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信廣場又名安漢廣場處於安漢大道與天寶路交匯處,占地總面積120畝,綠地景觀面積40餘畝,水面景觀面積27畝,其前部用4,000餘立方米青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紀信廣場
- 占地總面積:120畝
- 綠地景觀面積:40餘畝
- 水面景觀面積:27畝
廣場由來,廣場構成,紀信其人,《紀信廣場賦》,
廣場由來
西充古稱充國,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項羽在一場爭霸戰中被困滎陽,在即將城破人亡之時,部將紀信主動請纓,假扮漢王出東門降楚,劉邦藉機由西門出逃,結果紀信被項羽投入油鍋燙死。後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王朝,念紀信救漢有功,便在紀信故鄉今西充一帶設安漢縣以記之。
為褒揚紀信品德,打造誠信品牌,2001年12月,西充縣委、縣政府決定,在西充縣城南的晉東新區修建一座集市政集會、民眾休閒、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廣場──紀信廣場。經過一年的建設,一座氣勢恢弘的廣場展現在西充人民的面前。
廣場構成
紀信廣場位於安漢大道與天寶路交匯處,占地總面積120畝,綠地景觀面積40餘畝,水面景觀面積27畝。
紀信廣場之特色,就是中間那壯觀的群雕,不是大城市廣場的燈柱或石刻,不是一個地方的特色建設,而是一個故事——一個紀信捨身護主、漢王逃出升天的悲壯故事。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表情,也講述著不同的故事和心情。紀信救主群雕用4,000餘立方米青石,近30噸青銅和石料精雕細刻而成,長95米、高9米的。群雕的首部為紀信駕漢王駟馬而來慷慨起義,漢王帶24騎倉皇出逃的場景,展示著紀信丹心昭日月,捨身救漢王的悲壯。廣場東側,位於3組漢民居旁的漢闕高11.2米,四周用青銅雕塑了毛澤東、鄧小平、馬克思、列寧、孔子等100位中外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偉人群像。廣場後部分別建有400平方米和2000平方米的演出舞台和露天舞池,供戲劇演出和民眾健身;廣場南部建有迭水式景觀、漪蓮池和音樂噴泉。緊鄰的花果山上造有一座高38米、寬42米的巨形漢鐘,青銅飾面,上面雕塑了在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蔡倫造紙、昭君出塞等事件。
紀信其人
紀信,字成(?—公元前204),四川西充人,楚漢相爭時,霸王項羽圍攻滎陽,漢王劉邦束手待斃。將軍紀信,假扮劉邦替死。劉邦得以逃生,終成帝業。紀信被鄉里敬仰,譽為“功蓋三傑,安漢一人”。
《紀信廣場賦》
2003年11月,作家魏明倫應西充縣多次誠邀,到紀信廣場實地考察後,用半月功夫,精雕細刻出一篇反思歷史,剖析王朝,觀點新穎,文筆犀利的駢體碑銘《紀信廣場賦》。
全文:
古郡開新路,小城建廣場。西充小而胸懷闊,川北僻而鄉賢多。桑梓以紀信為榮,廣場以壯士命名。青銅映日月,巨塑披風雷。滎陽戰事,移演於紀公故里;歷史鏡頭,定格於現代廣場。時光倒轉,古人復活;將軍赴死,漢王逃生。塑當時之剎那,成永遠之瞬間。觀群雕無語,促今人獨立思考;叩漢闕有聲,評青史百家爭鳴。
旌旗獵獵,伐桀紂乃義戰;烽火熊熊,反暴秦亦義戰。楚漢相爭,義在何方?帝王逐鹿,高手下棋。楚河漢界,黑馬紅車。仕相保帥職不容辭,兵卒過河義無返顧。各行其志,各為其主。誰家正義誰無義?義在群英人格中。望明月而贊蕭何,觀劍舞而敬虞姬,聞鼙鼓而惋韓信,過鴻門而惜范增。嘆淮陰不忘一飯之恩,詠張良拋棄千乘之貴。蘇東坡作留侯論,李清照頌項羽詩。皆不分敵我,而取其人格也。
以此標準,衡量紀信。戰鼓蓬蓬,煙塵滾滾。強敵洶洶壓境,孤城岌岌可危,懦夫偷偷逃竄,智囊面面相覷。自稱赤帝者,神鬼不靈矣。求和無望,割地無效,惶惶失措,奄奄待斃。此情此景,此時此刻,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者,乃平日少見顯山露水之蜀人也;乃軍中不善爭權奪利之紀信也!疾風知勁草,患難識真誠。大智獻策,大勇獻身。士為知己者死,傳統美德;馬為策己者馳,軍人天職。堂堂壯士,昂昂戰馬。同駕高車以誑楚,共蹈烈火而捐軀。壯士忘酬報,戰馬托死生。拯炎漢於垂危,挽狂瀾於既倒。蒼天不生紀信,紀信不救劉邦,楚漢春秋必然另寫,鹿死誰手變數大矣!
廣場論史,深層求索。紀信人格可取,劉邦人品如何?有秦皇之威,無堯舜之德。雖然統一江山,畢竟封建帝王。打天下只為子子孫孫坐天下,建國家實則世世代代成家國。約法三章,欺詐關中父老;株連九族,屠殺開國功臣。紀信若不早死,功高難免震主。紀信乎?韓信乎?戰馬之功乎?走狗之烹乎?命運吉凶,豈能斷定乎?開國皇帝,建國元勛,兩者之微妙關係,雙方之尖銳衝突,乃帝制特色,王朝規律也。問何人超脫權勢?惟張良功成身退。打江山時,運籌帷幄;坐江山時,回返布衣。人格境界登峰,民主精神萌芽。惜哉!有華盛頓之風範,無美利堅之土壤。過早斷裂者,張良之良種也;周而復始者,劉邦之邦本也!
紀信將軍,性情中人。英靈不昧,泉下有知。魂隨張良,魄隱西充。生前未作元勛,而免英彭之禍;死後遲封虛爵,而得鄉里之情。史書雖淡化,故土多傳揚。兩千年後,遊客同瞻塑像;百畝地上,文人爭說興亡。古為今用,各取所需。深者見深,淺者見淺。立碑則推陳出新,增色則合璧聯珠。戰時紀信,戰後張良。逐鹿時戰馬衝鋒,得鹿後野鶴沖霄。鶴影不傍王朝,馬魂融入平民。殊途同歸,各有千秋也!
二零零三年暮秋起草,初冬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