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博物館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潛江路8號,與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安慶市革命文物陳列館暨黃鎮生平事跡陳列館為三塊牌子一個機構,總建築面積40034平方米,展陳面積11680平方米。該館是以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戲劇文物為主體的全國重點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
安慶博物館共有6個固定陳列,2個臨時展廳:一層為書畫廳和臨時展廳;二層有錢幣陳列、安慶古代文明陳列、安慶近代文明陳列;三層有安慶城市記憶、黃梅戲藝術陳列。據2021年1月安慶博物館網站顯示,中國黃梅戲博物館、安慶博物館兩館共收藏文物萬餘件,主要類別有古生物化石、石器、陶瓷器、青銅器、雜件、書畫、革命文物、戲劇文物等。
安慶博物館是“安慶市暑教工作先進單位”、“安慶市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安慶市青年志願者先進集體”、“中國安慶第三屆黃梅戲藝術節文化活動先進集體”、“安徽省館藏文物建檔示範單位”、“安徽省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第五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突出貢獻獎”、“中國書法蘭亭獎編輯出版類二等獎”、“安徽省全省博物館六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等榮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慶市博物館
- 外文名:Anqing Museum
- 地理位置: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
- 占地面積:40034 m
- 類別:綜合性博物館
- 景點級別:國家一級博物館
- 投用時間:1978年
- 開放時間:9:00-17:00(每周二至周日)
- 門票價格:免費
歷史沿革
建築布局
綜述
主要展廳
- 書畫廳和臨展廳
- 錢幣陳列
- 安慶古代文明陳列
- 安慶近代文明陳列
- 安慶城市記憶
- 黃梅戲藝術陳列
- 安慶文物精品展
建築特色
館藏文物
綜述
主要文物
- 青銅器類
名稱 | 介紹 | 圖片 |
---|---|---|
西周蟠虺紋鼎 | 1988年徵集。 口徑16.3厘米,通高16.4厘米。 方唇,雙立耳微外撇,淺腹圜底。耳外側飾戳刺紋和凹弦紋,內側飾戳刺紋和簡化鳥紋,腹部飾一周蟠虺紋。造型簡樸秀美。 | |
青銅盉 | 口徑11.4厘米,腹圍75厘米,高28.8厘米。 安慶市大楓鄉黃花村春秋墓出土。 帶蓋,短直頸,廣肩,扁圓腹,有三獸面蹄形足。夔龍形提梁,龍身布滿“S”形紋,背部有對稱的雙鰭,飾蟠螭紋。獸首形短曲流,飾蟠螭紋、雲雷紋等。鋬部飾以鏤空的蟠虺紋。腹部遍飾“S”形紋,間隔以三道繩紋。 | |
青銅鏃 | 通長10.7厘米、鋌長6.8厘米。 安慶市大楓鄉黃花村春秋墓出土,出土同類型器物十餘件。 為異形鏃,前鋒似蘑菇形,後接梅瓶狀鏃身,鏃身以減地的方式雕有波折紋、弦紋等,並填以白泥狀物質。鋌截面呈正方形,外包黑色漆皮,中間亦填有白泥狀物質。 | |
青銅盆 | 口徑20厘米、底徑14.2厘米、高8.4厘米。 安慶市大楓鄉黃花村春秋墓出土,成對。 方唇略外侈,折腹,腹身紋飾分為三部分,上、中部飾雙鉤凸線蟠虺紋,間隔以繩紋,下腹部為三角雲紋。平底。 | |
菱形花紋銅劍 | 長60厘米、莖長9.3厘米、劍格寬5.2厘米。 安慶市大楓鄉黃花村春秋墓出土。 劍首原殘經修復,圓筒莖,莖上有雙凸箍,箍上飾勾連蟠虺紋。劍格飾獸面紋,並飾以綠松石(大多已脫落),劍身窄刃,中起脊,近鋒部稍內收,劍身滿飾菱形花紋。 | |
青銅鐸 | 銎長1.8厘米、舞修5.8厘米、舞廣4.7厘米、兩銑間6.9厘米、通高7.9厘米。 安慶市大楓鄉黃花村春秋墓出土 鐸體短闊,淺弧形口,舞上有方形銎,銎外部飾以繩紋、蟠虺紋等,舞部飾雲雷紋,余素麵。 | |
青銅王字矛 | 長26厘米、骹長5.7厘米。 安慶市大楓鄉黃花村春秋墓出土。 寬體窄刃,中起脊,脊兩側分飾兩條勾連雲紋。矛體一面兩翼各有菱形血槽。骹橫截面呈橢圓形,一面有一雙勾篆體“王”字,骹口內凹,呈月牙形。 | |
戰國越王丌北古劍 | 通長64厘米,莖長9.6厘米,劍格寬5.2厘米,首徑8.8厘米。 通體無鏽蝕,刃鋒銳利,棱脊、鋒銳、喇叭形首,圓莖實心,有凸圓箍二道,箍上飾雲雷紋。 劍格兩面各鑄銘文10字,劍首鑄銘文12字,共32字,劍格正面銘文為“古北丌(音基)王越越王丌北古”;背面銘文為“自僉(劍)用乍(作)自自乍(作)用僉(劍)自”。劍首銘文為“唯越王丌北古自乍(作)之用之僉(劍)”。均為鳥篆體陰文,共有16字錯金,隔字錯金。 | |
戰國三角雲紋鉦 | 通長29.5厘米、角長11.5厘米、舞修6.1厘米、舞廣5.7厘米、兩銑間8厘米。 安慶市第一人民醫院戰國墓出土。 鏽蝕呈淡綠色,平頂,月牙形口,角較長,靠端部漸細,起八棱,有旋。舞部及鼓部飾以蟠虺紋,鉦部飾以三角雲紋。 | |
鸚鵡葡萄紋銅鏡 | 直徑33.5厘米、0.8厘米。 圓鈕,鈕座飾以連珠紋,素緣。主體紋飾為雌雄鸚鵡,口銜葡萄枝,頸飾瓔珞珠串,尾翼等處飾有長長的瓔珞長綬,極其雍容華貴。鸚鵡體態健碩,振翅盤旋,相對顧盼,頗具特色。紋飾象徵著長壽富貴、夫妻美滿的吉祥含義。 |
- 書畫類
名稱 | 介紹 | 圖片 |
---|---|---|
鄧石如隸書聯 | 縱114厘米、橫24厘米。 紙本,字型為隸書。上聯:“不於其中起妄想”,署“華嚴經語”,上鈐“完白山人”引首印;下聯:“自是此處多吉祥”,署款“頑伯鄧石如”,下鈐“鄧石如”、“頑伯”兩方白文印。 鄧石如(1743年-1805年),清代著名書法篆刻家,安徽安慶市懷寧縣白麟坂(今屬安慶市)人。初名琰,字石如,後避仁宗諱,遂以字行,改字頑伯,又號完白山人。工四體書,隸書為清代第一。篆刻開創“皖派”,又稱“鄧派”。此聯為鄧氏晚期之作。 | |
鄭琳山水條幅 | 縱59.4厘米,橫41厘米。 紙本,設色。近處樹木參差,遠處山巒淡而漸隱。中間水域水面如鏡,小舟如葉,一翁獨釣江上。整個畫面輕描淡寫,勾畫出秋高氣爽、空靈靜謐的藝術境界。左上款書:“擬石濤師大意,寫奉吉翁仁兄大人正之。牧山弟鄭琳。”鈐“牧山書畫”白文印。 鄭琳(1819年-1898年),號牧山,安慶回族人。鄭珊弟。十多歲開始學畫,擅長人物、花卉、山水、翎毛。另從高其佩習指頭畫,在當時畫壇頗有名望。 | |
虞蟾山水扇面 | 紙本,全綾裝裱。 縱19厘米、橫56.5厘米。 畫中繪有老人、木橋、山水、雜樹、房屋等,充滿“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上款題:“庚寅秋杪寫,為東園大兄雅屬。”落款:“步青虞蟾。”上鈐“虞蟾”篆體朱文小印一方。 虞蟾(清),字步青,號半村老人,江蘇揚州人。太平天國畫家,擅山水、花鳥。早年善北宗工細山水,用筆蒼莽雄肆,壯年入供奉局。太平天國三年(1853年)虞蟾等藝人應聘至天京(即今南京),從事太平天國壁畫創作。太平天國失敗後,回揚州以賣畫為生。 | |
楊沂孫篆書聯 | 縱132厘米,橫31厘米。 灑金粉箋紙。字型為大篆,聯文為:“甘受盉,白受采;富潤屋,德潤身。”上款為:“輔臣四兄大人屬。”下鈐“歷劫不磨”四字朱文印。署款:“濠叟楊沂孫篆。”鈐“楊沂孫印”、“觀濠居士”兩方白文印。 楊沂孫(1812年-1881年),字泳春,號子與,晚年號濠叟。江蘇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舉人,官至鳳陽知府。工鐘鼎、石鼓,偶治印,亦彬雅。卒年七十。此聯為其晚的力作。 | |
吳汝綸行書長卷 | 縱22.5厘米、橫128厘米。 紙本,行筆瀟灑,風神流轉,內容為杜甫詩《戲題六絕句》。上款題:“燕生世清屬”,落款為“吳汝綸”。下鈐篆體“執父”朱文印一方。 吳汝綸(1840年-1903年),近代文學家、教育家。字摯甫。安慶桐城人。同治進士。先後入曾國藩、李鴻章幕。光緒十五年(1889年)起,主講保定蓮池書院,執教多年。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後赴日本考察學制。回國後在家鄉桐城創辦桐城中學堂。有《天演論序》、《深州風土記》、《東遊叢錄》、《桐城吳先生日記》、《尺牘續編》等行世。 | |
陳若木山水長卷 | 縱213厘米、橫24.4厘米。 紙本。圖中繪有重山復水,房舍三處,二老人相對盤坐山台,多種雜樹叢生。並題五絕三首。落款:“辛卯春日,仿大滌堂筆。若木。”下鈐“陳伯子”、“若木”篆體朱文印二方。 陳若木(1839年-1896年),清代畫家。原名炤,字崇光,後改字若木、櫟生,江蘇甘泉(今揚州人)。山水、人物、花卉俱能。曾隨太平軍到天京繪製壁畫,後以賣畫為生。黃賓虹曾在揚州從其學花鳥。 | |
許世英草書軸 | 縱44.5厘米,橫22.4厘米。 字型為草書,文曰:“凡有血氣必有爭心,人之好勝誰不如我,施諸己而不欲,亦勿施於人,此強恕之道也。一日事事強恕,久之則漸近自然,以之修身則順而安,以之涉世則諧而祥。”署款:“允文世兄屬,曾文正格言。庚辰六月許世英書於快雪堂。”鈐“許世英印”白文印一方。書法遒美,筆勢雄健。 | |
于右任行書聯 | 縱181.5厘米、橫31厘米。 紙本。聯文為:“暗水流花徑,清風滿竹林。”上款署“灌芝先生正”,落款“于右任”,鈐“右任”朱文印。 于右任(1879年-1964年),陝西三原人,名伯循,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舉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赴日本,訪問孫中山,加入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曾任南京臨時政府交通部次長,國民政府常委、軍委會常委、審計院院長、監察院院長等職。他善草書,喜作詩。有《標準草書》一冊行世。 |
- 陶瓷器類
名稱 | 介紹 | 圖片 |
---|---|---|
新石器時代陶球 | 直徑4.3厘米。 安慶市皖河農場採集。 夾砂紅陶。球呈正圓形,中空,內有小泥丸,振盪有聲。球體對稱鏤有六個小孔,孔徑0.6厘米,孔間各有四道弦紋連線。 | |
新石器時代陶壺 | 口徑6.8厘米、底徑6.5厘米、高10.4厘米. 安慶市皖河農場夫子城遺址出土。 灰白色泥質陶,外表飾褐陶衣。口微侈,高領,鼓腹,圈足略外撇,圈足外側飾二道凹弦紋,腹部刻畫一周繩紋,肩部對稱地飾有四組條帶狀戳刺紋。 | |
唐瓷缽 | 口徑17.5厘米、底徑10.5厘米、高9.7厘米。圓唇,卷沿,圓腹,最大徑在上腹部,往下漸收,餅形足。胎色灰白,質較白。內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可見清晰旋痕。腹部釉下飾褐色草葉紋。釉色較潤澤,有細密冰裂紋。 | |
孔雀牡丹紋青花梅瓶 | 口徑5厘米、底徑10.5厘米、腹徑18.5厘米、高31厘米。小口卷唇,短頸,豐肩,圓腹下斂,足外撇。胎體厚重,胎質較潔白細膩。釉色腴潤,發色以靛青為主。足內凹,淺挖,砂底無釉,露胎處有窯紅。底面無款,瓶身由三段接成,接痕較明顯。 | |
青花仕女嬰戲紋將軍罐 | 通高46厘米,口徑14厘米,腹徑28厘米,底徑20厘米。 帶蓋,蓋為球形頂,折沿,子口,繪有竹菊蝴蝶紋。罐身為直口,短頸,豐肩,圓腹下斂,圈足外撇。足底施釉,繪“康熙年制”四字款。腹部飾仕女嬰戲圖。釉色白潤,青花發色青翠。 |
- 革命文物類
名稱 | 介紹 | 圖片 |
---|---|---|
太平天國虎杈 | 通長39厘米。 安慶市自來水廠於南門興建蓄水庫施工中出土,同時出土的還有累累白骨。這一帶為太平天國安慶保衛戰中重兵駐紮之地。 鐵質。前有一棱、二刃,中鋒四棱形,長出11.5厘米,淨長21厘米。兩旁為月牙刃的橫股,通寬24厘米。骹中空,略呈圓錐形,直徑2.2厘米。 這種兵器使用靈活方便,既可為刺,又可推擋。為太平軍常用兵器之一。 | |
太平天國洋造鐵炮 | 通長132厘米,口徑12厘米。 安慶市長江路國小出土(原為太平軍營壘)。 為前裝舊式西洋鐵炮。炮口呈喇叭形,炮身細長,上有三道箍。炮膛上鑄有皇冠圖案和英文字母“B.P”,鑄造精良,保存完好。 | |
威武將軍造鐵炮 | 長135厘米,口徑18厘米。 安慶市宜城飯店對面出土。 為舊式前膛式炮,炮身厚重。炮身有銘文三行:“鹹豐五年湖南造”、“威武將軍”、“食子三升”。 | |
黃鎮在美期間小筆記本 | 縱9.7厘米,橫6.7厘米,厚0.9厘米。 筆記本為黃鎮同志擔任駐美聯絡處主任期間的隨身筆記本,記錄了中美關係正常化、對美貿易等相關問題,以及與在關人士談話的內容。 |
- 雜項類
名稱 | 介紹 | 圖片 |
---|---|---|
新石器時期石雕人面像 | 寬3.5厘米,厚1.5厘米。 安慶皖河農場墩頭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 用白石雕刻,近橢圓形。正面雕刻人面部五官,有頭髮和鬍鬚,打磨平整,形象古樸生動。背面對鑽一馬蹄形孔。 | |
戰國郢爰 | 邊長3厘米,厚0.4厘米。 呈不規則方形,重克。印有三個半“郢爰”大篆字樣的戳記,三方均有切割的痕跡。 | |
民國安武軍紀念幣 | 直徑2.71厘米,厚0.22厘米。 圓形,銀質,安慶造幣廠鑄造。正面為倪嗣沖戎裝半身像,背面陽文直讀“安武軍”三字。 倪嗣沖(1868年-1924年),字丹忱,安徽阜陽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投附袁世凱幕下,辛亥革命時任河南布政使,1913年鎮壓安徽討袁軍,占領安慶,任安徽都督。民國三年(1914年)任安武將軍,所部始稱安武軍。 按:民國三年(1914年)6月30日,袁世凱下令改各省都督為“將軍”,並冠以“武”字。同年年底安慶造幣廠停鑄錢幣,可知這枚“安武軍紀紀念”幣應鑄於民國三年(1914年)。 | |
明鎏金釋迦牟尼銅坐像 | 高12.4厘米,底座寬10厘米。 為釋迦牟尼銅坐像,束髮式肉髻,著佛頭青色。通體鎏金,雙目微閉,兩耳垂肩,結跏趺坐,施降魔印,著輕薄貼身的袈裟,露右肩。身材比例協調、造型優美。 | |
明安慶衛夜巡牌 | 直徑11.3厘米,通高14厘米. 圓形,黃銅質,邊緣飾一圈卷草紋,頂端堆加如意紋,上有孔。銅牌正面為一陽文楷書“令”字;背面鑄有篆書“安慶衛指揮使司夜巡牌”及楷書“肅字伍佰叄號”字樣。 | |
宋出門稅銀鋌 | 長12.3厘米,兩端各寬6.8厘米,腰寬4.8厘米,厚1.5厘米。 銀質,束腰形。正面上方兩側各有壓印戳記“李員外”三字,下方兩側各有壓印戳記“出門稅”三字。戳文均宋體字,“李員外”三字由於筆劃重疊、錯位,不易辨識。背面呈蜂窩狀。 | |
清吳廷康舊藏晉磚硯 | 長14.2厘米,寬8.5厘米,厚4.5厘米 長方形,色澤灰黑,磚質細膩堅硬,長方形深硯池,硯堂淺挖,左側邊牆有模印的帶框陽文篆書“元康”二字,右側邊壁陰刻銘文25字,題曰:“道光己亥二月十日,在康甫慕陶軒觀並題,老木時年七有一.” 此硯為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書畫家,桐城人吳廷康舊藏,銘文中“老木”為清代著名金石學家、篆刻家、書畫家瞿中溶。 | |
宋麻江型銅鼓 | 面徑46.5厘米,高29厘米,底徑45.5厘米。 圓形,通體呈淡綠色銅銹,束腰,鼓側胴腹間有雙耳。鼓面中心為太陽形紋飾,有十二芒,芒外有十三暈圈,主暈為水波紋,其他諸暈間有小乳丁紋、波折紋、斜格紋等。鼓身有四條直縫和十道弦紋。造型穩重大方、質樸優美。 | |
清竹雕香薰 | 高17.5厘米,口徑5厘米。 缺蓋和底。運用平刻、浮雕、鏤雕及留黃等技法雕成。主體紋飾為仕女嬰戲,共刻畫有四名仕女及十六個孩童,各成姿態,栩栩如生,襯以樹石欄桿,松桐虬枝紛披,曲折盤旋。整個構圖虛實交融,動靜和諧,有濃重的中國畫韻味。 |
文化活動
- 活動建設
- 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