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頂山古道曾經是一條走私鹽的“交通要道”,途經明清竹製造紙遺址,台門石、獅子石、平台石、石雞石、飛鳳嶺、田基坪、岩坎瀑布等,沿途溪流跌宕,竹林環抱。古道現今還保存完好,跨靈橋、里山、漁山三個鄉鎮,還輻射到蕭山地帶,是山基村、安頂村、葛村三村村民往來的要道,村民如果要進行買賣或者交換一些物品,都要走這條古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頂山古道
人文歷史,特色,
人文歷史
安頂山古道曾經是一條走私鹽的“交通要道”,途經明清竹製造紙遺址,台門石、獅子石、平台石、石雞石、飛鳳嶺、田基坪、岩坎瀑布等,沿途溪流跌宕,竹林環抱。古道現今還保存完好,跨靈橋、里山、漁山三個鄉鎮,還輻射到蕭山地帶,“10 來公里的距離,體力差的可以在安頂山下撤。”張建龍介紹,徒步穿越的路線是:富陽至禮源,到山基村口下,徒步沿山道經田基坪,稍事修整,翻過嶺背,下至安頂村用中餐,嘗嘗土菜、土雞、米酒。飯後啟程往漁山方向,經三棵“柳杉王”處,再次修整,沿古道穿過竹海下到漁山葛村。
說到古道,它還有一個最大的作用,是在有公路之前,安頂山古道一直是山基村、安頂村、葛村三村村民往來的要道,村民如果要進行買賣或者交換一些物品,都要走這條古道。現在要是遇到下雪天公路沒法開車,村民還得走這條古道,特別像天氣特別冷,雪下了好幾場。碰到惡劣的天氣,古道依然是村民出入的主要通道。
關於朱元璋的傳說故事,在這條古道上估計大家都耳熟能詳。就說古寺廟遺址大西庵,相傳古時都是一些道士在那裡修行,由於此處曾是朱元璋的避難地,因此在當地流傳著許多與明太祖有關的故事。安頂山最有名的雲霧茶,據說也是朱元璋命名的。
安頂山傳說。
相傳,早年安頂山有一座寺院,香火甚旺。一天,寺院的住持做了個夢,有一老者自稱是安頂山小金龍,說天庭玉帝頒過旨,安頂山乃千年佛地,千年龍地,輪迴序換;如今安頂山佛緣已盡,龍緣將至,望早遷寺院讓其棲身之地。住持隨口應答,說老衲年不逾百,哪知千年之約?若要遷寺且等到屋頂開花,冷飯抽芽吧。
次年春天,安頂山來了位看牛娃,在寺院邊搭了間茅屋住下,還栽了不少絲瓜秧。這絲瓜藤晝長八寸,夜添一尺,不幾日爬滿屋頂,開出金燦燦的花朵。這天,住持見看牛娃在門口吃著綠豆芽炒冷飯,便打趣道:“冷飯抽芽啦!”看牛娃笑笑說:“屋頂早已開花,冷飯自然要抽芽了。”說罷,看牛娃不見了,頓時烏雲密布,狂風大作,暴雨如注。隨著一道閃電一條神龍騰空而來,瞬間山崩地裂,安頂山的寺院不見了,代之以深不見底的龍潭。
據記載,安頂山建寺已久,早在隋朝就有與天台國清寺同享盛譽的清涼寺,後改名古績寺,再改稱安頂寺。公元1921年,古老的寺院毀於一場火災。前些年,在寺院舊址中曾出土古鐘、古罄、古劍、禪杖頭和荷花柱頭等珍貴文物,想當年是一處寺僧眾多的叢林。
山頂確有一泓深淵,因地處海拔836米的山頂被稱作天池,又因地處新昌、天台、磐安三縣交界,也是紹興、台州、金華三地的分界處,亦稱之三州潭,而當地村民大多直呼龍潭。據說這龍潭,是火山口靜息的遺蹟。潭不大,終年碧波漣漪。那日,新昌街社區的網友相約登上安頂山,因雨霧籠罩,煙靄茫茫,龍潭也由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紗,未能一睹真容。佇立潭邊,在濛濛細雨中,深深吸幾口尚感濕漉漉的空氣,只覺心靜神逸,如隱者超然物外。
特色
鰣魚肉細嫩,脂肪厚,味鮮美,營養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6.9克、脂肪17克。肉質細嫩,含脂肪豐富,宜清燉或清蒸食之,鮮嫩無比,味極肥美。具有補氣養胃,化濕利水,祛風解煩等功效。
鰣魚為名貴魚類,其色白如銀,蘇東坡、何景明、鄭板橋等著名詩人曾賦詩稱鰣魚為“南國絕色之佳”。明朝鰣魚列為貢品,至清代康熙年間,鰣魚已被列為滿漢全席的主要菜餚。富春江以盛產鰣魚而聞名全國,每屆春夏之交,端午前後,該魚鰣魚從海洋進入錢塘江,上溯至桐廬縣排門山、子陵灘一帶產卵,至此不再洄游,形成汛期。因其地有嚴子陵釣台,當地別稱為"子陵魚"。產後歸海,其名即取其來去有定時之意。春江鰣魚以唇有朱點者為上品,據說系嚴子陵用朱筆點過。
安頂山頂上所產的高山西瓜,以汁多、味甘冽、鮮爽、鬆口、皮薄、耐儲存等特點而著名。脆生生的瓜用手一敲就裂,與安頂山雲霧茶並稱安頂山 “二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