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黃梅戲劇院

安慶市黃梅戲劇院

安慶市黃梅戲(地方戲曲)研究院(原安慶市黃梅戲劇院)成立於1982年,經過三次文化體制改革,2020年根據中共安慶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市文化和旅遊局所屬事業單位機構編制事項的批覆》檔案精神,將安慶市黃梅戲研究所、安慶市戲劇創作研究室併入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並將安慶市黃梅戲劇院更名為市黃梅戲(地方戲曲)研究院,為安慶市文化和旅遊局所屬副縣級公益一類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內設辦公室、《黃梅戲藝術》編輯部、藝術創作研究室、戲曲傳承保護科(數字信息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慶市黃梅戲劇院 
  • 外文名:Anqing Institute of Huangmei Opera 
  • 地理位置: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戲校南路北三巷4號 
  • 主要成就:“黃梅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 類型:黃梅戲劇院 
主要職責,相關介紹,獲得榮譽,

主要職責

承擔黃梅戲和有關地方戲曲傳承保護以及戲劇創作研究等職責。具體如下:
安慶市黃梅戲劇院
中國黃梅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
  • 負責《黃梅戲藝術》雜誌的編輯出版;
安慶市黃梅戲劇院
黃梅戲藝術出版發行單位
安慶市黃梅戲劇院
中國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基地

相關介紹

黃梅戲是以安慶地區民間音樂為基調,用安慶地區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藝術,起源並發展壯大於安慶地區,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也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音樂”。黃梅戲曾用名小戲、采籃戲、採茶戲、花鼓戲、二高腔、黃梅調和皖劇,也曾被稱為“懷腔”或“府調”,1953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的成立,始定名為“黃梅戲”。黃梅戲自清光緒初年便開始從鄉村向安徽首府安慶城區進軍,但屢屢遭受上流社會詆毀和官府查禁,直到1949年安慶解放,才得以在市內立足並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活力。1952年,安慶黃梅戲應邀赴上海演出一舉唱響;1954年參加華東戲曲會演一炮走紅。隨後,電影藝術片《天仙配》《女駙馬》《槐蔭記》《牛郎織女》相繼問世,六十多年來,黃梅戲人創造了數度輝煌。這個被譽為“散發著泥土芳香”的地方戲曲,如“山野吹來的風”流播全中國,享譽海內外,已躋身中國五大劇種之列,成為安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最閃亮的“城市名片”和安徽省著名文化品牌及標誌性文化形象。

獲得榮譽

2006年國務院批准黃梅戲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授予安慶市黃梅戲(地方戲曲)研究院為該項目的傳承保護單位。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安慶市黃梅戲劇院獲得“黃梅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