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鄉硪歌

安鄉硪歌

安鄉硪歌是在修築堤垸打硪夯實泥土時演唱的一種地方民歌,來源於勞動工具石硪而得名,流傳於湖南省安鄉縣境內。安鄉硪歌歷史悠久,曲調優美,歌詞豐富,節奏感強,地域鮮明,是當地勞動人民在勞動時即興創作出來的,因當地文化底蘊深厚,所以創作出來的歌詞具有很高的藝術性。2007年安鄉硪歌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示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鄉硪歌
  • 分類:民歌
  • 地區:湖南省安鄉縣
簡介,歷史,特點,發展前景,歌曲欣賞,

簡介

安鄉硪歌是在修築堤垸打硪夯實泥土時演唱的一種地方民間歌曲,來源於勞動工具石硪而得名。
安鄉硪歌
安鄉縣位於湖南省的北部西洞庭湖地區。縣境內眾水環繞,河湖密布,從東到西,有澧水等獄狼埋八條河道自北向南泄流。整個縣境被河道分割成五個大垸,有400公里臨洪大堤。水患一直是安鄉境內的最大災害。千百年來,安鄉人民為了安居興業,年年在秋冬兩季定要開甩洪巴捉展修堤築垸,用石硪夯實堤身。在修築臨洪大堤、夯土打硪時,為統一節奏,消除疲勞,鼓舞士氣,由一腿肯槳人領唱,眾人合唱,便逐步形成了一種特定的地方民歌。安鄉硪歌獨具水鄉特色,遍布於安甩盼鴉想鄉縣安福鄉、安凝鄉、下漁口鎮、黃山頭鎮等八鎮十二鄉,一、二農場,50個居委會,258個村民委員會,村村有硪工隊,組組有硪工員。
所謂硪,就是一方鑿刻的石頭,又分飛硪和抬硪。飛硪,約兩尺見方、二十公分厚、五十公斤重的一塊青石,四角鑿有孔,繫著八根繩子,由八名勞力各扯一根,勻稱地站在飛硪的四面八方,沿著新鋪墊的新土一段一段地夯打下去。
比起飛硪來,抬境海項硪就笨重得多,號子和歌調也深沉的很。抬硪,就是一麻石柱,這石柱約一米高、一尺見方、八十公斤左右,四根結實的木棒在石硪上端綑紮出八支木把。八位彪形大漢各執一把,隨著硪歌的旋律和節奏將硪盡力抬高,然後突然鬆手拋下,石硪將鬆土砸實。

歷史

《安鄉硪歌》源遠流長,歷史十分悠久。硪歌隨著石硪的使用而產生。伴隨時代的進化和勞動實踐的不斷發展,《安鄉硪歌》也隨之不斷豐富和完善。具體產生何時,已無從考究,至遲在明萬曆年前,方誌已有明確記載,圍堤修垸就有硪歌伴隨其勞動,距今已有500多年傳承歷史。加之受荊楚文化的薰陶,與唐代出現的田歌、山歌、習俗歌的影響,使簡單的勞動口令逐漸形成了有節奏又有旋律的勞動號子。又受宋詞元曲的影響,演唱詞曲又有了很大的改進,至清代、民國初《安鄉硪歌》日趨成熟,由於年年修堤打硪,唱硪歌的人也越來越多,聲腔也越來越美,成了修堤工地一種不可缺少的勞動文化現象。
《安鄉硪歌》流傳地域廣泛。不僅安鄉縣域內家喻戶曉,而且影響並流傳到與安鄉接壤的湖北省石首市、公安縣和湖南省的澧縣、津市市、南縣、、漢壽、鼎城區等八個區縣市。
隨著生產、生活和防洪的需要,堤垸建設中打硪已成為一種長久不衰的勞動形式,所以硪歌也不斷得到發展,又由於移民的遷入和人口的變化,在不同方言的基礎上,在安鄉境內便形成了“南鄉硪歌”(以下漁口鎮為代表)和“西鄉硪歌”(以安福鄉和安凝鄉為代表)兩大主要流派。演唱的內容也愈來愈豐富,演唱的人數也越來越多,聲腔日臻完善。因此,形成了湖區特有的一種勞動文化現象。

特點

《安鄉擊記槓硪歌》分為“飛硪歌”和“抬硪歌”。因抬硪是夯實堤身,飛硪是收光堤面,所以演唱的內容由於打硪節奏的變化所唱的內容就有所變化。硪歌的表演形式是一人領唱,眾人幫腔,歌詞大多是見子打子,即興創作,也有少數演唱民間傳統唱本的現象。
《安鄉硪歌》特點鮮明,價值突出。“一人領唱眾人合”的演唱格局;硪歌的唱詞句式、曲式短小精悍,靈活多樣;曲調活潑跳躍,氣勢壯闊;唱詞大都是即興編唱,節奏一強一弱,反覆循環,構成了《安鄉硪歌》的鮮明特點,具有很強的號召力。
《安鄉硪歌》是湖鄉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每個歷史時期,硪歌對湖區的生產史、防洪史、變遷史都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它的演唱內容十分豐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對於洞庭湖區的人文歷史、文學語言和民間音樂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不僅為安鄉人民所喜愛,而且被許多專業文藝工作者們所借鑑運用。
它蘊藏量大,覆蓋面廣,還具有協調勞動節奏、鼓舞勞動士氣、團結人民奮發向上的實用價值。
它涵蓋音樂、文學、生產習俗等方面內容。它是一種綜合的文化載體,也具有傳承文化遺產的價值。
近些年來,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由於機械辣習化的推進,勞動方式的改變,打硪夯土的形式逐漸稀少,硪歌也因此走向瀕危而成為急待搶救的文化遺產。

發展前景

《安鄉硪歌》已於2007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示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夏安邦、俞寬美為《安鄉硪歌》傳承人。2009年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時各鄉鎮又補充了部分硪歌歌詞,並進一步落實了有關保護措施。

歌曲欣賞

安鄉硪歌
太陽出來一點紅,
各位硪友來上工,
硪辮一拿就開唱,
金雞難比領硪工。
打硪的夥計聽我唱,
石硪飛在頭頂上,
不打太陽不打月,
下下打的海龍王。
《安鄉硪歌》特點鮮明,價值突出。“一人領唱眾人合”的演唱格局;硪歌的唱詞句式、曲式短小精悍,靈活多樣;曲調活潑跳躍,氣勢壯闊;唱詞大都是即興編唱,節奏一強一弱,反覆循環,構成了《安鄉硪歌》的鮮明特點,具有很強的號召力。
《安鄉硪歌》是湖鄉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每個歷史時期,硪歌對湖區的生產史、防洪史、變遷史都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它的演唱內容十分豐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對於洞庭湖區的人文歷史、文學語言和民間音樂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不僅為安鄉人民所喜愛,而且被許多專業文藝工作者們所借鑑運用。
它蘊藏量大,覆蓋面廣,還具有協調勞動節奏、鼓舞勞動士氣、團結人民奮發向上的實用價值。
它涵蓋音樂、文學、生產習俗等方面內容。它是一種綜合的文化載體,也具有傳承文化遺產的價值。
近些年來,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由於機械化的推進,勞動方式的改變,打硪夯土的形式逐漸稀少,硪歌也因此走向瀕危而成為急待搶救的文化遺產。

發展前景

《安鄉硪歌》已於2007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示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夏安邦、俞寬美為《安鄉硪歌》傳承人。2009年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時各鄉鎮又補充了部分硪歌歌詞,並進一步落實了有關保護措施。

歌曲欣賞

安鄉硪歌
太陽出來一點紅,
各位硪友來上工,
硪辮一拿就開唱,
金雞難比領硪工。
打硪的夥計聽我唱,
石硪飛在頭頂上,
不打太陽不打月,
下下打的海龍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