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村委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6.00公里, 國土面積9.65平方公里,海拔1950.00米,年平均氣溫16.50℃,年降水量1330.90毫米,適宜種植茶葉等農作物。有耕地50.00畝,其中人均耕地0.05畝;有林地14339.00畝。全村轄23個村民小組,有農戶800戶,有鄉村人口3110人,其中農業人口3065人,勞動力211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4人。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75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360.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茶葉 、核桃、勞務收入為主。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0.00畝(其中:田50.00畝,地0.00畝),人均耕地0.05畝,主要種植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14339.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193.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30畝,主要種植茶葉.核桃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0.00畝。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568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768戶通電,有48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68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6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72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6.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6.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石村委
- 下轄區:全村轄23個村民小組
- 全村經濟收入:3750.00萬元
- 人均純收入:9360.00元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新農村建設,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0.00畝(其中:田50.00畝,地0.00畝),人均耕地0.05畝,主要種植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14339.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193.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30畝,主要種植茶葉.核桃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0.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568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768戶通電,有48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68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6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72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6.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6.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21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physical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750.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37.00萬元,畜牧業收入49.85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61頭,肉牛12頭,肉羊400頭); 林業收入1282.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72.00萬元, 工資性收入291.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360.00元,農民收入以茶葉 、核桃、勞務收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91.8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20人 ,在省內務工194人,到省外務工12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茶葉,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87.75萬元, 該村正在發展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產業。
特色產業的本質是“我”最擅長的經濟,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是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特色產業的形成固然離不開政府扶持,但更重要的是市場內生。政府的作用是營造環境,誘致市場主體創業。市場主體追求利潤,必然根據本地要素稟賦實際選擇適宜的產業,從而形成特色產業。從過去的經驗教訓看,還要處理好“取”與“予”的關係。在“特色”剛剛顯露時就急著“增收”,只會扼殺“特色”。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00戶,共鄉村人口3110人,其中男性1521人,女性1586人。其中農業人口3065人,勞動力2115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94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3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6.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安石完小.安慶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青樹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0公里,距離中學7.0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210人,中學生114人。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和範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範等。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6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951.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485.00萬元,有固定資產98.1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6.6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0個,黨員總數102人,黨員中男黨員74人,女黨員28人。 團員5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
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曾多次使用過類似提法,但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成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