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意見

2012年7月1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皖政辦〔2012〕52號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意見》。該《意見》分充分認識做好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明確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總體要求、推進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強化保障措施6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意見
  • 印發時間: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皖政辦〔2012〕52號
  • 成文時期:2012年7月18日
基本信息,意見,

基本信息

2012年7月1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意見》。

意見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意見
皖政辦〔2012〕52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部署,努力擴大農業農村公共氣象服務覆蓋面,提高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科技水平,經省政府同意,現就加強氣象為農服務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做好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
我省是受氣象災害影響較嚴重的省份之一,農業是受氣象條件影響最直接的產業。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通過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全省氣象為農服務能力明顯提高,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不斷增多,農業生產、農村發展、農民生活對氣象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站在服務“三農”和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重要性,切實加強領導,不斷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為改善農業農村發展條件,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二、進一步明確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總體要求
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農業氣象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減輕農村氣象災害的不利影響為重點,統籌集約各種有效資源,大力改善農村氣象基礎設施,著力增強農業氣象服務的科技水平和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禦、應急處置能力,逐步實現城鄉氣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力爭到2015年,初步形成結構合理、布局適當、功能先進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基本建立監測準確、預警及時、防範有效的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規範、具有較強科技支撐的人工影響天氣業務體系。
三、推進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一)建立完善農業氣象監測預測服務系統。推進皖北小麥、玉米、大豆,淮河以南水稻、棉花、油菜等大宗農作物農田小氣候、土壤墒情、農業氣象災害等觀測系統建設。結合各地糧棉油高產創建、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大力推進特色農業、設施農業、水產養殖業等氣象條件精細化觀測以及農業氣象試驗研究觀測系統建設。建立農業氣象指標體系和省、市、縣三級農業氣象監測預報評估服務平台,提高農用天氣預報和重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與影響評估水平。加強衛星遙感技術套用,提高作物長勢、種植面積監測和產量預報水平。建立“直通式”服務機制,開展面向大型農產品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種養大戶的產前、產中、產後全程系列化服務。
(二)加強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決策服務。開展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力布局、種植結構、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氣候資源的利弊影響分析,提高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和安全影響的定量評估水平。開展精細化的農業氣候區劃,為科學規劃農業生產布局,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供決策服務。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為提高農業的氣象災害風險防範、風險管理和風險轉移能力提供支撐。
(三)加強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網路體系建設。依託“安徽農網”,按照“多網合一、一網多用”、“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員合一、一員多用”的原則,實現多部門資源共享,強化鄉、村兩級綜合信息服務站建設,充分發揮綜合效益。建立由各領域專家和各級農技人員組成的農業專家聯席會議制度,開展農業信息與技術互動服務。加強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綜合利用與服務水平。
四、完善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
(一)加強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統籌推進中小河流、山洪溝及地質災害易發區自動氣象站建設,加快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提高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升級改造衛星遙感接收系統,建設省級多功能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接收設備,提高洪澇、乾旱、森林火災、水體污染等氣象次生災害的監測和影響評估水平。在雷電災害多發頻發區布設雷電監測儀,提升農村雷電災害監測預警水平。根據氣象災害應急服務需求,配備應急移動氣象台,提高農村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二)建立健全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網路。各級特別是縣、鄉人民政府要加強農業氣象信息和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基礎設施建設,保證至少有一種手段能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傳遞到村(組)。縣級建立氣象部門與鄉鎮、中國小校等組織和單位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遞機制,鄉鎮建立通知到村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遞機制,村級建立通知到戶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遞機制。各級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和通信運營企業要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建立突發氣象災害發布綠色通道,逐步實現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全網發布。
(三)提高農村氣象災害應急和風險管理能力。縣、鄉人民政府要成立氣象災害防禦領導小組,政府分管負責同志任組長,氣象、民政、財政、農業、水利、國土資源等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建立健全應急聯動機制。各地要組織編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建立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度。在農村雷電多發易發區、農村中國小校舍等公共場所和建築物開展雷電防護工程建設。建立完善縣、鄉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定期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演練。建立以省、市、縣為骨幹,鄉鎮、街道社區和村莊為基礎的氣象災情調查上報網路和氣象災害隱患排查制度,編制農村氣象災害風險圖,設立氣象災害危險區警示牌。建立氣象信息員、氣象災害防禦責任人和志願者隊伍,加強管理與業務培訓,並積極發揮作用。結合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災害信息員培訓等活動,在鄉鎮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認證工作。
五、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
(一)提升人工影響天氣基礎保障和科技支撐能力。加快江淮分水嶺地區、大別山水庫群人工增雨基地,淮北地區人工防雹增雨基地,皖南森林防火滅火基地建設,合肥飛機人工增雨綜合保障基地以及阜陽、蚌埠、安慶飛機人工增雨分中心建設,形成地、空立體化作業體系,提高農村增雨抗旱、防雹減災、水庫增蓄等作業能力。加強人工增雨監測系統建設,建立地面、高空監測系統和機載測量系統。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決策指揮系統建設。繼續組織開展大別山區、江淮地區人工增雨、防雹外場試驗。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效果評估技術研究。
(二)強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安全監管。針對基層作業隊伍流動性大的實際情況,加快建立責任明確、操作規範、制度嚴格、措施到位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體系。加強空域申請、彈藥儲運、作業人員安全等重點環節的管理,杜絕發生責任事故。加強作業人員安全知識培訓,完善安全事故應急處置預案,強化應急演練,提高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六、強化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防災減災工作職責,切實把氣象為農服務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投資渠道。各級發展改革、氣象、科技、民政、財政、農業、水利、國土資源、教育、廣電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推進資源共享,加強協調配合,搞好綜合服務,形成推動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整體合力。
(二)科技創新,增強支撐。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強對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評估及綜合防禦技術的研究,加強農業氣象關鍵技術研發、試驗示範和成果轉化套用,不斷增強氣象為農服務的科技支撐能力。
(三)強化宣傳,發揮效益。加大對氣象為農服務工作重要意義、政策措施等宣傳,為強化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大力開展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教示範活動,提高廣大人民民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最大程度地減輕氣象災害損失。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2年7月18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