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農業大學農科教結合研究中心
- 級別:省屬重點農業大學
- 社科基金項目:3項
- 省部級項目:18項
- 地點:安徽
獲得榮譽,發展歷程,指導思想,
獲得榮譽
安徽農業大學是全省唯一的一所。早在1993年,我校竺開華教授就主持了第一個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農科教結合”研究課題——農科教三結合的運行與調控機制研究。在原國家科委、教委和安徽省科委、教委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就農科教結合理論與政策及相關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而深入的探索,“農科教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踐在安徽”,已成為全國農科教結合理論和實際工作者的共識。
截止2004年底,本中心研究人員主持完成的相關研究課題共有33項(不包括本校資助的社科項目),其中國家,,國際合作項目3項,榮獲省部級獎11項,出版專著19部,發表論文138篇,向有關部門呈送研究報告26份。“九五”以來完成的代表性研究項目有:竺開華教授主持的《農科教三結合的運行與調控機制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93)及《海峽兩岸農業企業化經營與農業推廣之研究》(與台灣中興大學合作研究項目,1998)、岳永德教授主持的《農科教結合服務體系及管理信息化實證研究》(全國農科教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重點研究項目,2000)、李曉明教授主持的《科教興農的保障體系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98) 及皖北星火密集區政策與對策研究》(省科委軟科學基金項目,1998)、阮文彪教授主持的《中國農業家庭經營制度效率增長機制研究》(國際社科基金項目,1996)及農業技術商品交易機制及保障體系研究(省社科基金項目,2000)、孟令傑教授主持的《技術引進對中國農業發展和農業生產率增長的影響評估》(農業部科技司,1999)及中國農業技術效率動態及地區差異》(國家留學基金項目,1999)等。
發展歷程
鑒於我校在農科教結合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中的豐碩成果,1996年安徽省農科教統籌協調領導小組決定依託我校成立“安徽省農科教指導與服務中心”,1999年全國農科教結合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經過考察論證,決定在我校成立“全國農科教結合南方培訓中心”。為了更好地完成全國農科教結合協調領導小組以及省委省政府交給我校的培訓和研究任務,使農科教結合理論研究再上新台階,校黨委校行政於2000年元月決定成立“安徽農業大學農科教結合研究所”。2002年9月,為適應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和配合省教育廳實施我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畫的實施,學校決定由本中心申報安徽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以進一步最佳化整合校內科研資源,充分發揮中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在認識社會、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中的作用,為新形勢下我國及我省農業和農村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2002年12月,本中心順利通過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專家組的現場考查和答辯。2003年9月,省教育廳正式批准本中心為安徽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地研究基地之一。
2003-2004年,中心承擔的科研項目有:“安徽省農科教結合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地重點項目)、“安徽農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對策研究”(省社科基金項目)、“農業教育創新的基礎理論研究”(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地重點項目)、“統籌城鄉發展,壯大安徽縣域經濟的思路與對策研究”(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地重點項目)等。
指導思想
本中心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是:(1)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雙為”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2)充分利用我校在農科教結合理論與政策研究上的優勢,進一步創新體制、整合實力,倡導跨學科綜合研究,形成獨具一格的學術風格和理論體系。(3)堅持理論聯繫實際,面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主戰場,突出安徽農業科技、教育與農業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研究,為地方政府決策、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和諧社會建設服務。(4)增強創新意識, 實施“精品戰略”,切實注重成果的學術水平、實際價值和社會影響。(5)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時代背景,樹立國際意識,確立全球視野,重視和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主動發揮中心在宣傳農科教結合事業、擴大我校對外影響中的視窗作用。(6)加強中心平台和團隊建設,注重發揮中心在團結人文社科研究隊伍、凝聚優秀科研人才、弘揚和提升人文精神和淨化校園文化、促進學科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中心主任:阮文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