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推進技術標準發展戰略實施方案(2009—2012年)
- 印發機關: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皖政辦〔2009〕107號
- 成文時期:2009年9月2日
通知,實施方案,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重點領域和重點方向,主要措施,附屬檔案,
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安徽省推進技術標準發展戰略實施方案(2009—2012年)的通知
皖政辦〔2009〕107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安徽省推進技術標準發展戰略實施方案(2009—2012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九年九月二日
實施方案
安徽省推進技術標準發展戰略實施方案(2009—2012年)
技術標準是規範生產行為、加快技術進步、推進自主創新、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手段。為加快建設具有安徽特色的技術標準體系,充分發揮技術標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全面提升我省產品和產業的綜合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特制定安徽省推進技術標準發展戰略實施方案(2009—2012年)。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跟國際標準化發展趨勢,著力實施“三大工程”、建設“三大體系”,實現重點領域標準化工作的突破,以技術標準戰略促進產業升級,推動科技創新,提升標準化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基本原則
(一)堅持自主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與標準化工作的緊密結合,積極採用和推廣科研新成果,不斷提高標準的科技含量和水平,使標準化成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先進生產力的橋樑和紐帶,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二)堅持市場導向,提高標準適用性。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安徽標準化發展重點方向,著力提高標準與市場的關聯度,不斷增強標準的適應性和有效性。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制定標準、實施標準的主力軍。
(三)堅持重點保障,提高標準化水平。正確處理重點突破與全面推進的關係,著力推進對安徽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有重大影響、具有比較優勢的支柱產業和產業集群特徵突出的重點區域的標準化工作,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四)堅持政府推動,提高社會參與度。以發展經濟、壯大產業為目的,加強政府巨觀指導和協調監督,充分發揮各相關職能部門作用,加強溝通、相互協作、齊抓共管,調動企業、科研院所、社會團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全社會重視、支持和參與技術標準戰略工作,建立標準化工作的長效機制。
目標任務
(一)總體目標。通過實施“三大工程”,即重要技術標準研製推進工程、技術性貿易壁壘突破工程、技術標準發展戰略示範工程;建設“三大體系”,即農業(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公共服務技術支撐體系、標準化政策法規體系,達到以下總體目標:以技術標準為核心的企業標準體系建設全面推進;技術標準的市場適應性以及標準中自主創新技術、專利技術的含量顯著提高;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制定的數量明顯上升;農(林)業標準化示範區(基地)建設穩步推進,農(林)業技術標準有效推廣實施,在農(林)業生產中全面推進標準化工作;服務標準化試點工作逐步推開,示範效果明顯提高;標準信息平台、諮詢服務及標準化專業人才培訓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二)具體目標。根據國際標準化發展趨勢和國家標準化發展戰略的要求,到2012年末:
1.全省企事業單位承擔國家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分技術委員會的數量,達到30個以上
2.力爭全省規模工業企業主導產品采標率達到80%以上;全省工業產品標準覆蓋率達到100%;並通過AA級以上“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確認;爭創AAAA級“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20家。
3.力爭建立3—5個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示範市,培育30家具有自主創新優勢的高新技術標準化示範企業,扶持5—6家循環經濟標準化示範企業。
4.建立健全以優質、特色、生態農產品質量標準為主體的省農(林)業標準體系,制(修)訂省級農(林)業地方標準300項以上。
5.建立120個國家級、100個省級農(林)業標準化示範區(基地)和50個農產品標準化批發市場,通過良好農業規範(GAP)認證的企業達到60家。
6.組織開展10個國家級、100個省級服務標準化試點,建立綠色飯店、標準化服務社區等100個。
7.加強標準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完善“WTO/TBT”信息資源資料庫。
8.完善標準化專家庫,全面開展標準化知識培訓,實施標準化高端人才培養工程,培養造就一批精技術、通外語、掌握產業發展趨勢、熟悉標準化工作程式、具有國際水平的高層次標準化專家,代表安徽積極參加國家、國際標準化活動。
重點領域和重點方向
結合我省實際,在以下10大重點領域93個重點方向,突出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
(一)製造業。
1.汽車產業:(1)重大關鍵技術標準;(2)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標準;(3)整車、專用車技術標準;(4)零部件配套體系技術標準;(5)節能環保和新型燃料汽車技術標準;(6)行銷體系和售後服務體系技術標準。
2.裝備製造業:(1)叉車、挖掘機、裝載機、起重設備等領先全國的工程機械類產品關鍵核心技術標準;(2)成套設備、大型液壓機、大型潛水電泵、電站鍋爐、玻璃製造設備等我省特色優勢產品的技術標準;(3)數控工具機、船舶製造、電器設備、環保設備、船用柴油機、農用機械等市場潛力大的產品技術標準;(4)電力設備、建築機械、新型農業機械、礦山設備等領域的技術標準。
3.化工產業:(1)煤化—鹽化一體化等煤化工技術標準;(2)甲基丙烯酸甲酯、工程塑膠、乙烯工程等石油化工技術標準;(3)橡塑化工技術標準;(4)精細化工技術標準;(5)硫、磷化工技術標準。
(二)高新技術產業。
1.信息家電、軟體和終端產品等信息產業的技術標準;2.電子信息、電子材料、汽車電子、數位化音視頻、網路通信設備、積體電路等電子產品技術標準;3.利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技術標準;4.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套用的技術標準;5.生物產業特別是面向健康食品、農業、環保、能源和材料等領域有重大需求的生物產業的技術標準;6.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技術標準體系建設;7.“重點跨越科技工程”技術標準。
(三)材料產業。
1.新型材料、精品鋼、薄板帶等鋼材短缺品種技術標準;2.銅材、銅材精深加工等有色金屬技術標準;3.納米粉體材料技術標準;4.新型乾法水泥技術標準;5.玻璃深加工技術標準;6.新型軟包裝等產品技術標準;7.鐵礦、銅礦等金屬礦山資源保護技術標準;8.方解石、石英砂、煤系高嶺土、凹凸棒等非金屬礦產資源保護技術標準。
(四)輕工產業。
1.家用電器製造業:(1)環保健康空調、節能保鮮冰櫃、仿生節水洗衣機、數字高畫質電視等綠色、新型智慧型家電產品和小家電產品的技術標準;(2)家電關鍵配套件產業技術標準體系和省內家電企業聯盟標準。
2.食品工業:(1)綠色、安全食品技術標準;(2)有機酸、澱粉糖等食品原料技術標準;(3)冷卻肉、分割肉技術標準和直接食用的各類熟肉精製品技術標準;(4)白酒、捲菸技術標準。
3.紡織、造紙工業:(1)棉紡、布等優勢產品技術標準;(2)緊密紡、服裝及裝飾用、產業用紡織品技術標準;(3)塗布白板紙、印刷書寫用紙、高強瓦楞原紙等高附加值產品技術標準。
(五)現代農(林)業。
1.優質糧食產業工程技術標準、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技術標準;2.優質稻穀、專用小麥和玉米、優質棉花和油料、蔬菜、茶葉、中藥材等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3.畜牧水產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飼養技術標準;4.糧食、肉類、乳品加工及深加工技術標準;5.農業技術推廣標準體系;6.農民專業合作社標準體系;7.林漿紙一體化工程技術標準;8.林木種苗技術標準;9.林木生態工程及營造林技術標準;10.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濕地資源技術標準;11.花卉、竹藤產品技術標準;12.人造板、林化產品技術標準;13.森林防火與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標準。
(六)現代服務業。
1.物流業:(1)物流運輸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技術標準;(2)連鎖經營、倉儲式超市、物流配送技術標準;(3)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技術標準。
2.行政服務:(1)行政服務規範;(2)行政服務標準體系建設;(3)行政服務設施標準化。
3.金融服務業:(1)銀行業服務標準;(2)保險業服務標準;(3)證券業服務標準。
4.商務服務業:(1)會計、審計、資產評估服務標準;(2)律師、公證、司法鑑定服務標準;(3)諮詢、培訓和資產管理服務標準;(4)會展、廣告服務標準。
5.旅遊業:(1)旅行社標準;(2)導遊標準;(3)旅遊景區(點)標準;(4)旅遊飯店標準;(5)鄉村旅遊標準;(6)旅遊餐飲標準。
6.房地產業:(1)房地產交易標準;(2)房產中介服務標準。
7.社區服務業:(1)家政、家裝服務標準;(2)便民服務、物業服務標準。
(七)現代交通運輸業。
1.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標準體系;2.交通運輸服務標準體系;3.交通運輸安全標準體系;4.交通運輸信息化建設標準體系。
(八)工程建設。
1.建築節能技術標準體系;2.住宅產業化標準體系;3.農村民用建築標準體系;4.地方特色建材及建築產品標準體系;5.建築工程質量、安全標準體系。
(九)循環經濟與環境保護。
1.節煤、節電、節氣技術標準;2.節地、節水、節材技術標準;3.工業、交通等重點行業的節能減排技術標準;4.污水處理技術標準;5.循環經濟標準體系。
(十)食品、消費品和公共安全。
1.食品安全生產過程控制標準;2.食品中非食用物質檢驗技術標準;3.食品、消費品企業產品標準的備案管理;4.公共安全標準體系建設。
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安徽省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聯席會議制度,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長任召集人,省質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農委、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民政廳、省科技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林業廳、省衛生廳、省環保廳、省國資委、省旅遊局、省體育局、省法制辦、省政府金融辦、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單位分管負責人為成員,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省質監局,負責日常工作。各市、縣(市、區)政府要加強對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的組織領導,建立相應的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推動技術標準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制訂本地、本部門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的具體方案。
(二)加強政策引導。各級財政部門應對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給予經費支持,加大對標準化示範(良好行為)企業創建、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基地)建設、標準制(修)訂、採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和社會公共服務標準化工作的經費投入;加強對政府採購活動的標準化審查,優先選擇我省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產品和項目。科技部門要將重要的技術標準研製成果納入省科學技術獎勵範圍。各地要創造條件,鼓勵有實力的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制(修)訂,對通過原創性自主智慧財產權能夠形成國際標準或國家標準的項目予以支持。
(三)加強區域指導。大力推進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戰略性創新產業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支持試驗區的企業主導或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建立企業標準體系。幫助企業組建國家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引導企業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
(四)加強隊伍建設。加快構建以質監、科技、行業主管部門為主體,以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為骨幹的標準化人才培訓網路,多渠道開展標準化培訓工作。實施標準化繼續教育工程和標準化人才培訓工程,加強標準研製人員、標準化管理人員的培訓,實行標準化崗位資格證書制度,積極探索標準化工程師制度。高等院校要積極探索標準化在校教育,條件具備的可設立標準化專業。加強標準化專家隊伍建設,逐步建立我省標準化專家人才庫,鼓勵標準化人才積極參與國內外標準化活動,培養更多的國際標準化專家。要建立配套的標準創新獎勵制度,進一步調動標準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標準化工作持續創新發展。對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要予以表彰獎勵。
(五)加強普及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誌、網際網路等媒體,普及標準化知識,宣傳我省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的新成果,推出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先進典型,促進企業立標準、創品牌,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組織好“質量月”、“世界標準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科普日”、“科普周”等主題活動,通過舉辦標準化論壇、學術交流及公眾標準化知識普及等不同層面的活動,提升全社會的標準化意識,擴大標準化工作的影響力。
附屬檔案:安徽省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重點工作責任分解表
附屬檔案
安徽省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重點工作責任分解表
重 點 工 作 | 牽 頭 責任單位 | 協同配合單位 | ||
一、實施重要技術標準研製推進工程 | 1 | 積極推動我省優勢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參與ISO、IEC等國際標準化組織及其活動,爭取國際標準化組織中的話語權。 | 省質監局、省國資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 省發展改革委、省農委、省林業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廳、各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相關行業協會等。 |
2 | 積極申報組建國家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到2012年末,全省爭取申報組建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和分技術委員會(SC)30個。 | 省質監局 | 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國資委、省農委、省林業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廳、相關行業協會等。 | |
3 | 加大標準研製力度,到2012年末,爭取主導或參與新制(修)訂國家標準的數量超過120項;制(修)訂省地方標準1000項以上。 |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國資委 | 省發展改革委、省農委、省林業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廳、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質監局、各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相關行業協會等。 | |
4 | 鼓勵企業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到2012年末,力爭全省規模工業企業主導產品采標率達到80%以上;全省工業產品標準覆蓋率達到100%。 | 省國資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 省質監局、省科技廳、省商務廳、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省財政廳、相關行業協會等。 | |
5 | 建立以技術標準為核心,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在內的企業標準體系,到2012年末,中國名牌產品、安徽省名牌產品生產企業100%建立較為完善的企業標準體系,並通過AA級“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確認;爭創AAAA級“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20家。 | 省質監局 |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國資委、省農委、省林業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廳、相關行業協會等。 | |
6 | 積極開展標準項目研究,組織有競爭力、技術含量高、符合國家發展要求(如食品安全、節能降耗、節能減排等)的項目申報國家標準科研項目、省科技攻關項目,積極爭創“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科技成果獎”等。 | 省質監局、省科技廳 | 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國資委、省農委、省林業廳、省財政廳、省衛生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環保廳、各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相關行業協會等。 | |
二、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突破工程 | 7 | 加強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研究,建立包括收集與反饋系統、調查系統、分析系統、研究與諮詢系統在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防範和應對體系。 | 省質監局、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省商務廳 |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農委、省林業廳、省衛生廳、省財政廳、相關行業協會等。 |
8 | 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信息傳遞網路。以報紙、網路等為載體,建立基本覆蓋全省主要出口企業的信息傳遞網路。 | 省質監局、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省商務廳 | ||
9 | 完善“WTO/TBT”信息資源資料庫。在國家三大信息資源資料庫(技術標準資料庫、技術法規資料庫、WTO/TBT-SPS通報資料庫)的基礎上,繼續完善我省WTO/TBT技術標準專題資料庫,提高WTO/TBT專題技術標準資料庫在全社會的套用水平。 | 省質監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 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省商務廳、省財政廳等。 | |
三、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示範工程 | 10 | 到2012年末,力爭建立3—5個實施技術標準發展戰略示範市。 | 省質監局、省科技廳 | 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農委、省林業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合肥、蕪湖、蚌埠、馬鞍山、銅陵、淮南、黃山市政府等。 |
11 | 到2012年末,培育30家具有自主創新優勢的高新技術標準化示範企業。 | 省創新辦、省質監局 | 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農委、省林業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等。 | |
12 | 到2012年末,扶持5—6家循環經濟標準化示範企業。 | 省發展改革委 |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質監局、省財政廳等。 | |
13 | 到2012年末,建立120個國家級、100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基地)和50個農產品標準化批發市場,建設200個省級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和40個標準化農產品出口示範基地。 | 省質監局、省農委 | 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商務廳、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 | |
14 | 到2012年末,力爭開展10個國家級、組織開展100個省級服務標準化試點,培育一批現代物流、金融、行政審批、商貿流通、餐飲旅遊等服務標準化示範企業;建立綠色飯店、標準化服務社區等300個。 | 省發展改革委、省質監局 | 省民政廳、省商務廳、省財政廳、省體育局、省旅遊局、省交通運輸廳、省政府金融辦、省政務服務中心等。 | |
四、建立健全農業(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 15 | 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到2012年末,新制(修)訂省級農業地方標準200項以上。 | 省農委、省質監局 | 省林業廳、省財政廳等。 |
16 | 以食品標準為重點,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強對食品生產企業標準備案的管理;建立從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到餐飲消費的食品全過程安全質量溯源的標準化體系。 | 省衛生廳、省質監局 | 省農委、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財政廳等。 | |
17 | 建立農產品安全質量標準體系和動植物防疫體系,制定農產品市場準入技術要求、農業投入品風險評估技術要求、環境和動植物安全風險評估要求等;推廣和實施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標準;積極推廣良好農業規範認證(GAP認證),到2012年末,通過良好農業規範認證的企業達到60家。 | 省農委、省林業廳、省質監局 | 省財政廳、省商務廳、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 | |
五、建立健全公共服務技術支撐體系 | 18 | 加強標準信息服務平台建設,整合全省標準信息資源,建立以安徽省標準化研究院為龍頭,覆蓋全省的標準信息服務網;加強產品檢測體系建設,圍繞安徽經濟和社會發展,建立以安徽(國家)農業標準化與檢測中心、安徽省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等國家級、省級檢測機構為龍頭,聯合全省專業質檢機構,覆蓋我省主要工業產品和農產品檢測、標準驗證網路。 | 省質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 | 省農委、省財政廳、省商務廳、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等。 |
六、建立健全標準化法律法規體系 | 19 |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實施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制定完善標準化地方法規和規章體系,到2012年末,形成較為完善的標準化政策法規體系;根據國家標準化戰略發展要求,報請修訂《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辦法》、《安徽省商品條碼管理辦法》、《安徽省組織機構代碼管理辦法》等地方法規和規章。 | 省質監局 | 省法制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