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梅圖(宋代揚無咎四梅花圖)

四梅圖

宋代揚無咎四梅花圖一般指本詞條

《四梅圖》是南宋揚無咎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四梅圖》共畫有四枝梅花,分別表現其含苞待放、春梅初發、梅花盛開、紛謝凋零四個階段,作者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梅花生長開放的全過程,畫作具有淡雅、寧靜、婉麗的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梅圖
  • 作者:揚無咎
  • 創作年代:南宋
  • 畫作類型:墨筆畫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37.2厘米,橫358.8厘米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作品別名:四梅花圖、四清圖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構圖,技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四梅圖
《四梅圖》自左而右分段畫梅花未開、欲開、盛開與將殘四個階段。未開一段枝頭已著花蕾,但一切都尚在靜靜地蓄勢之中,就連梅枝也畫成未得疏張的樣子;欲綻一段便有少許耐不住的花苞微啟丹唇,有了綻放的勢態;到了盛放一段便是繁花似錦,含笑而開,此時的枝椏也極盡舒展之態;第四段將殘便是一枝老乾禿枝,殘萼敗蕊。
此畫題有“柳梢青”四首,後署:“乾道元年七夕前一日癸丑,丁丑人揚無咎補之書於預章武寧僧舍”。
本幅題簽:“宋楊(揚)補之梅花捲。神品。柯丹邱和詞,山舟書籤。”鈐“山舟”朱文。
本幅前有清梁同書題簽及項元汴、程楨義,購霧、汪藻,吳雲等諸家鑑藏印二十二方。接紙處鈐“草玄之裔”朱文五次。鑑藏印有柯九思、吳鎮、沈周、文彭、項元汴、程楨義、吳漢臣、吳漢傑、江藻、費念慈、吳雲、張彥榮等家共二百零八方(包括半印)。
本幅後隔水鈐清程楨義等諸家鑑藏印五方。紙尾有元柯九思書和詞,及笪重光、清費念慈、韓崇、黃壽鳳題跋。鈐有明沈周、文彭、頂元汴、程楨義、吳漢臣、吳漢傑等鑑藏印九十方(包括半印)。

創作背景

揚無咎生活在北宋哲宗到南宋孝宗年間,這段時間,政治上的動盪,社會上的不安,統治者的失敗,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文人墨畫的萌生與發展,導致了用水墨直接抒寫花卉竹木的廣泛性,促成了宋代社會普遍籠罩的梅花熱現象。而揚無咎《四梅圖》的出現正是宋代梅花熱現象的直接反映。
從自題中可知這幅畫是作者應范端伯的要求於乾道元年(1165)七夕前一日所作,作者當時六十八歲。

藝術鑑賞

主題

作者用梅花作為借景抒情的載體,一是為了再現自然之美, 但更多的是表達自身的感受與體會,即借梅花表現自己的藝術修養和傲骨凌霜的品性,同時從整幅畫中也能看出作者遲暮感傷的情感。

構圖

從構圖形式上來看,四幅作品為一長卷,畫分為四段,可拆開也可合併,每段又可自成為一幅作品,四幅作品又分別表示不同的內容和章法。
從構圖內容上來看,此圖採用折枝花卉的構圖樣式,每幅作品中的內容看上去畫面上只是樹枝橫斜, 但作品中枝幹的穿插取勢都各有不同,畫面並不顯得色單力薄, 畫面中點點花朵以特有的“以少勝多” 的畫法將畫面襯托得更加生動具體。

技法

卷中梅花以淡墨勾勒,用筆勁利,襯托花瓣的梅萼僅用墨筆點就,使梅花頓生活力。最小的梅萼,只用墨作一點,梅花有正、反、側各種造型。為表現梅花蒼勁,作者用乾筆飛白、頓挫而出,小枝以細勁之筆抽乾而出。全卷純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注意了濃、淡、乾、濕、焦的變化,畫面給人以斑斕之感。

歷史傳承

該圖曾被文徵明、柯九思、潘遵祁等人收藏,嘉慶初年為陸謹庭所得,專門築“四梅花閣”以庋藏之。後流落於外邦,被程楨義用“番錢三百枚”購回,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圖曾經《鐵網珊瑚》、《清河書畫舫》、《珊瑚網書畫跋》、《過雲樓書畫記》、《式古堂書畫匯考》、《大觀錄》等著錄。

重要展覽

2013年5月17日,《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第六期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書畫館開展,《四梅圖》在這次展覽中展出。

作者簡介

揚無咎(1097-1171),字補之,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東漢大文豪揚雄後裔,臨江清江(今江西樟樹市)人。揚無咎是書畫全才,文學造詣也很高,其繪畫創作具有強烈的人文氣息。他喜梅花凌冬的氣質,恰與文人風骨相似,故而喜畫梅。他獨創墨梅藝術,以水墨作梅,不另設色,梅花清雅,不染煙塵,對後世繪畫影響深遠。傳世作品有《四清圖》、《墨梅圖》、《雪梅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