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鄉的一日

《安樂鄉的一日》是白先勇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64年10月《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

在白先勇《安樂鄉的一日》中,作者寥寥數筆勾畫出了一個移民一代和二代之間的衝突,以及和美國本土白人之間的衝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安樂鄉的一日
  • 創作年代:現代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白先勇
  • 發表時間:1964年10月
  • 字數:52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偉成和依萍在美國成家立業,在紐約近郊一個小城鎮裡過著優裕的生活,但是由於夫婦倆所受教育及來美時間不同,對於美國生活方式和教育孩子就產生了很大的差異。偉成在美國久了,“一切的習俗都採取了美國方式”,包括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他認為“既在美國生活,就應該適應這裡的生活。”而依萍卻不是這樣。然而,最使依萍感到震怒的是,有一次女兒寶莉竟然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創作背景

台灣對於大陸遷過去生活的人,都稱之為“外省人”。這些“外省人”無論在台灣還是回到大陸,都找不到歸宿。在大陸被認為是台灣人,而在台灣卻被視為是外省人。處於哪種境地都十分尷尬。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陸續移民到美國生活的台灣人。在美國的境遇也如同外省人一般。即便是移民的二代、三代經過美國文化的洗禮,但傳統的美國白人依舊不承認她們的美國身份。然而這些移民二代、三代卻早已丟失了文化的根,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這種身份認同的自我認知與社會認知是充滿了衝突和矛盾的。
在創作《安樂鄉的一日》之前,剛剛到美國不久、身處一個異質的文化環境的作者親身經歷了異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撞擊與排斥。他也曾在一次看完中國歷史文獻片走出美國電影院之後,蹭蹬紐約的街頭,一時不知身在何方,茫然而不知所措。

人物介紹

依萍
小說的主人公依萍是中國的世家出身,自幼受過嚴格的家教。和眾多在成年以後才移居到美國的華人一樣,在赴美之前,依萍就已經習得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成規。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早已融進了依萍這樣的華人移民的血液之中,成為他們生命的負載和本質的內涵,這是一群被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塑造定型了的人。無論走到哪裡,自身所蘊含的深厚的母體文化的痕跡都勢必會如影相隨,終將成為這一代移民一生中揮之不去的影子。對於這些移民來說,一旦進入異域並與自身的母體文化相隔絕,便會真實而強烈地意識到自己體內所沉積的中華母體文化,進而引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無限眷念。依萍便是如此。多年的美國生活使依萍愈發感到自己是中國人。雖然生活在美國,她卻事事小心,處處謹慎,努力做出一副中國人的模樣。“每逢聚會時,依萍便穿上中國旗袍,嘴上一徑掛著一絲微笑,放柔聲音,一次又一次答覆那些(鄰居)太太們三反四復的問題”。
寶莉
與母親依萍不同的是,女兒寶莉生在美國,長在美國,在美國接受的教育。除去了因種族原因而產生的相貌的差異,她跟周圍的其他美國小孩並沒有任何的區別。從法律意義上講,寶莉就是一個“美國人”。對她來說,美國就是她的家園,在她的生活中不應該存在選擇中國還是美國的問題。此外,學校教育又使她深受美國主流文化的影響,小小年紀的寶莉很自然地就認同了自己美國人的身份。然而,由於自身家庭的緣故,特別是母親依萍的言傳身教,年幼的寶莉也耳聞目染了一些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訊息。只是,時空的隔絕使得她與中國的歷史沒有直接的聯繫,對中華文化也沒有確切的體驗與回憶。只有依靠父輩的講述加之自己的想像,她才擁有了些許關於自己種族與歷史的印象。對於自己種族的失憶,致使這些土生的華人後裔從沒有想過自己要在異域去繼承與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偉成
在經歷了東西文化的巨大衝撞之後,丈夫偉成意識到:要在美國這樣一個文化環境中生存下去,就應當適應這裡的生活,像一個真正的美國人那樣。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在自己經濟條件改善之後,偉成立刻攜全家搬到了安樂鄉這個典型的白人社區居住,在家常常跟女兒講英語,並且鼓勵妻子去參加鄰居主婦們的社交活動。此外,他還跟美國人一樣,認為周末是休息時間而拒絕工作。在一切生活習俗上偉成都採用了美國的方式。然而,主動選擇了強勢的美國文化的偉成並沒有背叛中華傳統文化,他只是清楚的認識到了嚴峻的現實:在美國,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弱勢的邊緣文化陷入了強勢的中心文化的重重包圍,根本沒有反擊的能力。身為一個華人移民,偉成希望憑藉著自己的個人奮鬥以及自己對於美國價值觀的不懈追求,能夠和周圍的美國人正常而平等地交往,從而使自己和下一代能順利地進入美國社會,獲得一種身份認同。

作品鑑賞

白先勇用《安樂鄉的一日》傳達出了他對這一代人命運的憂患意識和人文情懷。當父母和子女同時在中西文化夾縫中生存的時候,盲目崇洋媚外和固步自封都是不可取的。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尊重差異,學習優秀文化更不能忘自身文化的根。

作者簡介

白先勇,作家、評論家,生於1937年。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樹猶如此》等。近年來致力於崑曲的復興與古典名著《紅樓夢》的重新解讀與推廣,重新整理了明代湯顯祖戲曲《牡丹亭》和高濂《玉簪記》等。曾獲第28屆上海白玉蘭戲劇獎特殊貢獻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