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山村
- 外文名:Chenshan village
- 隸屬:江西省安福縣彭坊鄉
- 交通:陳山-梘田鄉道、陳山-彭坊鄉道
- 郵編:343214
- 學校:陳山國小
- 學校負責人:賀儉桂
- 經濟來源:在家務農及外出務工所得
-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 農作物:水稻、生薑、紅薯
陳山村概述,陳山,壠下,上墩,毛嶺,坪江頭,陳山村革命歷史,陳山村經濟狀況,陳山村文化教育事業,
陳山村概述
陳山村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彭坊鄉,是安福縣行政村之一,由陳山、壠下、上墩、毛嶺、坪江頭五個自然村(組)組成,全村人口1000餘人,主要姓氏是李、劉、陳三姓(其中以李氏居多)。陳山村地處兩市(吉安市、萍鄉市)三縣(安福縣、永新縣、蓮花縣)四鎮/鄉(彭坊鄉、洋溪鎮、象形鄉、路口鎮)交匯處。但交通曆來不便:上世紀90年代修連線彭坊鄉的路;2001年修通至洋溪鎮的路並於2011年鋪設水泥路。2007年連通高壓電,在此之前是各家各戶自行發電。村里現設有一個國小教學點,僅有老師一名。陳山村有紅軍醫院、兵工廠、藏槍地等遺址,開國元帥陳毅曾在此駐足。陳山村最高峰名曰“石門山”(是安福、永新、蓮花三縣交界山),海拔1300.5米。村里產出的紅心杉木(陳山紅心杉)被認證為江西省著名商標,曾是北京毛主席紀念堂的選用木材。由陳山村發源的陳山江是安福縣三大河流之一。受特殊氣候條件約束,所以農作物成熟為一年一熟制,也正是因為此,陳山村又是一個夏天避暑的好地方。陳山村山清水秀,歡迎您到陳山來!
陳山
以李姓為主。陳山村委會、陳山國小所在地。特色景點有:陳山金陵李氏宗祠、陳山村委會辦公樓、陳山國小教學樓、陳山小型水電站、松樹背、鼓柏嶺、廟下銀杏樹以及幾座古墓遺蹟等。
壠下
以劉姓為主。特色景點有千年銀杏樹,樹冠巨大。
上墩
以劉姓為主。特色景點:兵工廠舊址(現為上墩劉氏祠堂)。
毛嶺
以劉姓為主。特色景點有:老毛嶺山崖。是進入陳山村的第一站。
坪江頭
陳山村坪江頭組姓氏不一,有陳姓、龍姓。是當年紅色革命根據地的中心。
陳山村革命歷史
安福縣彭坊鄉陳山村地處陳山山脈腹地,與武功山山脈相連,周圍方圓數百里群山環繞,連綿起伏。它東接寄嶺、洋門,南連永新,西靠蓮花、湖南茶陵,北越山與萍鄉接壤,素有“一腳踏三縣”之說。這裡是安福農運的發源地、中共安福縣農村第一特別支部建立地,又是湘贛省領導的省軍區的後勤保障基地和武功山游擊隊聯絡、補給活動的主區域。從1927年永新縣共產黨員賀曙光等首次進入安福來到陳山發動民眾開展革命活動開始一直至193,8年2月,整訓後的武功山游擊隊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第一營開赴浙江開化抗日前線止,共歷時12年之久。
安福邊界黨組織建立之初
1927年10月,毛澤東同志率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後,周邊的寧岡、永新、遂川等邊界地區的革命之火熊熊燃起,多數地區建立了黨組織和工農兵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此形勢下,1927年11月,永新縣委派賀曙光和王定炳首次來到安福縣進入毗鄰的陳山村發動民眾,開展一系列革命活動。1928年4月在安福西南部永、安、蓮三縣交界的橫嶺成立了中共永新西北特別區委,5月中央湘贛邊界特委成立後,不久即在彭坊建立了黨的第一個秘密特別支部,轄安福的官田、洋陂、槎江等地。以此為基礎,安福東南西北各鄉的邊界地區很快建立了黨的地下組織。1928年6月,永新縣中共西北特別區委領導安福南鄉農民舉行武裝暴動。首先,陳山村40多名暴動隊員在隊長李瑞勝帶領下聯合永新大元山暴動隊圍攻當地依附豪門勢力的劉子生流氓地痞團伙並將他們轟出山區。陳山村的李佐進時任西北特別區委所屬的財政幹部,劉越華任文書,都是暴動骨幹力量,據當地老人回憶,在非常時期他們對敵有先殺後報的權利。在陳山暴動勝利的鼓舞下,鄰村理坊村30多名暴動隊員燒毀了大地主周發岳新房和所有地契,痛打了地主。附近各村暴動的隊員在黨的組織下紛紛聯合行動,鬥爭劣紳地主、捕捉橫行鄉里的不良分子、打土豪、除惡霸、開糧倉、分浮財,把陳山溝鬧成了一片火紅。陳山暴動的成功,勢如破竹,很快從陳山發展到彭坊、洋門、石溪,使安福南鄉一帶紅色區域聯片,紅色政權迅速建立,土地革命深入推進,從此,安福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安福黨組織的發展和政權建立
1929年冬,湘贛邊特委派特委委員陳正人來安福幫助指導縣委和縣蘇政府的組建工作。陳正人首先在彭坊鄉指導成立了中共安福特別區委,書記由劉家輝擔任,直屬湘贛邊特委領導。1930年2月,陳正人從彭坊來到槎江等地進行了調查研究,然後在槎江成立了中共安福臨時縣委,負責安福、吉安、宜春等縣黨政領導機關的籌建工作,臨時縣委由陳正人任書記。這時,安福先後發展建立了一區(上城區)、二區(洋茶區)、三區(泰山區)、四區(江口區)、五區(城區、坪橋區)。1930年3月彭德懷率領紅五軍攻克了安福縣城後,安福縣及時召開了第一次蘇維埃工農兵代表大會和中共安福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全縣已發展黨員達1700名。
1930年2月,贛西、贛南、湘贛邊三特委合併,成立贛西南特委、贛西南蘇維埃政府,至1931年10月成立以永新為中心的湘贛省委,湘贛省蘇維埃政府。為鞏固蘇區、支援主力紅軍,隨後成立了湘贛省軍區。從地理位置、民眾基礎和物資條件等通盤考慮,省軍區在彭坊鄉陳山村建立了一塊固定的軍事、醫療、生產等綜合保障基地。在此期間,不足千人的山區小村就有70多人參加紅軍或區、鄉政權組織,200多人直接為基地生產服務,還組織了擔架隊、洗衣隊、歌舞隊、兒童團配合紅軍,支援前線。
陳山村紅色陣地的持續性
1934年6月,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蓮花、安福、萍鄉三縣的縣委、縣蘇機關以及隨後匯合的湘贛省委、省蘇政府及所屬獨立團被迫轉入武功山區開展游擊戰爭。1934年9月,湘贛省及軍區所屬的獨立第三團在陳山依託地形阻擊敵人,掩護機關轉移,部隊遭受嚴重損失後被迫掩埋了100多支槍枝向北突圍(這批槍枝共有130支,迫擊炮彈4發,所屬槍枝分屬土銃、“漢陽造”、蘇區造等15種型號。2001年出土後移交縣博物館收藏)。
此後,省、縣機關及收擾的部隊在譚余保領導下以武功山為依託,開展了三年游擊戰爭。國民黨軍雖幾次進駐彭坊陳山村,由於找不到紅軍主力,加上交通不便,部隊供給困難而撤出山區。陳山村雖被國民黨軍清剿燒殺多次,但由於是老蘇區、民眾基礎好,秘密聯絡站始終與紅軍保持著聯繫,這裡依然成為游擊隊的活動區。陳山坪江頭陳太忠家即是秘密聯絡點之一,其父陳文華原是鄉、村蘇維埃政府成員,紅軍撤退前隱蔽在家,專門從事秘密聯絡工作。譚余保所屬游擊隊經過坪江頭時都會留下記號在陳文華家窗子上,依照暗號取出部隊指示,然後由陳文華傳達其他成員負責行動。該聯絡點一直保存到武功山游擊隊改編開拔出去後才停止活動。
湘贛省軍區的後勤保障基地
兵工廠:建於1932年,設立於陳山村上墩自然村,其東面是上石嶺;南面與永新鐵井山火燒沖接壤;西與蓮花縣交界;北與安福縣洋溪相通。生產車間設在一座宗祠內,面闊11米,進深18米,磚木結構,原存機械基礎、鐵墩、凹槽、車軌等,牆壁上留有射擊孔等裝置。主要製造槍枝、手榴彈、迫擊炮、子彈。周圍設有食堂、倉庫、取材基地、煉材窯,以及1萬平方米的射擊練兵場。在進山路徑、山坡台地、田壠制高點上還有三處紅軍碉堡,用於警戒和保護。這些碉堡多用天然大石和青磚構成,雖然牆體早己拆毀,但基礎仍然清晰可見。
冶煉基地:位於陳山村斜對面山巒及山腳下。該山體為灰褐色岩山,岩石含鐵量高。紅軍兵工廠所需銅鐵原材料大部分從該山上采打原石提煉而成。山體因取材較多已成內陷形狀,內凹面寬15-40米,深3-20米,高約60米。在取石場山腳還發現土窯2座,現已塌毀。據老人們回憶:兵工廠主要採用高爐煉鐵法來冶煉出銅鐵。首先從取材基地選取鐵礦石運往煉材窯,放入熔劑石灰石、白雲石、螢石、焦碳後直接用柴火燒,使爐渣熔化為液體,去除有害元素硫凝固成銅、鐵材料,經過師傅千錘百鍊的打制、鑄造、切割,便製造成子彈、槍、追擊炮,手榴彈等,為紅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武器保障。
紅軍醫院:建於1932年,設立在陳山村杉木壠的高壠沖,同時還在陳山村的塘里加設立了分院。這裡與永新天龍山交界,有山路直通永新至井岡山根據地。醫院占地面積95平方米,兩邊設有嘹望的哨亭,土牆較厚,牆上原用木板隔成間,頂部覆以杉皮和草棚。醫院設醫護及警衛人員20餘名,共收治紅軍傷病員200多名。因歲月久遠、風雨侵蝕,現在僅存牆基。醫院後側還分布許多的紅軍烈士墓葬,主要為傷重不治的戰士。站在土牆內,依然能看到當年醫院的規模並閃現著當時救助傷員的情景。
1986年4月16日,一位曾經在這所紅軍醫院任護士長的女將軍帶著她的兒子(時任空軍某部參謀長)在老書記李賢生,村民李月文,鐘昌海的帶領下重回故地,女將軍在醫院舊址里坐了兩個多小時,觸景生情、追思往昔,最後因沒能找到撤退時她埋在大樹下的醫院花名冊而老淚縱橫。她們一行在該村住了兩天后,遺憾而返。
印刷廠:1933年,湘贛省軍區在陳山村坪江頭設有村蘇維埃臨時政府,陳山村陳文華即是村蘇維埃臨時政府成員。為了更好的發動民眾,發揮黨的政治宣傳作用。同年,在坪江頭設立了印刷廠,主要印刷湘贛蘇區報紙、教材、宣傳單等。印刷廠有管理人員3名,工人9名,設備雖簡陋,但功能較全,主要原材料由永新撥轉或向白區採購。廠房面積達45平方米,紅軍轉移時,器材大部分被掩埋,現在坪江頭印刷廠的遺蹟依存。
紅軍宿舍:位於陳山村上墩自然村一所民房內,進深10.7米,面闊13.8米,坐西朝東,磚木結構。1932年至1934年湘贛省軍區在陳山後方基地主要軍事部隊及機關人員駐此,離此200米即有壠下紅軍碉堡,分兵2個排,而大多數管理和生產人員都長住此地,最多時住有120餘名。1934年,所部隨紅6軍團西征撤出。
紅軍墓葬:位於陳山村上墩組石嶺沖山包上,寬10米,長40米,封土堆高3米,墓葬前沿用鵝卵石平壘,原有墓碑,現無存。據當地民眾介紹,該山包上曾埋葬數十名紅軍烈士。1934年主力紅軍轉移後,國民黨軍多次搜山,當地民眾為掩護烈士,星夜將烈士墓碑拆下埋入地下,以“無名墳”保護至今。
紅軍食堂:位於陳山村上墩自然村,長13米,寬13米,坐西朝東,硬山頂,磚木結構,面闊四直,前有小院,右鄰操場。原為村里富戶民居,1932年開始由紅軍借用改作食堂。主要解決兵工廠、機關管理、警戒守衛部隊人員的集體用餐。甘祖昌即任當時的司務長,經常與村民聯繫為食堂採購食品。
除此之外,陳山村還有紅軍碉堡、醫院烈士墓、紅軍辦公室、兵工廠倉庫、訓練操場、投彈射擊場、露天會議場等眾多革命遺址遺蹟,它們共同再現了上世紀三十年代赤色革命運動在農村山區的真實場景,書寫著一篇篇壯烈的革命史話。
陳毅入住陳山村收編武功山游擊隊
1937年7月,譚余保領導的湘贛省游擊隊從安宜邊界轉移到陳山鐵井山火燒沖。10月下旬,陳毅同志身著長衫扮成富商從吉安經安、永、蓮邊界來到陳山村,受到村民的熱烈歡迎,與村民同吃同住了幾日。經聯絡被通知護送上山,游擊隊指示派本村原兒童團員李長聖(1917年8月—1996年4月),李秋漢(1919年8月—1998年7月)劉發福(1920年9月—2003年6月)劉仕林(1919年8月—2005年8月)等四人抬蓬轎送到鐵井山火燒沖會見了譚余保,傳達了中共中央關於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指示。11月底紅軍約300餘人從各地下山集合在陳山集體與村民辭行,隨後在蓮花隴上整訓,走向了抗日新的戰場。
故地革命情結
陳山村壠下自然村有一棵幾百年的銀杏古樹。在戰爭時期紅軍曾把銀杏樹當作辦公、開會的場所,晚上的馬燈就掛在樹枝上照明,樹旁的幾棟舊房子都曾經住過了很多批次的紅軍戰士。壠下劉德業、劉和貴、劉英輝家的舊房子也曾是紅軍居住地和辦公地,現在依稀可見當年的痕跡。駐地紅軍來自五湖四海,他們口音不同,年齡也相差較大,但紅軍與當地人感情很深,經常幫老百姓乾農活,有的戰士離開時,還失聲痛哭,把自己珍藏的紀念品贈給農民。劉英輝的伯父劉樂子擔任過所駐紅軍的連排幹部,曾指揮一部分紅軍攻破了一座敵軍碉堡,殲敵一個排。
據劉建周等回憶:解放前夕,他們看到銀杏樹下經常有一個婦女在梳頭,凝望著那幾棟舊房子,眼神充滿著依戀。這名婦女在說在戰爭時期當過女戰士、蘇區幹部並在此度過一段較長時間,對此地戀戀不捨。後因家人尋找才不得已回家。後聽說此婦女住在湖南某村,現在依然可以敘述出她當年在陳山壠下生活和戰鬥過的詳細情景。
陳山村經濟狀況
陳山紅心杉:陳山紅心杉是陳山這一特有區域,特有氣候和土壤,孕育的杉木品種。以其材質堅韌,色澤紅潤而名甲東南,馳名全國,被譽為“江西關上木”,曾被選為毛主席紀念堂建築用材,2005—2006年申報省名牌產品和全省優質本地品種木材。全鄉共有陳山紅心杉20餘萬畝,是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林改工作全面結束,農民造林積極性空前高漲,陳山紅心杉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另外,陳山村的乾筍、生薑、蜂蜜也是在地域上享有頗高的名氣。
陳山村文化教育事業
陳山國小原來是一所完全國小,由於村民大量外遷的大背景之下,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教學點。
陳山村教學點,只有一位老師,老師名叫賀儉桂,30多年來,幾十年如一日的擔負起陳山村小孩的“靈魂工程師”。2014年賀老師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安福新聞·瀘瀟視點》還對賀老師進行了採訪報導。
陳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