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成珍桔紅糕製作技藝

安溪縣成珍桔紅糕製作技藝

安溪縣成珍桔紅糕製作技藝,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成珍”桔紅糕原是安溪官橋一帶的民間糕點,多在年節製作,用於拜神祭祖,犒會親朋。成珍桔紅糕傳統手工製作技藝的具體流程包括研磨、配製、切塊三個部份。研磨工藝包括有精選、浸泡、洗淨、研磨、濾水5個環節;配製工藝有配料與調勻、蒸熟、煮糖、揉拌4個環節;切塊工藝有篩粉、切塊、撒粉、包裝4個環節。

2009年5月,安溪縣成珍桔紅糕製作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Ⅷ-4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溪縣成珍桔紅糕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9年2月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別名:安溪成珍桔紅糕製作技藝
  • 項目編號:Ⅷ-49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官橋赤嶺林光武善作此糕點,因欽差陳萬策奉旨到安溪賑災而有機會讓雍正帝品嘗並賜名桔紅糕。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林光武嗣孫林維扁精心加以改進,形成一套獨特的手工製作技藝。並在官橋赤嶺大路街建房開店,取“成珍”為店號。成珍桔紅糕第二代傳人林文傳將成珍老鋪越辦越大,1949年至1956年,其胞兄林文杉,先後帶三男二女至印度尼西亞泗水創建桔紅糕加工廠,把成珍桔紅糕製作技藝傳到國外。

工藝特徵

安溪縣成珍桔紅糕是用傳統手工技藝製作的一種伴茶糕點,選用上等糯米、花生油、白糖、雞蛋、熟米粉等配料,經精心加工而成,手藝獨特。成品顏色潤澤如玉,柔軟細嫩,冰甜爽口,營養豐富,老少鹹宜。而且保質期長。

工藝流程

安溪縣成珍桔紅糕製作技藝流程包括研磨、配製、切塊三個部份。
一、研磨工藝:挑選優質糯米,放入25—50攝氏度溫水(水溫視季節氣候而定)里浸泡5—10小時,洗淨,每次約30克糯米,伴水放進石磨眼,慢速推動石磨研磨成糯米漿,把糯米漿放進布袋裡,濾出多餘的水,使其變成乾濕適度的糯米漿團。
二、配製工藝:把糯米漿團加入一定比例的花生油,翻拌均勻,放進蒸籠里蒸熟,倒入瓷壺(一種特製的大瓷盆)中。白砂糖加雞蛋(抽白砂糖的雜質)煮至寸絲,按白糖、糯米1/1.3的比例,把糖漿分3—4次倒入瓷壺中,與煮熟的糯米漿充分拌揉,冷卻至30攝氏度後,讓其自然冷卻。
三、切塊工藝:第二天,把調製好的糕桔紅糕團,按規格要求,先切成片、後分條狀,再切成小方塊,最後均勻地撒上一層經100目絹篩篩過的熟米粉,即為成品。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安溪成珍桔紅糕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以口傳身教的方式傳承,歷史悠久,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佐茶食品,還是閩南民間敬神祭祖必備品、宴席中的吉利圓滿甜點、婚嫁喜慶不可缺少的禮品,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安溪成珍桔紅糕銷售於安溪、廈門、泉州、漳州、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傳遍東南亞各地,成為港、澳、台胞及旅外僑胞回鄉時的必備禮品。

傳承人物

林國基,男,漢族,1959年12月出生,安溪官橋人,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安溪縣成珍桔紅糕製作技藝”。出生在成珍桔紅糕世家,自幼受家風耳濡目染,1967—1977年在學期間便邊讀書邊學習桔紅糕製作技藝,1977年高中畢業後,在家參與桔紅糕生產,師從父親林炳火學習成珍桔紅糕製作技藝。1996年6月,與父親一道創立安溪成珍食品有限公司。同時,在實踐中進一步研究、創新桔紅糕製作技藝,並保留相關資料及傳統製作工具,傳授接班人。

保護措施

2009年5月31日,福建省政府公布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名單同時公布泉州市安溪縣成珍食品有限公司為“安溪縣成珍桔紅糕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0年9月,成珍桔紅糕及系列食品獲泉州市首屆國際網際網路名優特新產品博覽會金獎。
2007年3月,“成珍”被福建省經濟貿易委員會第一批認定為“福建老字號”。
衍生節目
2007年5月,福建海峽衛視、台灣東森電視台到安溪拍攝《福建行·兩岸情》系列專題片,成珍桔紅糕成為其中一個專題,並採訪第四代傳人林國基先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