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漢縣

安漢縣

安漢縣始事於西漢高祖時期。除王莽改名安新縣45年外,至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的八百多年間,安漢縣名一直沿用未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漢縣
  • 建立:西漢高祖時期
  • 名稱由來:安定漢室
  • 曾用名:安新縣
縣名來源,關於紀信及范目,建置沿革,

縣名來源

安漢者,安定漢室之謂也。《新修南充縣誌》[民國18年(1929)修]對縣名來歷有兩種說法:
安漢故城效果圖安漢故城效果圖
其一,《輿地誌·沿革》(卷一)記載:安漢置於何年,史無明文。任瀚南充志序謂,漢世高紀信之勛,以勞名國,置安漢縣也。愚案(同按)范目、紀信皆縣境人,並能招集人立功立事,范目名最高,高祖為之徙封三侯。紀信雖死王事,未著族恤,故漢重(范)目而輕(紀)信,其置安漢縣蓋志目功,志蜜人之功,非必志信之功烈也。
其二,《掌故志·要錄》(卷六)記載:《漢書》;高祖三年,項羽攻滎陽急。五月,將軍紀信曰;事急矣,臣請誑楚。羽燒殺信。後高祖嘉其功,於信桑梓置安漢縣。
經查《史記》、《前漢書》、《華陽國志》、《順慶府志》、《保寧府志》、《南充縣誌》、《新修南充縣誌》、《閬中縣誌》、《南充縣(市)地方志略》、《四川地圖集》等史籍和資料中有關紀信及范目的記載(詳見附錄),我們認為,漢高祖劉邦置安漢縣,是志紀信捨身解滎陽之危,"誑楚存漢"之功。主要理由有三:
一、滎陽之急,乃漢高祖生死關頭。若滎陽之危不解,劉邦不免於死,其建立西漢王朝則為不能。紀信捨身解救劉邦,其忠烈之舉,干係漢室江山之全局,堪稱"安漢"之功。對此事實,《史記》、《前漢書》均有記述。
二、紀信的家鄉在今西充縣,未建置安漢縣前屬閬中縣境。安漢縣建置後為安漢縣地。范目的家鄉在今閬中縣。於紀信的家鄉地置安漢縣以志其功,情理較宜。
三、紀信在生與死的關鍵時刻,舍死救劉邦,其忠烈之舉為世人所稱道,更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推崇,宋朝加封其為"忠佑安漢公",名其家鄉安漢縣為"忠義之邦"。可以說,紀信"誑楚存漢",解滎陽之急,安定了漢室,已為世人所公認。

關於紀信及范目

紀信
《史記·高祖本紀》;(漢高祖劉邦被楚霸王項羽圍困在滎陽)漢軍絕食。乃夜出女子東門二千餘人,被甲,楚困四面擊之。將軍紀信乃乘王駕,詐為漢王,誑楚。楚皆呼萬歲,之城東觀。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
《前漢書·帝紀》:(高祖三年)夏,四月,項羽圍漢滎陽。漢王請和,割滎陽以西者為漢。亞父勸項羽急攻滎陽,漢王患之。陳平反間既行,羽果疑亞父,亞父大怒而去發病死。五月,將軍紀信曰;事急矣,臣請誑楚,可以間出。於是陳平夜出女子東門二千餘人,楚困四面擊之。紀信乃乘王車,黃幄左纛(dào,古代軍隊中的大旗)曰:食盡,漢降楚。楚皆呼萬歲,之城東觀。以故漢王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令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樅公守滎陽。羽見紀信,問漢王安在?曰:已也,去矣。羽燒殺信。
《前漢書·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囊平侯紀通,父城,以將軍從擊破秦,入漢定三秦,功比平定侯,戰好疇,死事,子侯。(按;漢高祖十二年時,共封侯一百四十三人。其中因定三秦有功而封侯的二十七人。無范目。)
《順慶府志·人物誌》(清康熙二十五年刻、袁定遠四十六年增補,嘉慶十二年補刻本);紀信 安漢人,為漢將軍。項羽圍漢王滎陽,急,王患之。信曰:事急矣,臣請誑楚,可以間出。信乃乘王車,黃幄左纛曰:食盡矣,漢王請降。楚聞,鹹呼萬歲。漢王以數十騎出西門遁去。羽於是殺信。宋加封忠佑安漢公(註:1959年編 《南充縣(市)地方志略》誤為劉邦封紀信為"忠義安漢公")。
紀通 信之子。高后八年,太尉周勃討諸呂。通時掌符納北軍,竟以安劉。
《順慶府志·古蹟》:忠義之邦,在金泉山。宋太守楊濟,感紀信誑楚存漢,於石壁刻"忠義之邦",以志果風。
紀信宅,治東三十里高陽里,扶龍村。
《順慶府志·藝文·贊》:《西充紀將軍廟碑》(宋,邵博{郡守))果州西充縣,有漢將軍紀信廟。世傳將軍邑人也。今縣之扶龍村,紀姓尚多,而史無傳,家世不可考矣。漢高皇帝之興有天命哉。方困於滎陽,其勢甚危,一時謀臣多亡去者,獨將軍死焉。嗚呼,古固有死,貴其成天下事也。自將軍之死,明年諸侯會垓下,又明年項羽滅。高祖有天下,其功遠矣。方裂膏腴之地,以王諸公,而褒崇之冊無聞,焉故?同時死事者,將軍與御史大夫周岢、樅公,史皆無傳,將軍與苛僅見姓名,而樅公不知為何人,可勝嘆哉!……高祖以周苛之功,復拜其弟昌為御史大夫,後封汾陽侯。其子成,封景侯。景帝時,苛之孫皆為列侯。苛,沛人也。豈將軍之世絕乎。抑以其遠處巴蜀而不見也。蓋從高祖之士,自秦入蜀者復其世,自蜀入秦者不入焉。故予考高祖功臣多豐沛故人,而從起漢中者趙衍一人而已。
順慶府志·藝文》;《過紀將軍祠》;(明·張海<郡守))秦人失鹿世爭強,楚漢相峙幾戰場。高祖百年成漢業,將軍一死解滎陽。功同樊噲瞧雄羽,計鄙荊軻刺秦皇。不獨於今名不泯,昭昭功烈海天長。
《紀將軍神宇》(西充)滎陽一火自甘焚,忠烈千里賴久存。卻嘆楚人偏易誑,坐觀黃幄出東門。
《南充縣誌·藝文志·序》(清嘉慶十八年刻、鹹豐七年洪璋增刻本):《南充縣誌序》 (任瀚);充之先,有紀信者,從漢高帝起兵,為部曲長,死事滎陽,忠烈聞天下。信死,漢世高其勛,以勞名國,置安漢縣,使後來知響慕。
《新修南充縣誌·輿地誌·名勝》(民國18年修)忠義之邦崖記:漢將軍紀信,果產也。論者謂漢四百年之天下,由於張良、蕭何、韓信三傑之協謀戮力,而成於紀信之死。當滎陽之圍迫矣,使非紀信代之以死,漢高其不免,炎劉又何以建四百年之天下哉。斯言信不誣矣。口年,果城楊濟有感紀信代死事,因名其邦,刊諸朝陽山石崖,以永其傳。是邦以一人得名忠烈,勵後人之意深矣。
《南充縣(市)地方志略》(1959年編);《紀信小傳》紀信,秦末南充縣人。楚漢相爭的時候,他為漢將軍。漢王劉邦困守滎陽(今成皋縣內),外無援軍,內無食草。漢王焦急得無計可施,這時紀信說;"臣請扮假君開城迎降,這時大王就領兵偷空從另一門逃走,再圖恢復……"。於是,紀信乘漢王車,穿漢王服,大開東門,直往楚營。並令人高呼:"我們食草已盡,又無救兵,漢王劉邦特來投降"。這時,楚軍都來看漢王,真正的漢王劉邦便悄悄地帶了幾十個騎兵從西門逃走。一會兒,項羽接見劉邦,才發覺是假漢王,真紀信。項羽大怒,把紀信殺了。後來,劉邦作了皇帝,懷念紀信勇敢機智,身死報國,封他為"忠義安漢公"。
《四川省地圖集》(四川省測繪局1981年出版):西充縣。名勝古蹟,紀信故里。紀信,系秦時西充扶龍村人(即今紅岩公社四大隊)。楚漢相爭時,劉邦被圍滎陽。時紀信在劉邦屬下為將軍,在危急中,挺身而出,冒充漢王到項羽營中詐降,使劉邦得以乘間出走,紀信也因此被害。後人為了崇祀紀信,在化風山腳建有紀將軍廟,舊名"將軍神宇",亦名"扶龍樓"。在西山埡立有"紀將軍故里"名碑。
范目
《華陽國志》(卷十):漢高帝滅秦為漢王,王巴蜀。閬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說帝為募發黃民,要與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為長安建章鄉侯。帝將討關東,民皆思歸。帝嘉其功而難傷其意,遂聽還巴。謂目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耳"。徙封閬中慈鄉侯。目固辭,乃封渡沔縣侯。故世謂三秦亡,范三侯也。縣復陳民羅、朴、咎、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
《保寧府志·輿地·古蹟》(清道光元年刻,二十三年補刻本):漢高帝廟,在縣南十餘里西偃山下。高帝還,定三秦,閬中范目率七姓為先鋒,後封閬中侯。目等立帝廟。
范目宅,在縣南十餘里,漢高帝廟側。
《保寧府志·人物》:范目。閬中人。有恩信方略,知高帝必定天下。說帝募發蠻人先定秦,率七姓為前鋒。秦地既定,封目為長安建章鄉侯。帝將討關東,民皆思歸,帝嘉其功,遂聽還巴。謂目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耳。徙封閬中慈鄉侯,目因辭,乃封渡沔縣侯。故世謂三秦亡,范三侯也。
《閬中縣誌·人士志·人物》(民國十五年修);范目閬中人。漢高帝滅秦為漢王,王巴蜀。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說帝為募發蜜民,要與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為長安建章鄉侯。帝將討關東,蠻民皆思歸,帝嘉其功而難傷其意,遂聽還巴。謂目曰:富貴不歸故里,如衣鄉夜行耳。徙封閬中慈鄉侯,目回辭,乃封渡沔縣侯。故世謂亡秦范三侯也(《風俗通》:慈鳧鄉侯范目所募黃人,盧、朴、沓、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益都耆舊傳》及漢書所載七姓間有歧異,大抵皆筆誤也。又《華陽國志》慈鄉侯無鳧字,渡沔縣多縣字。)
《閬中縣誌·古蹟志》:漢高帝廟,土人稱漢王廟。在縣南七里壩,古彭池之南。廟久廢,今屋宇一區,僅存廟名而已(帝還,定三秦,范目率七姓為先鋒,後封目閬中侯,目等為帝立廟)。
范目宅 在縣南漢高帝廟側。舊址無可考。
《閬中縣誌·雜類·余聞》:《風俗通》雲;閬中人范目說高祖募取寅人定三秦,封目慈鳧鄉侯,目所募黌人盧、朴、沓、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益部耆舊傳》雲,七姓者,羅、十、督、鄂、度、夕、龔也。二說不同。並記之(希姓錄)。

建置沿革

西漢高帝五年(前202年)置,縣治在今南充市舞鳳鄉清泉壩五里店 ,屬巴郡。公元8年,王莽改縣名安新。公元25年,東漢劉秀復安漢縣。獻帝興平元年(194年),為巴郡治所。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劉璋乃改巴郡為巴西郡,安漢成屬縣。劉宋文帝元嘉八年(451年),巴西郡因僚人所據,安漢僑置在今綿陽市附近,屬巴西僑郡。南梁時,安漢縣遷至南充市搬罾鄉石笱壩,為南宕渠郡治所。隋開皇三年(583)屬隆州。開皇十八年(598),因原有南充國縣舊名,安漢縣又地處南充國縣之南,故改安漢縣為南充縣。縣治遷至今南充市舞鳳鄉清泉壩五里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