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次區笙管樂是一種傳統民樂。後屯村古音樂屬佛教寺院音樂,古雅悠揚,樸實粗獷,優美動聽。後屯村音樂會成立於明代,源於京西西遊寺,師出廣文法師,在京南一帶享有盛譽,興盛時經常服務於方圓百里的喪葬活動,樂手多達二三十名。樂曲有100多支,其中大套曲有《玉芙蓉》、《普庵咒》、《四上派》、《小花園》、《關羽辭曹》、《泣顏回》、《山坡羊》等;大板曲有《刀兵計》、《極樂所》、《燕過南》、《望江南》、《耍孩兒》、《無頭鬼》、《照勝寶》等;更多的是小曲兒類,有《會跳神》、《豆葉黃》、《切八板》、《醉太平》等。後屯村音樂會演奏時的編制有滿棚和半棚之分,24名樂手為滿棚,12名樂手為半棚。使用的樂譜為傳統的工尺譜,而且有唱念譜與演奏譜之分。
由於後屯村音樂會源於京西西遊寺,舊時每年正月全體音樂會會員必赴京降香謝師。音樂會基本特徵有二:一是源於佛教寺院音樂,屬鄉俗雅樂;二是音樂會為“善會”,服務於鄉里喪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次區笙管樂
- 所屬地區: :河北廊坊安次區
- 遺產編號::1—3—11
-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基本信息,地理位置,詳細介紹,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安次區笙管樂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廊坊安次區後屯村
遺產級別: 省
地理位置
後屯村隸屬安次區碼頭鎮,位於廊坊南30公里,永定河故道內。村東北方向與天津市武清縣八里橋村接壤。
詳細介紹
改革開放後,後屯村的工業、副業發展很快,以印刷、紙品加工為主,村民收入逐年增多,但同時也使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衝擊,年輕的樂手們都去經商致富,年老的樂手逐漸失去了演奏能力。村民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曾三次集資扶持音樂會,為音樂會購置服裝、樂器,還購買了一所破舊的民居作為活動場地。音樂會果然有了一點起色,招來了十幾個國小員,很快學會了演奏。但國小員長大後,又都紛紛出走掙錢養家,音樂會又成了一盤散沙。由於資金不足,音樂會傳承發展受到制約。
村民們自發地成立了“後屯傳統文化保護會”,決心讓音樂會重放異彩。<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