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風(直南豫北領導人之一)

安明(直南豫北領導人之一)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大風(劉介風、安明),1906年出生於南樂縣佛善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23年考入大名直隸省立第七師範學校。在校就讀期間,受具有民主思想的校長謝台臣和進步教師的影響,閱讀了大量的進步書刊,積極參加“五卅”反帝愛國運動,並和同學創辦了進步刊物《曙光》,宣傳新文化、新思想,與舊文化、舊學派進行鬥爭。1926年10月,經英語教師、共產黨員中共豫陝區委委員馮品毅介紹,與同學趙紀彬、李大山等一起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直南一帶最早的共產黨員,劉大風即為南樂縣第一位共產黨員,並在隨即成立的大名七師學校黨團支部任書記。從此,大名一帶開始有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在整個直南、豫北地區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最早的地方。中共大名七師學校黨團支部成立後,積極開展革命宣傳,並團結更多同學參加革命活動。引導同學閱讀馬列主義論著及進步刊物,使大名七師逐步成為直南的一個革命策源地。年底,劉大風首先在大名七師發展進步學生入黨,又在本村發展劉峰入黨。不久,劉峰又發展本村吳書升、潘斌、劉介法、吳思溫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4月,劉大風組織建立了中共南樂縣佛善村黨支部,這是濮陽一帶最早的中共黨組織。1986年1月22日,劉大風病逝於廣州,終年80歲。病逝後,中共中央、全國政協、中紀委等領導人趙紫陽、葉劍英、習仲勛、楊尚昆、宋任窮、王叢吾等分別發來唁電、敬送花圈,中共廣東省委隆重舉行了遺體告別儀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大風
  • 別名:安明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6年
  • 畢業院校:大名直隸省立第七師範學校
  • 信仰:中國共產黨
簡介,安明的由來,

簡介

劉大風(劉介風、安明),1906年出生於南樂縣佛善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23年考入大名直隸省立第七師範學校。在校就讀期間,受具有民主思想的校長謝台臣和進步教師的影響,閱讀了大量的進步書刊,積極參加“五卅”反帝愛國運動,並和同學創辦了進步刊物《曙光》,宣傳新文化、新思想,與舊文化、舊學派進行鬥爭。1926年10月,經英語教師、共產黨員中共豫陝區委委員馮品毅介紹,與同學趙紀彬、李大山等一起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直南一帶最早的共產黨員,劉大風即為南樂縣第一位共產黨員,並在隨即成立的大名七師學校黨團支部任書記。從此,大名一帶開始有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在整個直南、豫北地區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最早的地方。中共大名七師學校黨團支部成立後,積極開展革命宣傳,並團結更多同學參加革命活動。引導同學閱讀馬列主義論著及進步刊物,使大名七師逐步成為直南的一個革命策源地。年底,劉大風首先在大名七師發展進步學生入黨,又在本村發展劉峰入黨。不久,劉峰又發展本村吳書升、潘斌、劉介法、吳思溫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4月,劉大風組織建立了中共南樂縣佛善村黨支部,這是濮陽一帶最早的中共黨組織。
1927年4月,劉大風受中共北方區委派遣,在謝台臣、晁哲甫、王振華的資助下,到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被編入第四隊。在農講所,他一面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一面學習農民運動經驗和軍事知識,親耳聆聽毛澤東講授《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為他此後的革命實踐奠定了思想和理論基礎。5月,武漢政府所轄獨立十四師師長夏斗寅在宜昌叛變偷襲武漢。劉大風隨農講所學員編入葉挺為師長、惲代英為黨代表的中央獨立師,參加了平息夏斗寅叛變、保衛武漢城防的軍事鬥爭。6月農講所學員結業後,作為農民運動的特派員分赴全國各地,指導農村革命。劉大風被任命為順直省委駐大名特派員。他積極發展黨員,建立農村黨組織。10月,他主持創建中共濮陽縣委,並任縣委書記,趙紀彬、李大山分管組織和宣傳工作,成潤負責團的工作,負責領導大名、南樂、清豐、濮陽等縣黨的工作。這是這一帶第一個中共縣委。劉大風等客觀的分析了這一帶的鬥爭形勢,認為在黨和民眾力量較薄弱的情況下,主要任務是組織民眾、武裝民眾、壯大革命隊伍。於是縣委決定:以劉大風從武昌學習帶回的教材為指導,以濮陽沙區為中心,發動農民運動。採取辦農民夜校的形式,組織民眾,建立農民協會,進而為土地革命和舉行武裝暴動創造條件。據此,縣委就近在化村、千口、井店3個村建立了黨支部,分別由王叢吾、劉漢生、平傑三任支部書記。隨後,縣委幫助3個村的支部辦起了農民夜校,點燃了農民運動的火炬。這一工作的開展培訓了大批農民骨幹,進一步壯大了黨的組織,並在許多村莊建立起“農民協會”或“窮人會”。12月,縣委機關搬遷到佛善村劉大風家。為了借職業做掩護,便於開展工作,同時為黨的活動籌集經費,縣委在劉大風家開辦了一個捲菸廠,並以此領導佛善村周圍的農民鬥爭。年底,佛善村地主出賣4畝廟會地,其收入本套用到按人口攤派的項目上,卻頂替了按地畝攤派的上交政府的錢糧上,引起廣大貧苦農民的不滿。劉大風抓住這一事實,指導該村支部,組織“窮人會”和其他民眾300餘人,在大街上與地主豪紳講理,揭露他們轉嫁負擔、剝削窮人的卑鄙手段,使他們當眾低頭、認錯。後又賣廟會地5畝,把收入的糧食分給了民眾,使100多戶貧苦農民過了個好年,併購買了一部分小钁頭,分於貧苦戶每家1把,取得了鬥爭勝利。至此,南樂縣農村支部已發展到5個:即佛善村支部、石任村支部、留固店支部、古寺廊支部、近德固支部。1928年2月,縣委機關遷至大名七師。劉大風幫助儒家寨、萬堤等處建立了黨組織,還在東明、長垣發展了黨員。這一時期,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濮陽、內黃一帶的民眾抗捐抗稅的鬥爭出現了高潮。劉大風便將縣委建立後的工作情況寫成書面報告,赴天津向順直省委作了匯報。受到蔡和森的接見和稱讚。
麥收時節,劉大風佛善村動員民眾首先鏟了自己的麥茬,推動、領導了鏟麥茬鬥爭取得重大勝利,為貧苦農民解決了生活燃料問題。夏天,縣委機關由大名遷回濮陽。9月,按中共河北省委通知,劉大風在天津的一個指定地點,單獨接受彭真對中共“六大”會議精神的傳達,並將大會檔案代轉給磁縣縣委,從此溝通了濮陽和磁縣隆平一帶黨組織的聯繫。冬天,劉大風為挫敗佛善村地主階級利用組織封建迷信會道門“蟠桃會”以瓦解“窮人會”的陰謀,同劉峰等一批共產黨員打入蟠桃會內部,宣傳科學的世界觀和共產主義的宗旨,用事實當重駁斥道首散布的荒謬言論,使會眾幡然悔悟。已加入該會的“窮人會”會員重回“窮人會”,“蟠桃會”逐漸解體,“窮人會”擴大到300餘人。1929年4月,中共中央派陳潭秋來直南檢查工作時,在邢台郭小莊召開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主持成立了邢台中心縣委,馮溫任書記,劉大風任組織部長。領導邢台、南宮、堯山任縣、肥鄉、巨鹿、隆平、邯鄲磁縣、大名、南樂、清豐、濮陽、東明、長垣等十幾個縣的黨組織。這標誌著在直南的黨組織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年秋,劉大風任邢台中心縣委書記。他根據黨的“六大”精神,在各縣爭取和組織民眾,開展政治鬥爭和經濟鬥爭,使各縣黨組織得以鞏固和發展。1930年1月調省委工作,4月邢台中心縣委遭破壞後,直南特委於6月成立,劉大風任特委組織部長兼磁縣中心縣委書記,領導安陽、磁縣、邯鄲等地區的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劉大風在磁縣知識界組織“反帝大同盟”,廣泛進行抗日救亡宣傳。1932年春,又同磁縣中心縣委組織部長王維綱領導了磁縣小車社工人反對資本家剝削的罷工鬥爭。小車社工人鬥爭的勝利,推動了礦山和農村的鬥爭,六河溝、西佐、峰峰煤礦的工人也都進行了不同規模的罷工鬥爭,農民抗捐、抗債、抗租、抗稅的鬥爭也有了新進展。1933年3月,經黨組織同意,他以礦工身份為掩護,到六河溝煤礦組織工人鬥爭。在這裡,他曾領導了三次工人罷工,都在不同程度上為工人爭取到了利益。7月,為使工人工資得到提高,他親自書寫傳單到工人中散發。一次,他攜帶傳單路過漳河時被反動警察查出,遭到逮捕,被國民黨地方政府押入安陽監獄。在獄中,劉大風雖遭毒刑,但始終未暴露身份,同敵人進行了合法的鬥爭。他改名吉六鎖,一口咬定:“本人不識字,是得了錢替別人散發的”。1934年2月,以罪證不足獲釋。出獄不久,即被任命為中共濮陽中心縣委組織部長。
1937年“七七”事變後,受中共北方局軍委書記朱瑞的派遣,劉大風以臨時直南特委書記的身份來到直南,負責恢復大名以南各縣的黨組織,回到直南後,身負共產黨的重託,晝夜奔波於直南各界,大力宣傳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他首先聯繫晁哲甫、王振華、王叢吾、劉漢生、平傑三、成潤、張增敬、劉晏春等在當地有影響的共產黨員,積極從事黨的組織恢復工作,給基層的黨組織接上關係。為了加快步伐,劉大風指定:郭獻瑞、陳仰賢、劉同方組成南樂縣工委,郭獻瑞任書記,王冠儒、安法乾組成清豐縣委,王冠儒任書記,平傑三負責恢復濮內滑中心縣委,劉玉峰任書記,解薀山、成潤等負責大名縣的黨組織。經過大刀闊斧的工作使各縣遭破壞的黨組織得到恢復,而且有了較大的發展。在此同時,劉大風反覆召開會議,動員老黨員分頭髮動。主動與一八一師石友三部談判磋商,於10月底,召集進步知識青年和熱切抗日民眾在南樂縣留固店集中,成立了一八一師游擊隊,後改稱為河北民軍第一路第四支隊等。這是直南一帶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革命武裝。劉大風先後任副隊長,政委等職。這支隊伍按照紅軍建軍原則,加強隊伍建設,與日偽在廣闊的地域內展開游擊戰爭,狠狠打擊了敵人。至1938年5月,隊伍由成立初的幾十人發展到近千人,槍800餘支。不久,正式編入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縱隊第七支隊。1938年初,中共直南特委正式成立,中共北方局派朱則民任書記,劉大風任副書記,王叢吾任組織部長,劉漢生任宣傳部長,委員肖漢卿、張增敬等。下轄濮陽、長垣、東明內黃滑縣、清豐、大名、南樂濬縣、湯陰、淇縣等縣黨的組織。4月,離開直南到延安,經劉少奇安排,到抗大學習。1941年12月被分配到太行區工作,任五分區武委會主任,帶領民兵游擊隊在抗日戰爭最殘酷的年月里,堅持敵後游擊戰爭。
1945年10月,在冀魯豫軍區發起的平漢戰役中,劉大風負責五分區的戰地後勤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項支前任務。此後,又率地方武裝參加了豫北戰役和解放湯陰戰役。1947年劉大風帶領地方幹部百餘人,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先後擔任麻西工委書記、三分區專員、豫皖蘇七地委副書記等職,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深入發動民眾,建立人民政權,開展土地改革,支援解放戰爭。
新中國成立後到1966年,劉大風先後任河南省軍區人武處長、中南軍區人武處長、中共廣東鐵路局黨委書記,中共廣東省監委副書記,文化大革命中劉大風遭到迫害,身心倍受摧殘。粉碎“四人幫”後,其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昭雪,工作得到恢復,被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和第四屆廣東省政協委員、常委、中共廣東省委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重返領導崗位後,他不顧年邁多病,每天堅持上班,認真查閱案卷,參與全省落實幹部政策工作,使大批冤假錯案得到平反。晚年,他認真撰寫革命回憶錄,致力於地方檔案、史、志工作,他曾經工作過的地方,特別是原冀魯豫邊區的有關檔案史志部門,都得到他提供的大量歷史資料。
1986年1月22日,劉大風病逝於廣州,終年80歲。病逝後,中共中央、全國政協、中紀委等領導人趙紫陽、葉劍英、習仲勛、楊尚昆、宋任窮、王叢吾等分別發來唁電、敬送花圈,中共廣東省委隆重舉行了遺體告別儀式。

安明的由來

1938年初,中共直南特委正式成立,劉大風任副書記。在“肅托”運動中受到懷疑和排斥,4月,離開直南到延安抗大學習。後分配到太行區工作,在學校任教。他以“安心工作,久而自明”自勉,並由此改名安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