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形態特徵
安諾角鴞體長16-19厘米,翅長120-135毫米,尾長58-63毫米;體重45-100克。雌性通常比雄性重。該物種除了翼長較小之外與非洲角鴞具有相似的特徵。該物種面盤有細小的蠕蟲紋和黑色的邊緣。虹膜黃色,喙角黑色。頭冠和前額有相對較寬的軸條紋。耳毛雖小,但發育良好。上體呈灰色或褐色,有深色條紋和細蠕蟲紋。背部和上翅羽的羽毛通常邊緣呈紅褐色。肩角有白色區域,在肩部形成一條白色帶子。飛羽和尾羽呈深色和淺色條紋,初級飛羽的外網有大的白色斑點。下體顏色與上體相似,但通常顏色較淺,有深色條紋和細蠕蟲紋。跗節到腳趾根部有羽毛,顏色為暗灰棕色。爪呈黑褐色。
生活習性
留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可以幾乎安靜地飛行,而且與其他猛禽相比,飛行速度也更慢。羽毛通常比一般鳥類的羽毛大,放射狀較少,擺錘較長,並以不同的羽軸結構實現光滑的邊緣。它們尾部的鋸齒狀邊緣使翅膀的拍動變成了近乎無聲的機制。鋸齒更有可能減少空氣動力干擾,而不是簡單地減少噪音。肉食性猛禽,以昆蟲、小型齧齒動物和兔類動物為食。
分布範圍
安諾角鴞僅限於赤道幾內亞安諾本島,占地17.5平方千米。1902年,該物種在400-500米的茂密森林中大量存在,但在20世紀中葉之後沒有記錄(2006年)。2008年至2009年,沿著覆蓋島嶼大部分地區的12條橫斷面進行了研究(2014年)。研究發現,該物種在安諾本中部和南部的高地上占據了5.7平方千米的面積,大致與潮濕森林和雲林的分布相匹配,而草原、稀樹草原和乾燥的熱帶森林被認為是該物種避開的地方。2014年6月和2016年10月對該島的進一步調查也發現了該物種(2017年),2014年的調查訪問還發現了一對在主要分布區之外的乾燥森林地區鳴叫的物種。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種群現狀
2008-2009年沿覆蓋島嶼大部分地區的12個樣帶進行的夜間調查發現,大部分占用區域(348公頃)的平均密度為0.32隻貓頭鷹/公頃,108公頃的密度較低,為0.13隻貓頭鷹/公頃。北坡較為乾燥,聖米納馬西夫南部和安加尼河上游周圍112公頃核心棲息地的貓頭鷹密度較高,達到0.66隻/公頃(2014年)。根據這些密度得出的種群數量估計為198隻貓頭鷹。據認為,所記錄的叫聲很可能對應於雄性和雌性,因此單個亞群中的總種群估計約為200隻成熟個體(Rodriguez-Prieto等人,2014年),位於50-249隻範圍內成熟的個體。
趨勢理由:物種數量被認為相對安全,因為遠離居民區的自給農田往往非常小且分散,而且大多數木材採伐發生在乾燥的森林中。儘管如此,下降幅度可能有限,並且預計會隨著規劃的基礎設施開發而增加,特別是如果擬議的道路是穿過山脈核心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