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風箏節

安徽風箏節

自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後,截止至2012年已經成功舉辦了二十九屆風箏會,也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獻。安徽合肥於2012年3月3日舉辦了第一場風箏節,其後安徽風箏節成為當地的一種特色文化節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風箏節
  • 發明人:中國人
  • 記載來源:古書
  • 起源年代:唐朝
風箏的來歷,風箏節起源,合肥風箏節,陽江風箏節,風箏製作方法,

風箏的來歷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歐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漢朝-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把放風箏做為鍛練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據時代-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
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節起源

起源於唐朝的中國,現在中國的很多城市也依舊有風箏節,而其他東南亞各國也幾乎都有風箏節。不過可能是歷經千年的變遷吧,這些國家的風箏節都已經不在同一個季節了。這些國家的風箏節加起來的話,節日的期限幾乎延續全年。當然,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依然是風箏節最集中的日子。

合肥風箏節

活動時間:2012年3月3日
活動地點:杏花公園
活動組委會:東方社區頻道,97東方商城
活動報名時間:截止2012年3月2日
報名方式:電話、QQ,跟帖
活動主題:翱翔於春·放飛夢想
活動目的:
1、讓市民欣賞獨具魅力的風箏、了解風箏歷
2、更好的推動安徽風箏文化
3、為中國及世界各國風箏愛好者提供了一個交流風箏技藝、相互學習的平台
4、讓合肥市民走進春天裡學習製作世界各異的風箏及創新的放飛技巧
5、讓世界了解中國、關注合肥,填補合肥此項賽事的空白
6、讓合肥人了解東方社區及97東方商城

陽江風箏節

陽江有“紙鷂城”、“中國風箏之鄉”的美稱,與山東濰坊並稱南北風箏最大的兩大流派。從1992年開始,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陽江都在南國風箏競技場舉辦民眾性風箏比賽。  陽江風箏有1400多年的歷史。早在宋代,陽江已有重陽放風箏的習俗。據說那時有一位州官叫王亘,他在北山一塊“仙掌石”上鑿了一個“流杯池”,每到重陽佳節,就邀請各界名流,集於石上,一面“曲水流觴”,一面放風箏觀賞,周圍百姓也在山間支起帳篷觀看。 《陽江縣誌》載:“重九日,結伴攜酒選勝登高,士人賦詩,兒童放紙鳶較高下。”到了清代,場面更為壯觀。清人林葆瑩詩云:“浮屠七級北山坳,紙鷂參差萬影交。”可見當時之盛況。  陽江的風箏,品種繁多,構思精巧,格調古雅。傳統風箏又叫“生氣風箏”,有“百足”(蜈蚣)、“靈芝”、“崖鷹”等10多種,放起來隨風飄舞,栩栩如生。其中有一種能鼓風而上,在高空定位,任人觀賞的,叫“排蓬風箏”,常見的造型有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10多種。還有一種“風蛾風箏”,能在空中自動點燃炮仗,猶如飛機發射火箭似的,更有趣味。大型的風箏高達10米,直徑3米多,重20多斤,要十幾個人拉著跑,乘五六級風才能上天。最長的“龍利風箏”,長達30米,由100~200個糊著彩紙的小竹圈串成,圈兩旁插上掃帚枝,狀似蜈蚣,放上天后能伸能縮,左右晃動,形神畢俏。 其中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風箏十絕。

風箏製作方法

材料
(1)2根松不或雲杉木棒(0.6厘米厚,1厘米寬,90厘米長)
(2)風箏面材料(塑膠等)
(3)繩子
(4)剪刀
(5)木尺
(6)黏條
(7)小鋸子
(8)粉筆
(9)木膠
在成年人的幫助下,用小鋸在每根木棒的連線埠處鋸一個缺口(見圖5-1)。請注意,不要使鋸對著自己。測量出其中一根木棒的中心,做個記號,並把這個記號放在另一根木棒的一點上,這個點距這個木棒的一端距離是20厘米(見圖5-2)。用木膠把交叉的兩個木棒粘在一起,用繩子纏繞幾下後捆起來(見圖5-3)。拉直繩子,沿著4個被鋸開的小口,纏出一個風箏的外框(見圖5-4)。把繩子拉緊,然後把繩子的兩頭系成一個結。在木框的四端被繩子纏過的缺口處,每處都再用繩子用力繞幾圈後拴緊。現在,風箏的框架已經完成。
把風箏的框架放在一個塑膠薄膜上,以便做出一個樣本。橫著的木棒應該在下面貼緊塑膠面。用粉筆畫出樣本。要畫在沿著風箏框架線周圍外2.5厘米處,以便允許多出的邊折過來蓋住繩子。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剪出樣本。然後把多出來的塑膠折上包住繩子,用膠條把它們黏緊。現在,用一根繩子系在橫向木棒的一端的缺口處,把這根木棒弄彎曲約10厘米的彎度,然後把繩子的另一端系在橫向木棒的另一端。加上馬勒套,在大人的幫助下,在兩根木棒的交接處的地方弄一個小孔,用一條大約150厘米長的繩子,把這根繩的一端通過小孔拴到木棒交叉處,把馬勒套的另一端拴在風箏底部的木棒缺口處。把用於放風箏的繩子系在馬勒套上,位置在於使之距離風箏底部缺口處約90厘米和距離你所連線的馬勒套到小孔處約60厘米處。不斷地上下調節這個套結,以便使風箏平穩。這個風箏不需要尾巴,並且,在風力較小的情況下,也可以飛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