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南關清真寺

安慶南關清真寺

安慶南關清真寺,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大南門街50號,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屬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原名禮拜堂,後“洛省舊例”易今名。

安慶南關清真寺是安徽省清真古寺之一,始建於1469年。安慶南關清真具有中國南方傳統建築風格,采別小天井藝術相法,因地制宜,布局合理,全寺建築分為3區,經門石窟門、垂花門,曲折而入,過幾層井,即達大殿。

安慶南關清真寺為全國百座重點清真寺之一。2013年5月,安慶南關清真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慶南關清真寺
  • 地理位置: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大南門街50號
  • 所處時代:清
  • 占地面積:3500 m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1059-3-357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結構,特點,主要建築,作用價值,保護措施,相關評價,參觀信息,地理位置,交通指引,

歷史沿革

明成化五年(1469年),原安慶衛指揮使,驃騎將軍馬義由曠西致仕還鄉後,以敦悅堂馬氏”名義捐資創建。據傳,明憲宗朱見深曾敕賜“百字匾”。明末毀於戰亂。
清康熙年間(1662一1722年)中葉至清鹹豐二年(1852年),多次重建安慶南關清真寺。
清鹹豐三年(1853年),安慶南關清真寺再遭兵燹,陶瓦無存。
清光緒二年(1876年),安慶教坊馬敏齋等十五執事主持募捐重建安慶南關清真寺。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安慶南關清真寺竣工,耗銀萬兩,歷時二十二年。
20世紀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被損毀。
1983年,經安慶人民政府資助全面重新修建安慶南關清真寺。
2005年5月,在安慶市伊斯蘭教協會和寺管會主持下,成立修繕領導小組議定籌資大修,耗資百萬,歷時三年竣工。

建築特點

結構

安慶南關清真寺建築分為3區,經大門、石窟門、垂花門,曲折而入,過幾層小天井,即達大殿。安慶南關清真寺原有大殿、明德堂、養正堂、朝八停(今已毀)、北講堂、經學堂、洗心所(水房)、客廳、“超泉"(水井)等。大殿雄偉高大,面積600多平方米,高20餘米,有殿柱36根,可容千人禮拜;重檐斗拱出四跳,外帶圍廊,硬山山牆外加一道短檐的歇山做成,門窗鏤格丹朱。

特點

安慶南關清真寺具有中國南方傳統建築風格,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因地制宜採用小天井藝術手法合理布局。

主要建築

安慶南關清真寺,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有明德堂、弘道堂、勸學堂、垂花門樓、洗心所、超泉井、歸真堂、養正堂等。其中大殿殿闊五間,重檐斗拱出四跳,外帶周圍廊,面積474平方米,高15.4米,殿內立兩人合抱圓木金柱36根。大殿可容一千多人排班聚禮。大殿前有石階四級,中斜嵌漢白玉石一塊,約1.5米見方,上刻雲龍飛舞,刻工精細。大殿兩側為南北講堂,是阿訇和鄉老講習教義和議事之地。

作用價值

安慶南關清真寺規模宏大,製作精製,布局巧妙,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它是安慶穆斯林舉行宗教活動和回族民眾聚會的重要場所,對安慶回族和伊斯蘭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保護措施

安慶南關清真寺為全國百座重點清真寺之一。
2013年5月,安慶南關清真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評價

南關清真寺整個建築群布局巧妙而合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形,在建築處理上別具一格,引起了專家們的重視。劉致平先生在《中國伊斯蘭教建築》中對該寺的描述為∶“安慶則是長江北岸一個水陸碼頭,商業繁盛,平地甚少,而又氣候炎熱,所以該寺的布置‘因地制宜’,並為防止炎熱而採用小天井的做法。由大門到大殿前經大門、石窟門及垂花三道門,將不大的空地分割為三區,曲折以入,很有趣味。通過幾層小天井,突然迎面出現一座高大宏偉重檐斗拱五間外帶周圍廊的大殿。寺的辦公室、水房、阿訇住宅,則全部放置在大殿左側的山坡地上,另有旁門通後面的巷道。大殿前左、右廂房及院外客廳全系小三間,但由外部前面裝飾則作為一大間處理,氣勢顯得最為大方,而又細膩可觀。大殿重檐斗拱出四跳,極富裝飾性能,殿內雕刻最為壯麗動人,在深沉陰鬱的大殿內部許多紅漆柱上,懸掛著一對對的金地對聯,金光閃爍,甚感殿內富麗堂皇,顯示出尊嚴華貴的氣氛。此用大量對聯作裝飾是他處少見的作風。大殿雖然是‘徹上露明造’,但在椽上檁上仍使用望板,使人感到殿內工程精細。”
安慶南關清真寺
南關清真寺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安慶南關清真寺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大南門街50號。
清真寺(大南門街)

交通指引

安慶市乘坐公交14路、19路、10路、7路、5路、13路公車在民政局站下車步行前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