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2

安-2

安-2是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於1946年設計的輕型多用途單發雙翼運輸機,飛行平穩,結構可靠。於1947年投入生產,主要生產線於1991年停產,總產量超過18000架。其近45年的投產期曾經是金氏世界紀錄。中國於1957年仿製成功,並命名為運-5,至2011年仍在石家莊飛機製造廠少量生產。

1954年中國開始引進安-2飛機,分別交付空軍和民航使用,首批交付民航4架,安-2飛機是中國民航最初使用的客機之一,後由於該機運載量有限,逐步轉入通用民航領域服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2運輸機
  • 英文名稱:Antonov An-2
  • 國家:前蘇聯
  • 別稱:馬駒
  • 首飛時間:1947年8月
  • 研製單位:安東諾夫設計局
發展沿革,參數數據,基本參數,性能數據,技術特點,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二戰結束後,蘇聯飛機設計師安東諾夫開始單獨領導設計集體,從事民用飛機的研製。安-2是其獨立研製的第一批飛機中的一種,這是按照蘇聯農林部所提要求設計的活塞式單發雙翼多用途飛機,最初稱“農業經濟1型”,後改稱安-2。1947年首飛成功,1949年投入批量生產。安-2的基本型是小型運輸機,可載較小的簡易跑道起降。還可作載10-12人的簡易旅客機,以及用作農業機、醫療救護機、聯絡機、還可用作護林防火、地質勘探、跳傘員訓練等。主要改型包括:客運型安-2Ⅱ、農用型安-2C和安-2M、帶浮筒的水上機型安-2B。各型累計生產超過10000架。波蘭也進行了批生產。
安-2
安-2運輸機於1947年首飛,當時蘇聯經歷了二戰的動盪後正在進行重建。即便是在首飛時,它看上去也很過時,因為航空技術當時已經進入了噴氣機時代。但安-2運輸機的設計非常棒——在21世紀初仍有建造,曾出口至世界各地,在投產近70年後仍在服役。而且,除了非常短暫的起降時間外,該飛機還有一個從物理學角度說不可能存在的非同尋常的特點:它能夠向後飛。
當初設計安-2運輸機是為了滿足蘇聯林業部的需求,令其既可作為農作物噴藥機,也可作為通用運輸機使用。它的設計者奧列格·安東諾夫創造了一種大型單引擎雙翼飛機,座艙為封閉式,可攜帶多達12名乘客或略超過1噸的貨物。安-2運輸機往往要從崎嶇不平的機場起飛——不只是未鋪砌的草地跑道,還有蘇聯人煙稀少的荒野中的泥土路和森林空地。這需要一種能夠在極短時間內起降的簡易、堅固的飛機,一種比機械構造更複雜的直升機維修起來容易得多的飛機。
安-2
1954年中國開始進口安-2.當年空軍進口5架,民航進口4架。196年4月初步確定由320廠仿製安-20飛機,供部隊和民航使用。1957年1月底,蘇聯全套技術資料到場,2月初,全面開始仿製工作。10月初製成第一架飛機,11月完成全機靜力試驗,12月10日在南昌首飛成功,12月23日通過國家臨時鑑定委員會的鑑定,當月開始裝備空軍部隊。1958年3月完成定型工作並轉入批生產。國產飛機最初稱為“豐收”2號,1964年11月1日命名為運輸-5型,並發展了農業機、5座和11座旅客機、領航轟炸教練機、專用跳傘機、水上機等多種改型。1970年8月24日,將蘭州第10飛行大隊的2架運-5改裝成偵察機,並擔負戰備任務。空軍到1994年共裝備365架。
320廠還對運-5飛機進行了多種改型設計、鑑定和批生產工作。農業機運-5已是1958年根據蘇聯圖樣並經改進而製成的。5座旅客機運-5甲是1958年根據使用需要改裝設計的,大部分用於空軍。11座旅客機運-5甲是1959年根據民航提高商務收益的要求而改裝設計的,12月投入批生產供民航地方航線使用。領航轟炸教練機運-5丁是1958年根據空軍戰術技術要求改裝試用,1952年6月鑑定後投入批生產。專用跳傘機運-5乙是1958年根據民航專業大隊提出的技術要求設計的,1959年試製成功並投入批生產。水上飛機雲-5丙,1964年利用蘇制金屬浮筒改裝2架,1966年改裝3架,1967年生產交付6架玻璃鋼浮筒。此外還進行過人工降雨、空中攝影和專機改型工作。到1970年5月轉522廠生產時止,320廠共生產交付各型運-5飛機728架,其中出口阿爾巴尼亞、朝鮮、越南、尼泊爾等過78架。

參數數據

基本參數

類型:單發活塞式多用途小型運輸機
乘員:機組人員2名、乘客12名
機長:12.735米
翼展18.176米(上翼)
安-2
機高:5.35米
機翼面積:71.526米
空重:3266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5250千克
載重量:1240千克
動力裝置:1台AⅢ-62NP氣冷單排星形9缸活塞發動機,配B509A-Ⅱ7或Ⅱ9A型4槳葉液壓變距螺旋槳
起飛功率:1000馬力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256千米/小時(高度1750米)
巡航速度:140-22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4500米
最大航程:1800千米

技術特點

安-2是一種多用途的輕型農業飛機兼運輸機。它採用單發多座、後三點固定式起落架、帶單撐桿雙層翼常規氣動布局設計。其機身採用全金屬半硬殼結構,前機身的承力結構由高強度鋼管焊接而成,而後機身則用預應力鋁蒙皮加上縱橫向構件構成。機翼由金屬雙梁骨架和布蒙皮組成,上下翼間用低阻撐桿加強。翼型採用Р-П-С14%,上反角2。48′,上下機翼後緣均裝有全翼展襟翼,上機翼還裝有前緣縫翼。良好的機翼氣動性能,確保了飛機具有優異的短距起落性能。
安-2
該機採用雙人制駕駛艙,為確保飛行員垂直向下的視界,駕駛艙的側窗參考了早先Fi.156那樣的鼓出狀造型。近全機重心處的機身中段,是一個4.1×1.6×1.83立方米的貨艙,可以安裝農藥噴灑設備,藥罐容積1400升。也可以很快地改裝成貨艙或客艙,可裝載1500公斤的貨物或運送10至14名旅客或傘兵。

總體評價

當第一家安-2飛機在1947年8月飛行的時候,沒有人預測到他會成為二戰後最熱銷的飛機。此後,它一直生產超過40多年,在俄羅斯、波蘭和中國生產超過18000架。它的雙翼布局在噴氣式年代看起來有點老舊,但它使飛機具有了突出的短距離起降性能和優良的低速操縱品質。
雖然該機大多數被當做農用機,但在安裝了機輪、滑撬或者浮囊後,他可以用於水上轟炸、航空測量、滑翔機拖曳以及其他軍事用途。安-2飛機的動力裝置被改換成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並起名為安-3,對其進行了試飛,但是大量安-2飛機的改進計畫被廢棄了。
安-2
作為最後一種仍在生產的雙翼飛機,應前蘇聯農業和森林部要求研製的安-2至今還在許多國家空軍服役。從1947年開始生產的“柯爾特”(安-2的北約代號)大多由波蘭PZL的米列克工廠生產。中國於1957年到20世紀七十年代早期也在哈爾濱以引進許可證的方式生產了1500架安-2.當安-2首批生產型號公布時,其引人注目的過時外形曾遭到西方的嘲笑。安東諾夫設計局採用這種設計使其擁有優秀的短距離起降能力,同時簡單的製造工藝意味著易於在野外實行維護並能從粗糙的機場起飛。安-2裝備了前蘇聯空軍,用於傘兵運輸,牽引滑翔機和導航訓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