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市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17〕56號)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黔府辦發〔2018〕38號)精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結合我市工作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順市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19年1月31日
  • 實施時間:2019年1月31日
  • 發布單位: 安順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印發的通知,政策解讀,

全文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發揮我市資源豐富和生態良好的優勢,堅持走綠色興農之路,發展現代山地特色戰朽辯高效農業,增加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供給,推動綠色農產品“泉涌”發展,努力實現耕地數量不減少、耕地質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逐年提高,全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農村發展格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農姜歸民生活更加富裕、鄉村更加美麗宜居。
二、目標任務
(一)農業基礎全面加強。到2020年,嚴守317.7萬畝耕地紅線,力爭全市96個500畝以上壩區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以上,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481以上。到2030年,全市耕地質量水平和農業用水效率進一步提高。(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
(二)產地環境更加清潔。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化肥利用率達到40%,農藥利用率達到45%;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積極開展農膜回收試點工作。到203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進一步提升,農業廢棄物全面實現資源化利用。(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
(三)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0%以上,濕地面積不低於13.58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88%。到2030年,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進一步改善。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市農業農村局
(四)綠色供給能力明顯提升。到2020年,全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63萬噸左右,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品牌農產品占比明顯提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加快發展。到2030年,農產品供給更加優質安全,農業生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三、工作重點
(一)最佳化農業主體功能與空間布局
1.全面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加快特色農產品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建設,最佳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抓好105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5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強化科技支撐,實現精準化管理,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大“一縣一業”堡騙頸“一鄉一特”“一村一品”工作力度,擴大蔬菜、茶葉、食用菌、生態家禽、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規模。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積極推進中藥材、金刺梨、關嶺牛等優勢農產品精深加工。最佳化種養業區域布局,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汗匙鴉犁業,合理確定載畜量。大力發展稻魚綜合種養和設施化生態循環水養殖,加強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與漁政執法監管。推動申報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我市建成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級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為平台,積極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綠色興農模式。力爭到2020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2%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8:1左右。(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市菸草專賣局、市科技局)
2.加強農業資源環境管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個生命共同體,強化耕地、林地、濕地、漁業水域等用途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內嚴禁任意將生態用地轉為農業用地,嚴控圍湖造田、濫墾濫占草原等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落實牛剃迎墊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和措施。以縣為單位,針對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依法建立農業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產業目錄,明確種植業、養殖業發展方向和開雅牛章發強度,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開展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劃定農用地土壤環境類別,加快土壤治理與修複試點示範步伐。(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發展改革委)
3.開展農業綠色循環低碳生產。加大農業綠色生產、綠色防控、生物防治推廣力度,碑騙少鼓勵支持“三品一標”農產品基地建設。以土地消納糞污能力確定養殖規模,開展畜禽標準化養殖,加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力度,著力推動畜禽糞污從污染治理向資源化利用轉變。實施動物疫病淨化計畫,使動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認真落實縣級養殖水域規劃,嚴格實行水域灘涂養殖證制度,加強漁政執法監管,堅決取締非法養殖。推行水產健康養殖制度,合理確定湖泊、水庫、灘涂等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防控水產養殖污染。建立低碳、低耗、循環、高效的加工流通體系。探索區域農業循環利用機制,實施糧經飼統籌、種養加結合、農林牧漁融合循環發展。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累計達到500個以上,產地認定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達80%以上。(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投資促進局、市發展改革委)
4.建立貧困地區農業綠色開發機制。統籌推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打好生態綠色牌,做好山水文章;紮實推進產業精準脫貧,加快推動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後發優勢。實施“安順綠色農產品”整體品牌建設工程,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保護優質特色農產品,打造一批貧困地區特色突出、效益明顯的區域品牌,推進貧困地區綠色農產品“泉涌”發展。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讓貧困民眾從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實惠。(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扶貧辦、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二)強化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
1.嚴格耕地保護和利用。推動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積極探索用養結合新模式,保護和提升地力,實現資源永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全面建立耕地質量監測和等級評價制度,明確經營者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加強土地修復整治、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等工程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深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和利用。到2020年,確保建成高標準農田63.41萬畝,力爭完成高標準農田100萬畝。(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務局、市財政局)
2.加強農業用水節約高效利用。推行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強化農業取水許可管理,嚴格控制地下水利用,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快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制度和節水激勵機制,積極推行“定額管理”“超用加價”“終端水價”等農業水價改革模式,切實保護農民合理用水權益,提高農民有償用水意識和節水積極性。突出農藝節水和工程節水措施,推廣水肥一體化及噴灌、微灌、管道輸水灌溉等農業節水技術,健全基層節水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
3.加強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質資源收集、建制、利用和保護,完善農業野生植物調查資料庫。探索建立農業野生物種資源狀況評估體系和重點外來入侵生物綜合防控技術體系,擴大生物替代防治示範技術試點規模,加快推動紫雲自治縣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科考和申報工作,對列入國家一級名錄的農業植物和珍稀瀕危的水生生物開展專項保護行動。加強野生動植物自然生態保護區建設,完善森林有害生物防控體系,有效遏制林業有害生物的危害。(責任單位:市林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
(三)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
1.防控各類污染向農業轉移。貫徹落實國家農田污染控制標準,嚴格工業和城鎮污染物處理和達標排放,依法禁止未經處理達標的工業和城鎮污染物進入農田、養殖水域等農業區域。強化經常性執法監管制度建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固體危險廢棄物全程監管制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農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能源革命等專項行動,積極推行綠色生活方式。(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2.推動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繼續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以果菜茶為重點,在優勢產區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施肥,推進精準施肥,促進化肥減量增效,減少化肥使用量。積極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開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高效植保機械雙替代行動,強化農藥科學安全使用技術服務。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32%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0%以上。嚴格控制飼料添加劑使用量,減量使用獸用抗菌藥物。逐步建立農業投入品電子追溯制度,嚴格農業投入品生產和使用管理,支持低消耗、低殘留、低污染農業投入品生產。(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
3.強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嚴格依法落實秸稈禁燒制度,建立和完善秸稈田間處理體系,支持引導多種形式的秸稈離田收儲利用。結合生態循環農業、草食畜牧業生產等項目,示範推廣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利用技術,鼓勵將秸稈作為發展食用菌、飼料、沼氣等產品原料。開展尾菜、農產品加工副產物資源化利用。大力推廣清潔化養殖和種養循環發展,加大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設施裝備配套的指導和服務力度,強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依法落實規模養殖環境評價準入制度,明確地方政府屬地責任和規模養殖場主體責任。依據土地利用規劃,積極保障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用地。建立健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優先採用化制、發酵、焚燒等無害化處理工藝技術,促進病死畜禽資源化利用。到2020年,力爭建成1座以上區域性病死畜禽無害化集中處理場,同步配套建設病死畜禽收集暫存體系和運營機制,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基本解決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問題。(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
4.加強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理。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和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作用,逐步建立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再利用激勵機制,支持農膜回收點建設,對開展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企業給予扶持,激發企業參與的積極性。落實新的地膜標準,依法強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符合標準的加厚地膜,以縣為單位開展地膜使用全回收、消除土壤殘留等試驗試點。(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
(四)推動農業生態系統修復
1.構建良性田園生態系統。最佳化農業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以地定畜、以養定種,促進種養結合循環發展。以省級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為平台,探索推廣“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以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環境優美為主線,最佳化鄉村種植、養殖、居住等功能布局,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積極打造良性田園生態系統,探索發展田園綜合體、休閒觀光園區、康養基地、特色小鎮等新模式。(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財政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2.落實水生生態保護修複製度。嚴格落實“河長制”,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抓實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全面落實禁漁期制度,嚴厲打擊“絕戶網”等非法捕撈行為,加強長江水系烏江流域、珠江水系北盤江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完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因地制宜實施河湖水系自然連通。(責任單位: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局)
3.落實森林資源和濕地保護制度。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嚴守林業生態紅線,確保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積、公益林面積的保有量和森林蓄積不降低,推動森林植被恢復和質量提升。建設和保護覆蓋全面、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功能強大的森林生態系統和村鎮綠化林帶。嚴格保護市級以上濕地資源。加大濕地保護和修復力度,申報建設普定夜郎湖、鎮寧梭欏河、紫雲翠河等一批省級濕地公園。開展退化濕地修復,嚴格控制濕地資源開發利用。加快構建退耕還林還草、退耕還濕,以及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生態治理長效機制。(責任單位:市林業局、市自然資源局)
(五)健全創新驅動與約束激勵機制
1.構建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完善科研單位、高校、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協同攻關機制,開展農業投入品減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地環境修復和農產品綠色加工貯藏等領域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加快成熟適用綠色技術、綠色品種的示範、推廣和套用。完善農業綠色科技創新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探索建立農業技術環境風險評估體系。借鑑國內外農業綠色發展經驗,加強科技和成果交流合作,引進吸收先進的農業綠色發展科技成果。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林業局
2.完善農業生態補貼制度。以綠色生態為導向,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推動綠色生態農業和農機保險全覆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產品購買、森林碳匯等市場化補償機制。支持農業綠色發展領域項目建設,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資源節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動物疫病淨化和生態保護修復等領域。加快綠色金融發展,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大力推動綠色企業上市,積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產業基金,發揮政策性擔保體系作用,創新綠色生態農業保險產品。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市政府辦公室、市林業局、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
3.健全綠色農業標準體系。繼續實施“農業質量提升年行動”,完善農業行業標準體系。加強農產品認證活動監管,提升“三品一標”認證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實施農業綠色品牌戰略,構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農產品品牌“三位一體”農業品牌體系,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商標註冊,2020年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500個以上。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健全與市場準入相銜接的食用農產品檢測和產地準出制度,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到2020年,力爭推廣蔬菜標準化栽培30萬畝、茶葉標準化栽培20萬畝、水果標準化栽培10萬畝;建設20個菜果菌藥茶全程綠色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創建10個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司法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
4.建立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體系。建立耕地、漁業水域、生物資源、產地環境以及農產品生產、市場、消費信息監測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一標準方法,實時監測報告,科學分析評價,及時發布預警。定期監測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建立重要農業資源台賬制度,構建充分體現資源稀缺和損耗程度的生產成本核算機制,研究農業生態價值統計方法,充分與省級農業雲對接,逐步建立數據採集、處理、套用和服務體系,推進重要農產品、動植物病蟲防控、農業資源環境等數據資源整合開發套用。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統計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5.強化農業農村人才支撐。把節約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產地環境、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等內容納入農業人才培養範疇,加大具有綠色發展理念、掌握綠色生產技術技能的農業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養力度。繼續實施“四個一”人才工程,著力構建核心專家、省(市)管專家、骨幹專家、基礎人才協同發力的農業科技人才體系。繼續實施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帶動農業科研人才隊伍和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農業科研傑出人才計畫、農機推廣服務特聘計畫,培養一批“土專家”和“田秀才”,鼓勵其率先開展綠色生產。健全生態管護員制度,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因地制宜增加護林員、草管員等崗位。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把農業綠色發展納入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的重要內容,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具體要求,建立農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市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整體合力。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水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二)推進全民行動。在生產領域,全面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水生生物保護“五大行動”,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在消費領域,從國民教育、新聞宣傳、科學普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持續開展“光碟行動”,有效促進綠色消費。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教育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抓好督查獎懲。結合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工作,依據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完善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適時開展部門聯合督查,對農業綠色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和考核。責任單位:市督查督辦局、市統計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印發的通知

各縣、自治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市人民政府領導同志同意,現將《安順市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抓好貫徹落實。
2019年1月31日

政策解讀

一、《方案》出台背景、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農業綠色發展,中央、省先後出台了關於農業綠色發展的有關檔案,對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作出安排部署。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強資源環境保護與生態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重大舉措。
二、《方案》政策依據、起草過程、徵集意見修改情況介紹
為貫徹落實《中央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辦發〔2017〕56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黔府辦〔2018〕38號)檔案精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根據市人民政府辦〔2018〕4256號公文處理領導批示要求及工作安排,由市農委牽頭,市發改、科技、工信、財政、人社、國土、環保、水務、林業、旅遊、商務、工商、質監、統計、扶貧、金融辦、法制辦、投促、菸草、糧食儲備、大數據中心等部門配合,對照安順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安順市“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檔案指標及《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黔府辦〔2018〕38號)要求,結合安順實際,於2018年12月中旬起草完成了《安順市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經研究,並於2018年12月25日至29日印發各縣區各有關部門徵求了意見及建議,共收到11條意見建議,吸納修訂8條;1月上旬經市農委組織有關科室進行了再次研究修訂,最終形成了《安順市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送審稿)》;經市人民政府審查,以安府辦函〔2019〕9號檔案正式印發《實施方案》。
三、《方案》主要內容
(一)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發揮我市資源豐富和生態良好的優勢,堅持走綠色興農之路,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增加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供給,推動綠色農產品“泉涌”發展,努力實現耕地數量不減少、耕地質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逐年提高,全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農村發展格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更加富裕、鄉村更加美麗宜居。
(二)目標任務
1、農業基礎全面加強。到2020年,嚴守317.7萬畝耕地紅線,力爭全市96個500畝以上壩區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以上,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481以上。到2030年,全市耕地質量水平和農業用水效率進一步提高。
2、產地環境更加清潔。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化肥利用率達到40%,農藥利用率達到45%;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積極開展農膜回收試點工作。到203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進一步提升,農業廢棄物全面實現資源化利用。
3、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0%以上,濕地面積不低於13.58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88%。到2030年,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進一步改善。
4、綠色供給明顯提升。到2020年,全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63萬噸左右,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品牌農產品占比明顯提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加快發展。到2030年,農產品供給更加優質安全,農業生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工作重點
一是最佳化農業主體功能與空間布局。加快特色農產品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建設,最佳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強化耕地、林地、濕地、漁業水域等用途管控。加大農業綠色生產、綠色防控、生物防治推廣力度,鼓勵支持“三品一標”農產品基地建設。統籌推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二是強化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嚴格耕地保護和利用,加強農業用水節約高效利用,加強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和利用。三是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防控各類污染向農業轉移,推動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強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理。四是推動農業生態系統修復。構建良性田園生態系統。最佳化農業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以地定畜、以養定種,促進種養結合循環發展。落實水生生態保護修複製度、森林資源和濕地保護制度。五是健全創新驅動與約束激勵機制。構建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完善農業生態補貼制度,健全綠色農業標準體系,逐步建立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體系。進一步強化農業農村人才支撐。
(四)工作主體
推進安順市農業綠色發展工作主要由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商務局、市統計局、市扶貧辦、市政府辦公室(金融辦)、市投資促進局、市菸草專賣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市場監管局等部門配合。
(五)執行範圍
安順市下轄西秀區、平壩區、普定縣、鎮寧自治縣、關嶺自治縣、紫雲自治縣、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黃果樹旅遊區8縣(區、管委會)。
(六)實施期限
2019至2030年
四、《方案》的幾個關鍵點
(一)操作方法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把農業綠色發展納入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的重要內容,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具體要求,建立農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二是推進全民行動。在生產領域,全面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水生生物保護“五大行動”,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在消費領域,從國民教育、新聞宣傳、科學普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持續開展“光碟行動”,有效促進綠色消費。三是抓好督查獎懲。結合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工作,依據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完善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適時開展部門聯合督查,對農業綠色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和考核。
(二)關鍵字詮釋
農業綠色發展:第一層意思是種養殖生產方式的綠色,不能對環境,有太多的污染,不能透支土壤。第二層意思是發展模式的綠色,不能以單純的產量或者是價值來衡量,要全面地來考量可持續性。第三層意思是發展源頭的綠色,對於農業來說,不能再以單純的單位面積的產量來衡量農業的發展,應從創新的角度來進行提高。
(三)社會民眾關切點
如何實現農業綠色發展:一是健全綠色發展制度。建立健全並貫徹執行好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合理利用資源的制度。二是強化綠色科技支撐。進一步調整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和方向,大力支持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環保技術的開發,適應好農業綠色發展的有關要求。三是實施一批綠色發展重大行動。積極動員全社會力量,大力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探索經驗,示範引領,帶動安順農業綠色發展,加快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為現代山地農業。(解讀單位:安順市農委)
2.加強農業資源環境管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個生命共同體,強化耕地、林地、濕地、漁業水域等用途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內嚴禁任意將生態用地轉為農業用地,嚴控圍湖造田、濫墾濫占草原等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和措施。以縣為單位,針對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依法建立農業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產業目錄,明確種植業、養殖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開展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劃定農用地土壤環境類別,加快土壤治理與修複試點示範步伐。(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發展改革委)
3.開展農業綠色循環低碳生產。加大農業綠色生產、綠色防控、生物防治推廣力度,鼓勵支持“三品一標”農產品基地建設。以土地消納糞污能力確定養殖規模,開展畜禽標準化養殖,加大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力度,著力推動畜禽糞污從污染治理向資源化利用轉變。實施動物疫病淨化計畫,使動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認真落實縣級養殖水域規劃,嚴格實行水域灘涂養殖證制度,加強漁政執法監管,堅決取締非法養殖。推行水產健康養殖制度,合理確定湖泊、水庫、灘涂等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防控水產養殖污染。建立低碳、低耗、循環、高效的加工流通體系。探索區域農業循環利用機制,實施糧經飼統籌、種養加結合、農林牧漁融合循環發展。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累計達到500個以上,產地認定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達80%以上。(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投資促進局、市發展改革委)
4.建立貧困地區農業綠色開發機制。統籌推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打好生態綠色牌,做好山水文章;紮實推進產業精準脫貧,加快推動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後發優勢。實施“安順綠色農產品”整體品牌建設工程,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保護優質特色農產品,打造一批貧困地區特色突出、效益明顯的區域品牌,推進貧困地區綠色農產品“泉涌”發展。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讓貧困民眾從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實惠。(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扶貧辦、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二)強化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
1.嚴格耕地保護和利用。推動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積極探索用養結合新模式,保護和提升地力,實現資源永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全面建立耕地質量監測和等級評價制度,明確經營者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加強土地修復整治、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等工程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深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和利用。到2020年,確保建成高標準農田63.41萬畝,力爭完成高標準農田100萬畝。(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務局、市財政局)
2.加強農業用水節約高效利用。推行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強化農業取水許可管理,嚴格控制地下水利用,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快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制度和節水激勵機制,積極推行“定額管理”“超用加價”“終端水價”等農業水價改革模式,切實保護農民合理用水權益,提高農民有償用水意識和節水積極性。突出農藝節水和工程節水措施,推廣水肥一體化及噴灌、微灌、管道輸水灌溉等農業節水技術,健全基層節水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
3.加強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質資源收集、建制、利用和保護,完善農業野生植物調查資料庫。探索建立農業野生物種資源狀況評估體系和重點外來入侵生物綜合防控技術體系,擴大生物替代防治示範技術試點規模,加快推動紫雲自治縣黑頸長尾雉自然保護區科考和申報工作,對列入國家一級名錄的農業植物和珍稀瀕危的水生生物開展專項保護行動。加強野生動植物自然生態保護區建設,完善森林有害生物防控體系,有效遏制林業有害生物的危害。(責任單位:市林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
(三)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
1.防控各類污染向農業轉移。貫徹落實國家農田污染控制標準,嚴格工業和城鎮污染物處理和達標排放,依法禁止未經處理達標的工業和城鎮污染物進入農田、養殖水域等農業區域。強化經常性執法監管制度建設。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固體危險廢棄物全程監管制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農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能源革命等專項行動,積極推行綠色生活方式。(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2.推動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繼續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以果菜茶為重點,在優勢產區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施肥,推進精準施肥,促進化肥減量增效,減少化肥使用量。積極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開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高效植保機械雙替代行動,強化農藥科學安全使用技術服務。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32%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0%以上。嚴格控制飼料添加劑使用量,減量使用獸用抗菌藥物。逐步建立農業投入品電子追溯制度,嚴格農業投入品生產和使用管理,支持低消耗、低殘留、低污染農業投入品生產。(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
3.強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嚴格依法落實秸稈禁燒制度,建立和完善秸稈田間處理體系,支持引導多種形式的秸稈離田收儲利用。結合生態循環農業、草食畜牧業生產等項目,示範推廣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利用技術,鼓勵將秸稈作為發展食用菌、飼料、沼氣等產品原料。開展尾菜、農產品加工副產物資源化利用。大力推廣清潔化養殖和種養循環發展,加大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設施裝備配套的指導和服務力度,強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依法落實規模養殖環境評價準入制度,明確地方政府屬地責任和規模養殖場主體責任。依據土地利用規劃,積極保障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用地。建立健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優先採用化制、發酵、焚燒等無害化處理工藝技術,促進病死畜禽資源化利用。到2020年,力爭建成1座以上區域性病死畜禽無害化集中處理場,同步配套建設病死畜禽收集暫存體系和運營機制,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基本解決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問題。(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
4.加強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理。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和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作用,逐步建立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再利用激勵機制,支持農膜回收點建設,對開展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企業給予扶持,激發企業參與的積極性。落實新的地膜標準,依法強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符合標準的加厚地膜,以縣為單位開展地膜使用全回收、消除土壤殘留等試驗試點。(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
(四)推動農業生態系統修復
1.構建良性田園生態系統。最佳化農業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以地定畜、以養定種,促進種養結合循環發展。以省級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為平台,探索推廣“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以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環境優美為主線,最佳化鄉村種植、養殖、居住等功能布局,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積極打造良性田園生態系統,探索發展田園綜合體、休閒觀光園區、康養基地、特色小鎮等新模式。(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財政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2.落實水生生態保護修複製度。嚴格落實“河長制”,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抓實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全面落實禁漁期制度,嚴厲打擊“絕戶網”等非法捕撈行為,加強長江水系烏江流域、珠江水系北盤江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完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因地制宜實施河湖水系自然連通。(責任單位: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局)
3.落實森林資源和濕地保護制度。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嚴守林業生態紅線,確保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積、公益林面積的保有量和森林蓄積不降低,推動森林植被恢復和質量提升。建設和保護覆蓋全面、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功能強大的森林生態系統和村鎮綠化林帶。嚴格保護市級以上濕地資源。加大濕地保護和修復力度,申報建設普定夜郎湖、鎮寧梭欏河、紫雲翠河等一批省級濕地公園。開展退化濕地修復,嚴格控制濕地資源開發利用。加快構建退耕還林還草、退耕還濕,以及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生態治理長效機制。(責任單位:市林業局、市自然資源局)
(五)健全創新驅動與約束激勵機制
1.構建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完善科研單位、高校、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協同攻關機制,開展農業投入品減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地環境修復和農產品綠色加工貯藏等領域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加快成熟適用綠色技術、綠色品種的示範、推廣和套用。完善農業綠色科技創新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探索建立農業技術環境風險評估體系。借鑑國內外農業綠色發展經驗,加強科技和成果交流合作,引進吸收先進的農業綠色發展科技成果。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林業局
2.完善農業生態補貼制度。以綠色生態為導向,重點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加大糧食生產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推動綠色生態農業和農機保險全覆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產品購買、森林碳匯等市場化補償機制。支持農業綠色發展領域項目建設,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資源節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動物疫病淨化和生態保護修復等領域。加快綠色金融發展,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大力推動綠色企業上市,積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產業基金,發揮政策性擔保體系作用,創新綠色生態農業保險產品。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市政府辦公室、市林業局、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
3.健全綠色農業標準體系。繼續實施“農業質量提升年行動”,完善農業行業標準體系。加強農產品認證活動監管,提升“三品一標”認證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實施農業綠色品牌戰略,構建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農產品品牌“三位一體”農業品牌體系,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商標註冊,2020年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500個以上。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健全與市場準入相銜接的食用農產品檢測和產地準出制度,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到2020年,力爭推廣蔬菜標準化栽培30萬畝、茶葉標準化栽培20萬畝、水果標準化栽培10萬畝;建設20個菜果菌藥茶全程綠色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創建10個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司法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
4.建立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體系。建立耕地、漁業水域、生物資源、產地環境以及農產品生產、市場、消費信息監測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一標準方法,實時監測報告,科學分析評價,及時發布預警。定期監測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建立重要農業資源台賬制度,構建充分體現資源稀缺和損耗程度的生產成本核算機制,研究農業生態價值統計方法,充分與省級農業雲對接,逐步建立數據採集、處理、套用和服務體系,推進重要農產品、動植物病蟲防控、農業資源環境等數據資源整合開發套用。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統計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5.強化農業農村人才支撐。把節約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產地環境、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等內容納入農業人才培養範疇,加大具有綠色發展理念、掌握綠色生產技術技能的農業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養力度。繼續實施“四個一”人才工程,著力構建核心專家、省(市)管專家、骨幹專家、基礎人才協同發力的農業科技人才體系。繼續實施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帶動農業科研人才隊伍和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農業科研傑出人才計畫、農機推廣服務特聘計畫,培養一批“土專家”和“田秀才”,鼓勵其率先開展綠色生產。健全生態管護員制度,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因地制宜增加護林員、草管員等崗位。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把農業綠色發展納入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的重要內容,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具體要求,建立農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市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整體合力。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水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
(二)推進全民行動。在生產領域,全面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水生生物保護“五大行動”,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在消費領域,從國民教育、新聞宣傳、科學普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持續開展“光碟行動”,有效促進綠色消費。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教育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三)抓好督查獎懲。結合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工作,依據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完善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適時開展部門聯合督查,對農業綠色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和考核。責任單位:市督查督辦局、市統計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印發的通知

各縣、自治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市人民政府領導同志同意,現將《安順市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抓好貫徹落實。
2019年1月31日

政策解讀

一、《方案》出台背景、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農業綠色發展,中央、省先後出台了關於農業綠色發展的有關檔案,對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作出安排部署。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強資源環境保護與生態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重大舉措。
二、《方案》政策依據、起草過程、徵集意見修改情況介紹
為貫徹落實《中央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辦發〔2017〕56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黔府辦〔2018〕38號)檔案精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根據市人民政府辦〔2018〕4256號公文處理領導批示要求及工作安排,由市農委牽頭,市發改、科技、工信、財政、人社、國土、環保、水務、林業、旅遊、商務、工商、質監、統計、扶貧、金融辦、法制辦、投促、菸草、糧食儲備、大數據中心等部門配合,對照安順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安順市“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檔案指標及《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黔府辦〔2018〕38號)要求,結合安順實際,於2018年12月中旬起草完成了《安順市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經研究,並於2018年12月25日至29日印發各縣區各有關部門徵求了意見及建議,共收到11條意見建議,吸納修訂8條;1月上旬經市農委組織有關科室進行了再次研究修訂,最終形成了《安順市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送審稿)》;經市人民政府審查,以安府辦函〔2019〕9號檔案正式印發《實施方案》。
三、《方案》主要內容
(一)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發揮我市資源豐富和生態良好的優勢,堅持走綠色興農之路,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增加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供給,推動綠色農產品“泉涌”發展,努力實現耕地數量不減少、耕地質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逐年提高,全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農村發展格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更加富裕、鄉村更加美麗宜居。
(二)目標任務
1、農業基礎全面加強。到2020年,嚴守317.7萬畝耕地紅線,力爭全市96個500畝以上壩區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以上,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481以上。到2030年,全市耕地質量水平和農業用水效率進一步提高。
2、產地環境更加清潔。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化肥利用率達到40%,農藥利用率達到45%;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積極開展農膜回收試點工作。到203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進一步提升,農業廢棄物全面實現資源化利用。
3、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0%以上,濕地面積不低於13.58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88%。到2030年,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進一步改善。
4、綠色供給明顯提升。到2020年,全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63萬噸左右,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品牌農產品占比明顯提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加快發展。到2030年,農產品供給更加優質安全,農業生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工作重點
一是最佳化農業主體功能與空間布局。加快特色農產品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建設,最佳化農業生產力布局。強化耕地、林地、濕地、漁業水域等用途管控。加大農業綠色生產、綠色防控、生物防治推廣力度,鼓勵支持“三品一標”農產品基地建設。統籌推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二是強化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嚴格耕地保護和利用,加強農業用水節約高效利用,加強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和利用。三是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防控各類污染向農業轉移,推動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強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理。四是推動農業生態系統修復。構建良性田園生態系統。最佳化農業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以地定畜、以養定種,促進種養結合循環發展。落實水生生態保護修複製度、森林資源和濕地保護制度。五是健全創新驅動與約束激勵機制。構建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完善農業生態補貼制度,健全綠色農業標準體系,逐步建立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體系。進一步強化農業農村人才支撐。
(四)工作主體
推進安順市農業綠色發展工作主要由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市商務局、市統計局、市扶貧辦、市政府辦公室(金融辦)、市投資促進局、市菸草專賣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市場監管局等部門配合。
(五)執行範圍
安順市下轄西秀區、平壩區、普定縣、鎮寧自治縣、關嶺自治縣、紫雲自治縣、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黃果樹旅遊區8縣(區、管委會)。
(六)實施期限
2019至2030年
四、《方案》的幾個關鍵點
(一)操作方法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把農業綠色發展納入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的重要內容,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具體要求,建立農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二是推進全民行動。在生產領域,全面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水生生物保護“五大行動”,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在消費領域,從國民教育、新聞宣傳、科學普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持續開展“光碟行動”,有效促進綠色消費。三是抓好督查獎懲。結合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工作,依據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完善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適時開展部門聯合督查,對農業綠色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和考核。
(二)關鍵字詮釋
農業綠色發展:第一層意思是種養殖生產方式的綠色,不能對環境,有太多的污染,不能透支土壤。第二層意思是發展模式的綠色,不能以單純的產量或者是價值來衡量,要全面地來考量可持續性。第三層意思是發展源頭的綠色,對於農業來說,不能再以單純的單位面積的產量來衡量農業的發展,應從創新的角度來進行提高。
(三)社會民眾關切點
如何實現農業綠色發展:一是健全綠色發展制度。建立健全並貫徹執行好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合理利用資源的制度。二是強化綠色科技支撐。進一步調整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和方向,大力支持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環保技術的開發,適應好農業綠色發展的有關要求。三是實施一批綠色發展重大行動。積極動員全社會力量,大力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探索經驗,示範引領,帶動安順農業綠色發展,加快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為現代山地農業。(解讀單位:安順市農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