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漁業產業化發展規劃(2003—2007年)》是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意見》(皖政〔2003〕52號),為大力發展漁業產業化經營,特制定的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漁業產業化發展規劃(2003—2007年)
- 發布單位: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頒布時間:2004年2月16日
- 批准文號:皖政辦〔2004〕13號
通知發布,發展規劃,
通知發布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農業產業化十大主導產業發展規劃(2003—2007年)的通知
皖政辦〔2004〕13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省農業產業化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有關部門編制的水果、畜牧、優質糧、優質油、漁業、茶葉、蔬菜、棉花、中藥材、繭絲綢等農業產業化10大主導產業發展規劃(2003—2007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意見》(皖政〔2003〕52號)要求,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完善協調機制,強化責任,落實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科學指導農業產業化規範有序發展,大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保持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四年二月十六日
發展規劃
安徽省漁業產業化發展規劃(2003—2007年)
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意見》(皖政〔2003〕52號),為大力發展漁業產業化經營,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及市場前景分析
近幾年,全省各地把發展名特優水產品作為漁業產業化經營的突破口,建立主導產業鏈。河蟹、青蝦、鱖魚、珍珠、銀魚和水生經濟植物蓮子、芡實等產品,已初步形成從種苗培育到商品生產、保鮮、加工、出口一條龍的格局。在2001年北京國際農業博覽會上,“白盪湖”大閘蟹、“秋浦花鱖”、“巢湖銀魚”等10個水產品牌榮獲全國名牌產品稱號。蕪湖市、明光市、宿松縣、廬江縣等地水產企業,先後獲得了河蟹等水產品自營出口權。為增加漁業投入,各地最佳化環境,拓寬渠道,內引外聯,吸引資金,進行水產開發、養殖,發展二、三產業。目前,全省漁業產業化經營已形成加工企業帶動型、種苗企業帶動型、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帶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和能人帶動型等多種形式。
但是,全省漁業產業化經營才剛剛起步,還存在著漁業組織化、產業化程度低,加工流通發展滯後,開發名牌產品意識不強,缺乏龍頭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輻射帶動作用等問題,制約了我省漁業產業化的發展。
隨著國內外市場的變化,河蟹等名優水產品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國內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有力地促進河蟹等名貴水產品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關稅壁壘逐步消除,水產品國際貿易活躍,國際市場對河蟹等水產品的需求呈增長趨勢,河蟹等水產品出口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
我省水產品產量占全國淡水產量的8.5%,河蟹、青蝦、鱖魚、甲魚等名優水產品占全省水產品總量的25%。以生產“黃湖牌”、“女山湖牌”、“龍窩湖牌”河蟹等為主導水產品的企業已取得外貿自營直接出口權,為我省優質水產品占領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
二、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發展思路。
緊緊圍繞農(漁)民增收這一中心任務,以龍頭企業建設為重點,以科技為依託,以項目為載體,以品牌、流通、質量為抓手,大力推進漁業組織和機制創新,提高農(漁)民的組織化程度和漁業的外向度,進一步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二)發展目標。
到規劃期末,建立8個省級地方名優水產品出口基地,以河蟹生產及出口為龍頭的創匯漁業走在全國的前列;培育6個省級水產龍頭企業,其中4個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水產品加工率由1%提高到5%;帶動農(漁)戶由15萬戶增加到25萬戶,來自主導產業收入由936元增加到1250元。
(三)分年度目標任務
2003年,漁業產值150億元,其中名特優新水產品產值占60%。建立明光市和宿松縣等2個河蟹名優水產品出口基地,水產品加工率由1%提高到2%;培育明光永言水產公司為水產龍頭企業,建立池州市水產品批發市場,帶動農(漁)戶達到17萬戶,來自主導產業收入達到996元。
2004年,漁業產值162億元,其中名特優新水產品產值占62%。建立宣城、淮南名優水產品示範生產基地,水產品加工率提高到3%;培育當塗水產協會為水產龍頭企業,建立蕪湖市水產品批發市場,帶動農(漁)戶增加到19萬戶,來自主導產業收入達到1056元。
2005年,漁業產值175億元,其中名特優新水產品產值占64%。建立六安和合肥等2個名優水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水產品加工率提高到4%;培育黃湖水產公司為水產龍頭企業,建立巢湖市水產品批發市場,帶動農(漁)戶增加到21萬戶,來自主導產業收入達到1116元。
2006年,漁業產值187億元,其中名特優新水產品產值占67%。建立巢湖和蕪湖等2個名優水產品示範生產基地。水產品加工率提高到4.5%;培育焦崗湖水產公司為水產龍頭企業,建立宣城市水產品批發市場,帶動農(漁)戶增加到23萬戶,來自主導產業收入達到1176元。
2007年,漁業產值200億元,其中名特優新水產品產值占70%。建立池州和蚌埠等2個名優水產品出口基地,水產品加工率提高到5%;在巢湖市和宣城市共培育2個水產龍頭企業,建立安慶市水產品批發市場,帶動農(漁)戶增加到25萬戶,來自主導產業收入達到1250元。
三、主要內容
(一)抓好“三大建設”,完善“三個機制”,推廣“十項養殖技術”
抓好“三大建設”:一是龍頭企業建設。以省級龍頭企業為重點,通過內引外聯、重組、兼併、收購、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培育6個水產龍頭企業,其中一個5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二是優勢水產品基地建設。繼續建好三類基地,即無公害綠色食品示範生產基地、出口水產品優勢養殖基地和科技、苗種及技術推廣基地。三是以水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
完善“三個機制”:一是完善產業化利益連線機制。以“公司加農(漁)戶、契約加服務”為主要經營模式,實施一個龍頭企業,通過訂單覆蓋一批基地農(漁)戶,推廣一套良種良法、聯合一批運銷(中介)組織。二是完善水產品質量檢測機制。繼續安排專項資金建設和完善市級水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在出口水產品優勢養殖基地和大型水產品批發市場配備水產品藥物殘留快速檢測儀器,監控水產品質量。三是完善龍頭企業加工(出口)與基地生產配套機制。
推廣“十項養殖技術”:1.在安慶、滁州、宣城等市推廣大規格優質河蟹養殖技術;2.在滁州、巢湖、馬鞍山、池州等市推廣蟹鱖混養技術;3.在合肥、六安、滁州等市推廣池塘80∶20養魚技術;4.在六安、巢湖、蚌埠等市推廣稻田生態養殖技術;5.在淮南、安慶、六安等市推廣魚危科類良種養殖技術;6.在合肥、六安等市推廣克氏螯蝦養殖技術;7.在宣城、六安等市推廣牛蛙養殖技術;8.在蚌埠、巢湖、宿州等市推廣泥鰍養殖技術;9.在六安、蚌埠、滁州、黃山等市推廣小體積網箱養殖優質魚技術;10.在宣城、池州、六安等市推廣池塘雙季青蝦養殖技術。
(二)重點建設項目
1.扶持黃湖水產公司、明光永言水產公司、當塗水產協會、焦崗湖水產公司等6家省級重點水產龍頭企業。
通過對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促進企業新產品的開發,增強企業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幫助出口龍頭企業通過國際相關組織的質量認證、安全衛生認證、綠色水產品認證等,不斷對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人員培訓等工作。
2.加強主要水產品批發市場建設。
重點建設池州水產品市場、巢湖水產品市場、蕪湖水產品市場。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水產品市場管理等有關立法工作。從建立批發市場,審定批發商資格、限制批發層次等方面理順流通關係,在水產品集中產區和消費區建立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充分發揮水產品流通和加工協會的作用。根據市場需要,在池州、巢湖、蕪湖、安慶、宣城等市建設5個水產品批發市場,各建交易大廳2000—6000平方米、暫養基地100—200畝,搞好產品質量檢測室及暫養基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組建12個以城市為基點的水產供銷信息網路。以國家長江中下游出口河蟹優勢養殖區的宿松、明光、繁昌等3個重點縣(市)為核心,組建全省河蟹集團公司。
3.重點區域標準化水產品養殖基地。
按照“優勢產品區域化、大宗產品優質化、基地建設標準化”原則,依靠龍頭企業帶動,在優勢水產品區域的安慶、巢湖、淮南、池州、蚌埠、滁州、宣城、合肥、六安、馬鞍山等市建設無公害綠色食品示範生產基地、出口水產品優勢養殖基地和與加工型龍頭企業配套的養殖、苗種基地。每個基地都要培育自己的免檢產品、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水產品等名牌產品。重點生產高質量、無公害、符合出口標準的水產品,並帶動全省水產養殖水平的提高,促進全省漁業生產良性循環和漁業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配套措施
(一)加強領導,搞好協調。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漁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和巨觀調控,統一規劃,加強協調。各級漁業主管部門要轉變工作作風,增強服務意識,解決龍頭企業和廣大農(漁)民在產業化經營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搞好產前、產中、產後的系列服務,積極為龍頭企業和廣大農(漁)戶排憂解難,為推進漁業產業化創造良好環境。認真落實支持漁業產業化的政策措施。
(二)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各市要根據市場需求導向,積極探索推進漁業產業化經營的新思路、新方法。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形成特色”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明確重點,強化措施,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性優勢產業。在此基礎上,制定各市漁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具體實施方案,選擇和發展各具地方特色又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化項目,引導農(漁)民和龍頭企業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建立和完善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龍頭企業。盤活現有龍頭企業的存量資產,充分挖掘潛力,走內涵擴大再生產的路子。幫助一批發展前景較好的龍頭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實現資產重組。加大對漁業產業化經營的財政支持力度,同時,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充分利用省外、國外資金參與漁業產業化經營。調動各方面參與漁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特別要注意發揮個體、私營企業和中介組織對漁業產業化的推動作用。要在規劃期內集中力量培育和發展一批能夠拉動漁業產業升級、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和現代行銷。
(四)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
1.抓緊制定和完善水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省直有關部門結合我省漁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踐,加快漁業行業標準和水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龍頭企業要率先執行國家制定的水產品質量標準,制定和完善企業標準,有條件的要積極實行國際標準,為推動我省漁業生產標準化建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2.建立和健全水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加快省、市兩級水產品質檢中心建設,配置專用設備,培訓檢驗人員,嚴格檢驗制度,加強抽檢力度。首先從生產環節做起,實施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監控。龍頭企業要主動執行質量標準及相應的技術規範,帶動農(漁)戶和基地的標準化生產。重點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要儘快推行標明水產品產地、質量、等級的標識制度,建立可追溯的質量管理制度。
3.樹立和強化質量、品牌意識,加快資產向優勢企業的轉移,擴張名牌產品,實現規模經濟。繼續發展河蟹、鱖魚、青蝦等名優水產品的養殖,使其儘快形成規模和產業鏈。全方位樹立水產品品牌形象,提高國內外市場競爭力。
4.加強監管,嚴格市場準入。規範市場秩序,打擊制售假冒偽劣漁業生產資料和水產品的行為,加強漁業生產資料及各種輔助材料的質量監督、監測、許可和認證工作,從源頭上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
(五)依靠科技進步,推動漁業產業化的發展。要加大科研推廣投入,抓好科技項目的聯合攻關與示範,搞好水產原良種體系建設和水產高新技術示範區建設,加強漁業科技信息服務和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及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有關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和漁業推广部門直接參與產業化經營,為漁業產業化經營各個環節提供科技指導和服務。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推廣培訓體系,培養實用性技術人才,提高產業隊伍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