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蔡官地戲博物館

安順蔡官地戲博物館

安順蔡官地戲博物館是於1988年4月成立的貴州省第一個民辦公助的博物館,館址是一座清代廟宇,該館現有大小面具251件,道具252件,服裝78套,模特2個,地戲唱本《薛丁山征西》全套,《征東》、《四馬投唐》、《三戰呂布》、《潼關遇馬超》、《返荊州》等摺子劇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順蔡官地戲博物館
  • 外文名稱:Museum of  Caiguan Loal Opera, Anshun
  • 類別:藝術類博物館
  • 地點:貴州省安順市南郊12公里龍宮鎮蔡官村西頭朝陽寺內
  • 竣工時間:清代廟宇
  • 開放時間:1986年10月
  • 館藏精品:各種各式地戲面具
  • 郵編:561000
建築布局,發展歷史,館藏文物,重要活動,參觀信息,

建築布局


博物館內設有“蔡官地戲陳列館”,原為建於彎地的寺廟,塑有觀音牛王豬王文殊、斗母等建築,飛檐如鷹,曲線流暢自然,壁柱雕龍畫鳳。地戲陳列館大門上方掛有中雲溥題寫的“蔡官地戲陳列館”黑底金字、匾額。館內有各式地戲面具172面,道具20多種,木質兵器60多件,地戲歷史外文資料,地戲說唱式30多件,以及身著戲裝、手持兵器、頭戴面具的模特兒。室內還陳有歷年來榮獲貴州省文聯、中國人民解放軍安順軍分區政治部,中共安順市委、市人民政府、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安順地區博物館、龍宮風景管理處等多家單位贈送的獎旗、獎品和紀念品。
安順蔡官地戲博物館安順蔡官地戲博物館

發展歷史

1986年蔡官地戲隊受法國邀請,與貴州省民族民間藝術團組隊赴巴黎,參加秋季藝術節,後又赴西班牙馬德里演出,前後二十一天,演出十三場,盛況空前。載譽歸來後,在貴州省文化廳、安順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於1988年4月成立了貴州省第一個民辦公助的安順蔡官地戲博物館。

館藏文物

該館現有大小面具251件,道具252件,服裝78套,模特2個,地戲唱本《薛丁山征西》全套,《征東》、《四馬投唐》、《三戰呂布》、《潼關遇馬超》、《返荊州》等摺子劇本。

重要活動

為了配合展出與表演,該館備有各種各式地戲面具,供觀眾選購。
數十名演員身著土布長衫,腰圍繡花戰裙,背上扎著背旗,面罩黑紗,在額部戴上各種插著野雞羽毛的色彩斑斕的木刻面具,以其憨直拙樸和粗獷自然的露天表演形式,在一鑼一鼓伴奏下,採用第三人稱說唱本,唱著類似山歌的腔調邊唱邊騰挪跳躍,抑揚開合、殺擋滾翻,表現歷史故事,歌頌英雄人物,再現了古戰場上的幕幕情景,這就是寓演武祭祀、娛樂於一體,因其唱腔高亢,舞蹈原始,動作粗獷,被業內專家稱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的地戲。
每年春節和稻穀揚花的時候,都要進行地戲表演,以祈盼來年風調雨順、豐產豐收。每次演出都會吸引少則上千多則逾萬的觀眾……地戲表演隊的演員從男性發展為女性,成員中既有村幹部也有完全務農的農民。
在村里,不時有旅遊團隊慕名前來觀看地戲表演和參觀“蔡官村地戲博物館”,但充滿神秘而又讓人遺憾的“博物館”總讓人產生些許感嘆,一座磚木結構的建築內展示著蔡官地戲文化的博大和輝煌,但由於經費的欠缺,館內陳列製作粗疏,七零八落,塵埃滿面。儘管如此,蔡官村人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對地戲的熱情。作為遠近聞名的蔡官地戲,對外表演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多的經濟收入,但在他們心目中,這是一種精神依歸,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盛會,每一次演出都能讓人體會蔡官人別樣的精彩———
地戲,舊時稱跳神,是中華儺文化中的一個獨特門類,為貴州安順地區特有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面露天表演的古老地方戲劇形式。地戲具有演武、祭祀等文化內涵,內容多來自古代流傳的小說演義、民間說唱等。

參觀信息

安順蔡官地戲博物館位於貴州省安順市南郊12公里龍宮鎮蔡官村西頭朝陽寺內。郵編:561000
安順蔡官地戲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