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感德鎮

安溪縣感德鎮

安溪縣感德鎮是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下轄的鎮,該鎮位於安溪縣西北部,戴雲山山脈東南坡,距縣城68公里。面積221.78平方公里,人口52899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溪縣感德鎮
  • 地理位置:安溪縣西北部
  • 面積:221.78平方公里
  • 人口:52899人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經濟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經濟產業建設,城鎮規劃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一品茶都概況,學區沿革概況,其他信息,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宋、元時,為金田鄉感德里。明、清時,為感德里。民國時,先後屬長坑區、第三區、第二區、長康區潘桃鄉、樂德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長康區、第五區、十三區。1955年9月成立感德區。1956年6月改屬長坑區。1958年10月成立感德公社,後又改為感德區。1965年4月為感德公社。1984年4月改為感德鄉。1991年11月改為感德鎮至今。

行政區劃

東連劍斗鎮,南接長坑鄉、祥華鄉、福田鄉,北鄰永春縣一都鎮和橫口鄉,西毗漳平市,西北與桃舟鄉交界,鎮政府駐地在洪佑村。【人口、土地面積】感德鎮共有22個村委會,373個村民小組,11944戶。1991年,全鎮總面積20236.2公頃,其中,耕地1730.7公頃,林地11964.6公頃,居民工礦用地623.9公頃,交通用地147.8公頃,水域242.8公頃,未利用土地5526.4公頃。2007年,全鎮集體農用地總面積12890.9公頃,其中耕地1167.4公頃,林地11723.5公頃。

經濟發展

感德鎮境內山巒重疊,丘陵起伏,最高山峰太華尖,海拔1600米,為安溪第一高峰。全鎮平均海拔807米,屬高丘陵地帶,具有得天獨厚的植茶環境,為安溪名茶鐵觀音主產區,是海峽兩岸民間信仰的“保生大帝”---吳夲的出生地,雲中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省級衛生城鎮。感德鎮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已發現有鐵、石灰石、煤、錳鐵礦、鉛鋅礦、銅等10多種。位於潘田村的潘田鐵礦,儲量達3100萬噸,含鐵品位60%以上。該村還有石灰石礦,儲量達14117萬噸。尾厝村鉛鋅礦儲量174萬噸。感德水能資源豐富,河道狹窄,落差大。全鎮水電蘊藏量1.8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6萬千瓦。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全鎮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明顯提高。1997年實現了基本小康,2005年實現了寬裕型小康。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5年的1518元提高到2000年的3294元,至2007年達到7600元,分別增長了400.6%和130.7%;儲蓄餘額也大幅上升。全鎮農民消費水平全方位提高,改變了長期以來吃穿等生活資料為主的單一格局,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服務等支出所占比重明顯上升,高檔耐用生活用品不僅數量大副增加,品種、質量也逐步升級換代,實現了從腳踏車、手錶、收音機,到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到電腦、空調、汽車的轉變。至2007年,全鎮已有農家小轎車400多輛,擁有機車、彩電和空調的農用戶占95%。行動電話普及每個家庭,信息化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農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全鎮80%以上農用戶新建或翻建新房,人均住房面積50平方米以上,實現了從普通的土木結構到鋼筋混泥土結構的轉變。廣大茶農基本實現了生活住房與制茶廠房分開。舒適的生活環境、可觀的經濟收入,逐步步入農村城市化軌道。

特色產業發展

茶葉:1991年,感德鎮充分發揮種茶地理條件優勢,注重茶業的發展。至1994年,茶產業逐漸成為感德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1995年,開始實施以茶葉生產為主的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啟動666公頃(1萬畝)鐵觀音基地建設。鼓勵茶農改造“三低”(低產量、低品種、低效益)茶園。至1998年,全鎮投入資金355萬元,改造茶園320公頃。1999年底,全鎮茶葉產量達735噸,比1991年的254噸增長189%。2000年開始,感德茶產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2000-2001年,先後在泉州、福州等地舉辦高規格的“感德杯”鐵觀音茶王賽,宣傳鐵觀音,弘揚茶文化,提高感德茶葉知名度,使感德鎮成為安溪西北部主要茶葉集散地。2002年,全鎮新增註冊商標23個。其中的“清品”、“清鏵”為著名品牌;“龍馨”為知名品牌;琦茗茶廠、甘泉茶廠、祥興茶廠獲質量管理體系和產品質量雙認證企業。同時,實施茶葉千人培訓工程。2003年。啟動鐵觀音綠色基地和有機茶園建設。加快低產茶園改造工程,注重農殘降解,推廣生態茶園建設。2004-2006年,順應市場消費潮流,提出“精品、優質、品牌、文化”的發展思路,堅持誠信立市,著力打造品牌,促進茶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全鎮通過QS食品質量安全認證的茶廠有16家。龍馨茶業有限公司的“感德龍馨”商標、琦茗茶廠的“琦泰”商標先後獲得著名商標,碧峰茶廠的“碧龍”商標、慶雲茶廠的“慶芸”商標先後獲得知名商標。至2007年,全鎮制茶工藝不斷改革創新,推廣空調製茶技術,出現“正味”、“消青”、“拖酸”等不同風味的產品,頗受消費者的青睞,成為商家必爭之地。同年底,全鎮擁有優質茶園681.8公頃。其中生態茶園532公頃,茶葉產量1390噸,茶葉產值超5億元,比1999年的0.3億元增長15.7倍,實現了“茶業富民”目標。礦業:1991年全鎮有潘田鐵礦、霞春硫鐵礦、歧陽鐵礦3家,年產鐵礦石6萬噸,產值1000萬元;霞春石灰石礦2家,年產石灰石10萬噸,產值250萬元。1997年,組建新田礦產開發有限公司,開採潘田村草山坑新田鐵礦,年產鐵礦10萬噸,產值3000萬元。2003年,潘田鐵礦進行股份制重組,年產鐵礦石10萬噸,產值8000萬元。同年,霞春石灰石礦停采。2007年,全鎮鐵礦採礦廠4家,選礦廠2家,年產精礦50萬噸,產值5億元。尾厝鉛鋅礦,總投資6000萬元,年可處理30萬噸礦石,全面投產後可創利稅3000萬元。至2007年底,已完成征地和勘探掃尾工作,預計2008年可投產。

經濟產業建設

一、 教育1991年,台胞汪濟誠捐資2萬美元倡辦的霞春中學竣工,同年9月招生。1993年創辦潘田中學。1995年僑親章士信捐資100萬元創建文雙國小。1991-1998年,全鎮共籌資2692萬元入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擴建中國小校舍4.36萬平方米,改善了辦學條件。1998年,全鎮有中學3所、國小24所,在校生13002人,教職工556人;教育“兩基”達標,通過國家、省、市驗收。1999年開始,強化教育優先發展地位,大力發展高中教育和學前教育,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和“雙高普九”規劃,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同年9月,由企業家楊福添、楊景隊昆仲捐資150萬元創建的安溪第十一中學“福景樓”落成,高中復辦。同年底,共建校舍5座6000平方米。2002年,安溪十一中復辦高中實現開門紅,高考上大專線112人(其中上本科線18人)占總考生50%。同年,潘田中學停辦。2004年,全鎮中、高考成績再創新高,安十一中上本科線55人,比2002年增48.6%;中考上二級達標學校以上65人。2000-2007年,翻建龍通國小、霞中國小,總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並先後完成福德、尾厝、槐植、槐川、霞庭5所國小危房改造工作,總建築面積3832平方米。新建多媒體教室11間,電腦教室8間,21所國小及2所中學均配套現代遠程教育設備;初步形成配套設施較為完善的基礎教育網路。2007年,全鎮有完全中學和初級中學各一所,國小21所,公立幼稚園1所,民辦幼稚園2所,各所國小均附設學前班,在校生7294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9.96%,國中適齡兒童入學率87.6%,國中畢業率85%。二、 文化1992年,感德鎮《喪事新辦》等節目參加縣級文藝匯演,獲得創作獎、演員獎、演出獎3項獎。1995年,感德籃球代表隊榮獲縣籃球賽第六名。2001-2005年,文化站組織電影隊,深入各基層國小,放映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對小學生進行良好的思德教育。2006-2007年,在全鎮先後創建2個文明村,202戶文明戶,12個村級文化活動室。2007年底,泉州電視台的“活力泉州行”拍攝組進駐感德鎮拍攝,播放了感德鎮新的風貌。三、 衛生1993年,感德衛生院投資65萬元,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的醫技綜合樓落成。1996-1998年,感德衛生院先後新建手術樓和宿舍樓。2006年,翻建婦幼綜合樓。至2007年12月底,感德衛生院已初具規模,總建築面積4070平方米;共有職工37名,其中衛技人員31名;病床35張。設有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五官科、中醫理療科、急診科、手術室等科室。醫技科有藥劑科、放射科、B超、檢驗科、預防保健等科室。配備有X光機、B超機、麻醉機、心電圖機、全自動生化儀、胎心監護儀等設備,是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的綜合性醫院。2001-2007年,感德鎮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各項相關工作,全面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全鎮有村衛生所48所,鄉村醫生48人。全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紮實推進,參加合作醫療人數44268人,參合率93%。計畫生育注重宣傳引導,切實轉變民眾婚育觀念,全面提高村自管理水平,開展“關愛女孩行動”,2007年為6戶計生“二戶女”實施“安居工程”建設。全鎮計畫生育政策全面落實,出生率11.71%,初婚率10.71%,政策符合率94.23%。 四、農業1991-1994年,感德鎮積極依靠科技興農,調整農產業結構,狠抓農業綜合開發。1995年,全鎮開始實施“113355工程”(即1萬畝鐵觀音茶園、1萬畝果園、3萬畝竹、3萬頭畜、5萬畝用材林、5萬畝薪炭林)。1998年,全鎮糧食總產量9452噸,畜產品1866噸,茶葉總產量670噸,比1991年分別增長39%、203%和165%。1999年後,感德鎮認真實施“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戰略,全面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努力培育農村經濟新增長點,全面發展農村經濟。2007年,全鎮農業產值2.42億元,比1998年的0.833億元,增長191%。五、工業企業1991年後,感德鎮“三資”企業、鄉鎮企業、股份制企業蓬勃發展,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升級。1992年,感德鎮與外商合資創辦年產8.8萬噸水泥的新德水泥廠;1993年,創建三級裝機3450千瓦的感德水電站、龍通水電站、桃舟水電站;1994年,創辦年產2.5萬噸鐵的感德冶煉廠;1995年,創建感德火車站貨運站台。至1998年,全鎮共建電廠8座,裝機容量達9750千瓦,規模化採礦廠8家,選礦廠6家,茶葉加工廠13家,其他企業114家;新增投資1.33億元,契約利用外資1300萬元,企業總產值3.06億元,比1991年增長60倍。1999年後,感德鎮按照“經濟是中心,工業是重點”的發展思路,引辦企業10家,新增投資500萬元,契約利用外資300萬元。2007年,全鎮共有企業430家,工業產值23.6億元,比1998年的3.06億元增長671%。

城鎮規劃建設

鎮區規劃面積2.6平方公里。1992年,投資90萬元,完成鎮區1.2公里長舊街水泥路面的鋪設。1995年,投資4000萬元,興建1.2公里長的感德茶葉大街,涉茶店鋪達400餘間,構成了鎮區、槐植、霞春三位一體的茶葉行銷大市場。1996-1999年,先後建成茶葉交易市場、礦產品交易市場、林竹產品加工市場、小商品批發市場。2000年後,實施“大感德”發展戰略。2001年,完善鎮區農副產品綜合市場建設。2002年,投資55.8萬元,完成茶葉街兩旁的植樹綠化。至2007年,全鎮完成垃圾填埋場、文化、體育運動場、110千伏變電站(投資1326萬元)、新客車站(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及占地3500平方米的配套設施免費停車場等建設項目。鎮區環境已實現淨化、綠化、亮化、美化,達到省級標準,被評為省級衛生城鎮。1998年開始,感德先後投入資金560萬元,翻建村址15座,拆除閒置舊房17座、舊水泥廠1座,盤活土地13500平方米,綠化美化面積20000平方米,布設宣傳廣告牌15塊。2005年,完成全鎮新農村建設規劃,並著手改造五甲、歧陽、洪佑、槐川、槐植、霞春、龍通等舊村,取得明顯成效。2007年底,全鎮完成17個村“六圖一書”規劃編制,5個村正在規劃設計中;洪佑、五甲村部份角落合成大鎮區的規劃方案已初步形成。全鎮95%的住房為鋼筋混凝土建設,96%村民使用自來水。村道四通八達、住房有序建築,呈現出一派新村風貌。五甲村投資100多萬元,用於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安裝1公里的村級主幹道路燈,建設老人活動中心,添置國小電腦設備,鋪設3公里的角落水泥路面,完成了飲水工程、路燈安裝、垃圾運轉場等。村址主體工程基本建設完成。歧陽村86%的村民蓋起了新房,共投入330萬元完成學校、村址、老人活動中心建設,投入150萬元鋪設水泥村道及路燈架設,投入45萬元創建休閒廣場,同時還籌集68萬元率先建設感德第一座陵園。五甲村、歧陽村已初具社會主義新農村雛形,分別成為泉州市、安溪縣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基礎設施建設

交通:漳泉鐵路貫通全境,境內設有3個火車站台。1995年,完成鎮區1.2公里公路改線工程。1997年,全鎮實現村村通公路。2004年,鎮境通往周邊鄉鎮的公路及村級道路的硬化率達100%。投資6000萬元的劍感公路拓改工程,2006年12月竣工。同年,洪佑至大格段二級公路拓寬改造基本完成。通信:1994年,創建感德郵電大樓,開通2000門程控電話和BP機呼台,在全縣第二個鄉鎮實現村村電話程控化。1997年,安裝模擬移動通信基站及數字移動通信基站,實現移動通信數位化。1998年,感德郵電支局程控電話擴容至5000門,電話用戶達2000戶。2004年,程控電話、行動電話覆蓋全鎮所有建制村。有線電視與縣聯網,覆蓋率達80%。2007年,全鎮程控電話裝機容量突破1萬門,移動通信覆蓋率達100%;泉靈通用戶突破8000戶,寬頻網路覆蓋全鎮所有建制村,網際網路1600戶,行動電話20000部。電力:2005年,全鎮已建成水電站18座,總裝機容量14680千瓦,年發電量3800萬千瓦時;火電廠1座,裝機容量1500千瓦。至2007年,全鎮擁有1座35千伏、1座110千伏的變電站(總裝機容量63000千伏安),並與縣電網聯網。供水:1994年,鎮區建成日供800噸的自來水廠。2007年,槐揚建成了供槐植、槐東、槐川、槐揚4個村的自來水供應站。

一品茶都概況

茶都位於感德鎮洪佑村敲刀尾角落和垵仔角落,征地48.5畝,總用地面積18303.2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0820.4平方米,設有停車場,可免費停車250輛,由8幢5-14層板式建築組成,店面共有175套,住宅80套,面積109-148平方米。有空中別墅28套。感德二環路,感德客運站,垵仔橋和垵美橋共征地56畝。垵美橋寬18米,長60米,高5米,有3跨,每跨16米,投資240萬元。二環路,征地面積44畝,水泥路面,18米寬,三車道,兩邊綠化帶。客運站,徵用土地12畝。建築面積共三層,850 平方米,投入700萬元,主體工程已封頂,正進入裝修階段。通往車站的垵仔橋已建設完成,該橋寬15米,長30米。投入55.8萬元。這些配套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後,將是茶都出入的主要通道之一。感德一品茶都,是鎮政府2007年決定建設比較大規模的茶葉市場,該項目征地涉及面廣、難度大,通過大規模宣傳,僅用3天就完成征地48.5畝,創造了“感德速度”。開工建設以來,進展順利,加上配套設施,前後共征地104.5畝,沿溪4幢均已封頂砌牆體,配套設施正在完善之中,投入使用後將成為感德唯一大型綜合的商住中心。更將是居住、商業、休閒、娛樂為主體的一大亮點。

學區沿革概況

解放初期,感德劍斗隸屬第五區,人民翻身作了主,教育同樣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民國的樂德中心國小改名為霞春人民國小。1951年至1963年更名為霞春中心國小,(校址設在霞庭國小),管轄當時的感德、劍斗、桃舟、豐田等鄉鎮的初等教育。1963年秋,隨著社會的變革和區域的變化,霞春中心更名為感德學區,1965年秋,劍斗學區拆遷獨立,感德學區校址遷往公社所在地——感德洪佑村,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各村由初小興辦了國小高小班。1966年秋至1969年,教育同樣遭受了“文革”的衝擊,學區機構被整,教師稱為“臭老九”被批,教育處於癱瘓狀態。1969年學區更名為“教革組”。1977年10月,結束了10年的動亂,教育又回到了春天,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七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初,人口增長較快,感德已有8所國小(槐植、霞春、潘田、桃舟、岐陽、龍通、石門、福德)增設了國中班。1979年秋,恢復了學區建制,教育事業朝著持續健康向上發展。隨著初等教育的普及,1984年秋, 全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5%以上,女孩入學率達95%,多村校打破了“和尚班”現象。2002年8月,學區更名為中心學校。計生納入國法,人口得到了控制,現在校小學生人數4200人(2007學年度),幼稚園達80%,教師編制290人全部公辦化。【下級組織】洪佑村委會、潘田村委會、華地村委會、大坂村委會、福德村委會、爐地村委會、嶺西村委會、尾厝村委會、洋山村委會、五甲村委會、大格村委會、槐揚村委會、槐植村委會、槐川村委會、槐東村委會、霞雲村委會、霞中村委會、霞春村委會、霞庭村委會、歧陽村委會、石門村委會、龍通村委會。槐植、新春兩個茶場和福德林場。

其他信息

一、 機構的沿革安溪縣人民法院於1953年3月成立,1965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被衝擊,1967年1月實行軍事管制,1968年9月由縣革命委員會政治處人民保衛組取代審判職能,1972年10月恢復建制至今,並於1985年11月設立感德人民法庭。二、 法庭歷任負責人張元盛 副庭長 庭長 1985年11月—1996年10月陳炳泉 庭長 1996年10月--1998年08王月明 副庭長 1998年08月—1999年11月鐘輝煌 負責人 1999年08月--1999年11月林志偉 庭長 1999年11月--2003年01月廖碧財 庭長 2003年01月—今三 、設庭至今指至2007年12月底 公開審判的各種案件2413件 有律師出庭代理案件,205件 由合議庭進行審理案件731件 有迴避制度,6次,審判人員自行迴避 邀請陪審員參加審理的案件235件 辦理民事案件2413件,其中債務案件824件,占37.2%,2005-2007年共辦理民事案件624件,平均每年208件。 2000-2007年共辦理各類經濟契約糾紛362件,訴訟標的人民幣1325萬元,平均每年辦結45.25件,其中跨地域的經濟契約糾紛案件占3.2%。 無辦理過行政訴訟案 無辦理過複查申訴案 實行審執結合的民事案件232件四 、歷年來被表彰情況單位:1、1999年公正文明視窗單位 授予單位 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2004年8月全省民商事訴訟調解先進單位 授予單位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3、2007年3月市級優秀人民法院 授予單位 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個人:1、鐘輝煌 2000年度人民滿意的好法官 二等功 授予單位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2、鐘輝煌 2002年度泉州衛士 授予單位 中央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3、廖碧財 2007年3月 三等功 授予單位 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地圖信息

地址:泉州市安溪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