形象越來越威武,長髯及胸,腰佩玉帶,腳蹬朱靴,巍巍有帝王之度。
由此可見,宋代是關公由人到神轉變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尊宋代的泥制紅陶關公塑像正好是過渡時期的作品,它的創作時間很可能是關公在不斷追封之前,所以更顯平民化。這也正好印證了當時民間信仰對關公的推崇,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