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建設皖北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的意見

2013年12月3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皖政辦〔2013〕47號印發《關於建設皖北“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的意見》。該《意見》分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3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建設皖北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的意見
  • 印發機關: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皖政辦〔2013〕47號
  • 印發時間:2013年12月30日
意見,一、總體要求,二、主要任務,三、保障措施,附屬檔案,

意見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建設皖北“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的意見
皖政辦〔2013〕47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實施加快皖北振興戰略,皖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進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以下簡稱“四化”)加速推進的新階段。2012年11月,國務院批覆實施《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將皖北地區納入《規劃》範圍,並明確相關支持政策,為皖北地區帶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為促進皖北地區加快振興,建設美好安徽,經省政府同意,現就建設皖北“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為動力,圍繞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四化”同步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四化”協調發展路子,把皖北地區建設成為推動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二)發展目標。
——到2017年,生產總值比2012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產總值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耕地面積保持在2070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225億公斤以上,工業化率達到48%以上,城鎮化率達到47%以上,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數達到800萬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四化”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初步形成發展活力彰顯、崛起態勢強勁的經濟區域。
——到2020年,全面完成《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糧食生產優勢地位更加穩固,“四化”水平大幅提升,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優美,社會文明和諧,人民生活富裕,形成與周邊地區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一體化發展格局,實現更高水平的“四化”協調發展,與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十項重點工程。
著力實施一批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工程,提升皖北地區“四化”水平,努力實現“四化”協調發展,夯實建設先行區的物質基礎。
1.主導產業培育工程。大力承接產業轉移,壯大優勢主導產業,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構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節能環保、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發揮新型工業化在“四化”協調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支持淮北重點培育現代食品工業,建成中原經濟區乃至全國重要的食品工業基地,做強煤化工、煤電和機械製造產業;支持亳州重點培育現代中藥產業,建設具有鮮明區域品牌特色的健康產業基地,做強農產品加工、汽車及零部件、能源化工產業;支持宿州重點培育輕紡鞋服產業,打造承東啟西、對國內外市場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輕紡鞋服集散基地,做強家居建材產業和雲計算產業;支持蚌埠重點培育電子信息產業,在新型顯示、特色電子、LED和矽基新材料四大領域取得突破,做強高端裝備製造和精細化工產業;支持阜陽重點培育生物醫藥產業,打造華東最大的生物醫藥生產基地,做強專用汽車、煤化工及特色紡織產業;支持淮南重點培育煤基產業,打造千億元級的煤電基地和煤化工產業基地,加快發展煤機裝備製造等接續替代產業。
2.新型城鎮化工程。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開展新型城鎮化建設綜合試點,強化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發揮新型城鎮化在“四化”協調發展中的支撐作用。發展壯大皖北城市群,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創新,支持蚌埠、阜陽建成皖北區域性中心城市,提升淮北、亳州、宿州、淮南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帶動力,加強各城市間分工合作和協同發展,推進交通連結、產業融合、功能互補、生態共建,支持淮南與合肥、淮北與宿州同城化、一體化。根據環境資源承載力,合理確定縣城規模,嚴格規劃管理,統籌布局工業、居住和公共服務設施等各類用地。加大對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支持力度。按照產城一體、宜業宜居、功能齊全、生態優美的原則,加強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力爭到2020年,蚌埠、阜陽、淮南發展成200萬人口左右的特大城市,淮北、亳州、宿州發展成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0個以上縣城發展成中等城市,20個以上重點開發鎮建成5萬人口以上的小城市。
3.農業現代化工程。深入實施新增糧食生產能力規劃,持續推進糧食生產三大行動,以糧食生產大縣為重點,打造淮北沿淮小麥和玉米核心產區、沿淮水稻核心產區、淮北大豆核心產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和農業裝備水平,建設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優質畜產品、優質水產品和特色蔬果生產,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設全國重要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和供應基地,高水平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示範區,建設一批良種繁育基地。完善農村經營體制,加快構建新型農村經營體系,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力爭到202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250億公斤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5000億元以上,成為全國新型農業現代化示範區。
4.信息化建設工程。實施“寬頻皖北”戰略,加快構建寬頻、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網際網路、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和物聯網等建設,探索雲計算套用服務模式,提升信息網路能力,推進“三網”融合。加快建設電子政務、電子商務、農業農村信息化、交通、現代物流等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和業務套用平台,推動物聯網技術在生產和流通領域各環節融合滲透,著力建設智慧城市,提升信息化套用水平。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提升工業企業信息化綜合集成創新能力,帶動電子信息、軟體服務業、雲計算等新興產業發展。推動社會保障信息一體化建設,構建網路互聯互通、信息資源共享、業務協同辦理的新機制。
5.服務業加快發展工程。統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實施大物流發展戰略,加快阜陽國家二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建設,構建以蚌埠、阜陽為中心,淮北、亳州、宿州、淮南為節點的區域物流體系。大力發展會展經濟,提升中國(淮北)煤礦機械博覽會、黃淮海經濟區農博會的國際影響力。積極發展現代金融、信息科技、研發設計、節能環保、檢驗檢測、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改造提升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發展壯大健康產業、社區服務、養老服務等新興業態。挖掘、整合皖北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促進旅遊與文化、科技、體育、農業等行業的深度融合,壯大旅遊經濟。支持老莊文化、淮南子文化、楚漢文化、奇石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建設,傳承和發展花鼓燈、皮影戲、壽州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規劃建設一批服務業集聚區。培育一批潛力大、競爭力強的服務業企業和知名品牌。
6.美好鄉村建設工程。強化規劃引領,加強村莊布點和建設規劃的修編最佳化。加強涉農資金整合,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開展農村環境面貌改造提升行動,以鐵路、公路、江河沿線及城市、省際、景區周邊等“三線三邊”為突破口,重點抓好垃圾污水處理、違法建築控拆、廣告標牌治理、綠化改造提升和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依託土地整治和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採煤塌陷區治理、新一輪淮河幹流行蓄洪區及灘區居民遷建等項目實施,整體推進中心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通過盤活村級資源資產、發展“能人”經濟、培育特色產業等方式,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傳承保護皖北鄉村特色文化。到2020年,80%以上的中心村達到“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
7.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工程。加快開發園區轉型升級和科學發展,突出主導產業,實現集聚發展,完善功能配套,促進人口集中,打造“四化”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深入推進皖北現代產業園區建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創新合作共建模式,努力建成產城一體新城區、主導產業集聚區、自主創新示範區、產業轉移承接區、民營企業孵化區。鼓勵各市縣與皖江城市帶及省外發達地區合作共建園區,發展飛地經濟,承接產業轉移。支持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及渦陽縣、蒙城縣、靈璧縣、泗縣、懷遠縣、潁上縣、臨泉縣、霍邱縣開發園區產城一體化建設試點。整合提升先行區內各類開發園區,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擴區和升級國家級開發區。力爭到2015年,開發園區經營收入超過1萬億元,經營收入超百億元的園區達到20個以上,國家級開發區達到4至6個。
8.基礎設施支撐工程。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蚌埠、阜陽等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推進鄭州至徐州、商丘至合肥至杭州客運專線,亳州至宿州鐵路,符夾鐵路擴能改造,以及淮北至鄭徐客專聯絡線建設,研究規劃阜陽至淮北至徐州、亳州至蚌埠至滁州、淮北至宿州至蚌埠、蚌埠至淮南至合肥等皖北城際鐵路,逐步構建江淮城際鐵路網路。推進濟南至祁門、阜陽至淮濱、蚌埠至五河高速公路,區域內國省幹線公路升級改造,淮河乾支流高等級航道,蚌埠港、阜陽港、淮北港、淮南港,以及阜陽、蚌埠、亳州和宿州機場等一批公路、水運、民航重大工程。建設兩淮大型煤炭基地,完善煤炭運輸儲備配送體系。規劃、建設一批大容量高參數低能耗坑口電站,實施大中城市和產業集聚區熱電聯產,支持開展直供電試點,加快建設淮南至南京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加強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升級,推進電網智慧型化。加快成品油、天然氣管網和加氣站、城市調峰儲備站建設,加強兩淮礦區煤層氣抽采利用和煤矸石、煤泥等綜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爭創一批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和綠色能源示範縣。建設引江濟淮、淮水北調、駟馬山引江補淮等跨流域、跨區域調水工程和江巷水庫、臨淮崗綜合利用、沿淮湖泊抬高蓄水位、採煤塌陷區蓄水利用等蓄水工程,加快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和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綜合治理,建設人工增雨防雹基地,發展農業節水灌溉。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建設,推進茨淮新河、新汴河等大型灌區和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力爭啟動建設懷洪新河、渦河等大型河灌區和沿淮窪地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國家規劃內大中型病險水庫、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基本完成國家規劃內重要支流、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
9.生態皖北工程。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努力打造生態皖北。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推進皖北農田防護林、骨幹道路林網和森林城鎮及綠道建設,加快石質山、廢棄礦山等未利用地或廢棄地造林綠化,力爭到2020年,森林面積達到19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9%以上。促進沿淮調蓄洪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恢復沿淮湖泊窪地生態功能。加強沿淮、黃河故道等濕地生態保護。加強採煤塌陷區綜合整治。加大城鄉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快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十二五”末,實現每個市、縣建有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服務能力覆蓋轄區鄉鎮。加快城鎮污水處理擴能增效及升級改造,2020年前縣城以上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加強污染排放重點工業企業工藝技術改造,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支持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深化淮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控制深層地下水開採。在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全面開展節能技術改造。推動工農業複合型循環經濟發展,創建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園區,加大對骨幹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界首田營“城市礦產”和淮南市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支持力度。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10.民生提升工程。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做好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城鎮困難人員就業工作,擴大就業容量,提高就業質量。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提高基礎教育質量,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加快提高人口綜合素質。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大對皖北人口大縣縣醫院、中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支持力度,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健全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完善計畫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昂揚向上的皖北人文精神。擴大以社會保險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加快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防災減災救災、社會福利、社會養老服務等體系建設。到2020年,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開發式、開放式和開拓式扶貧,深化連片扶貧攻堅。
(二)加快六項改革創新。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努力破解制約“四化”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難題,以改革促跨越、以開放促崛起,推動農業大區向現代經濟強區轉變。鼓勵各地結合實際,開展試驗示範,探索“四化”協調發展之路。
1.開展城鄉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人地掛鈎試點方案,爭取國家支持在先行區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定居規模掛鈎。探索在先行區範圍內開展用地指標交易。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先行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規範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試點,鼓勵未利用地開發利用。爭取開展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維護農民宅基地收益物權。爭取、落實國家對先行區差別化的土地管理政策。省在土地利用年度計畫、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周轉、省預留建設用地計畫指標等方面對先行區適度傾斜。建立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嚴格管控、動態評估與適時修訂機制。
2.開展金融改革創新試點。爭取國家在先行區設立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積極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點,推動金融組織創新、機制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儘快完成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改革工作,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優先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糧食生產大縣設立村鎮銀行,發展普惠金融。爭取國家對法人金融機構支農再貸款限額、金融機構再貼現限額、存貸比控制指標等傾斜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發行股票、債券,利用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融資,支持中小企業在省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進行股權流轉融資。支持保險資金投資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規範發展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
3.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深入實施國家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推進宿州、蚌埠龍亢農場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加快農業生產經營制度、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等改革。加快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合理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鼓勵農民通過一事一議發展村級公益事業,逐步提高財政獎補比重,健全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長效機制和運行維護機制。深入推進集體林權配套改革。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社,積極創建一批示範縣和示範社。
4.推進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圍繞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著力推進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一體化發展。支持淮北、淮南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穩步向其他地區拓展。高水平編制和完善新一輪城鄉總體規劃及產業布局、村莊布點等專項規劃。加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力度,推進路、水、電、氣、通信、環衛、公交、養老等基本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快醫療、教育等一體化發展步伐。鼓勵具備條件的市縣探索區域城鄉一體化發展有效措施。
5.創新農村人口有序轉移機制。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落實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制度改革政策,大力實施居住證制度,建立和完善流動人口權益保障機制、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網路,加大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投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逐步解決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戶籍問題,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切實保護農民權益的前提下,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民進城制度安排,探索促進皖北地區人口向皖江城市帶等地區跨區域轉移途徑。允許進城落戶農民工繼續保留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經濟利益,繼續保留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並依法進行流轉。
6.創新開放合作機制。深化皖北與皖江城市帶地區市縣結對合作,以合作共建現代產業園區為重點,逐步向產業發展、要素流動、社會管理等領域拓展,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努力實現南北區域良性合作發展格局。加強與中原經濟區、淮海經濟區等地區交流與合作,建立省市級多層區域合作平台。加強與河南、江蘇等省合作,推進沿淮經濟帶建設,依託淮河水運通道及沿淮路網通道,科學有序推進淮河岸線開發,加強沿淮城鎮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港口、產業、城鎮聯動發展,構建城市合理布局、產業合理分工、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共治的內河型經濟發展新格局。深化長三角發展分工,加強與珠三角、環渤海及中西部地區的合作。積極參與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推進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區協同發展。發揮蚌埠、阜陽鐵路樞紐作用,打造內陸“無水港”,支持開通鐵海聯運班列,加強與沿海沿邊通關協作,為外貿企業提供便利口岸物流環境。深入開展國企民企進皖北活動,完善與央企、全國知名民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先行區各市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細化方案,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完善機制,推動《規劃》實施。省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密切配合,狠抓落實,積極支持先行區建設。密切與國家部委的溝通銜接,爭取政策、項目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強與中原經濟區其他省份的溝通協調,推動建立中原經濟區規劃實施協調推進機制,研究解決先行區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
(二)加強宣傳發動。通過媒體宣傳、社會宣傳等多種形式、多種途徑,開展先行區建設系列宣傳活動,提高廣大幹部民眾對建設先行區重大意義的認識,形成社會各界廣泛關心和支持先行區建設的良好氛圍。宣傳部門要牽頭制定具體的宣傳方案,組織協調新聞媒體加大對建設先行區的宣傳報導力度,提高先行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先行區科學發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省有關部門要按照推動“四化”協調發展的要求,認真研究落實《規劃》明確的重大政策,緊密結合先行區實際,及時在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產業升級和投資引導、統籌城鄉發展、生態補償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建立完善先行區建設的政策支持體系。
(四)強化人才保障。堅持教育、人才等資源向先行區傾斜,積極支持先行區人才智力建設。提高先行區教育投入占全省比重,努力將人口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優先支持先行區培養和引進高層次、高技能、農村實用、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
(五)嚴格督促檢查。省皖北辦要加強對《規劃》實施和先行區建設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強化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推動目標任務落實。適時開展《規劃》實施和先行區建設評估,重大問題及時向省政府報告。
附屬檔案:建設皖北“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工作任務分解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3年12月30日

附屬檔案

建設皖北“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工作任務分解
為推動建設皖北“四化”協調發展先行區,現將工作任務分解如下:
1.支持淮北重點培育現代食品工業,建成中原經濟區乃至全國重要的食品工業基地,做強煤化工、煤電和機械製造產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及淮北市政府等負責落實,列第一位為牽頭單位,下同)
2.支持亳州重點培育現代中藥產業,建設具有鮮明區域品牌特色的健康產業基地,做強農產品加工、汽車及零部件、能源化工產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農委、省財政廳、省糧食局及亳州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3.支持宿州重點培育輕紡鞋服產業,打造承東啟西、對國內外市場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輕紡鞋服集散基地,做強家居建材產業和雲計算產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商務廳及宿州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4.支持蚌埠重點培育電子信息產業,做強高端裝備製造和精細化工產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及蚌埠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5.支持阜陽重點培育生物醫藥產業,打造華東最大的生物醫藥生產基地,做強專用汽車、煤化工及特色紡織產業。(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及阜陽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6.支持淮南重點培育煤基產業,打造千億元級的煤電基地和煤化工產業基地,加快發展煤機裝備製造等接續替代產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科技廳、省財政廳及淮南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7.堅持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開展新型城鎮化建設綜合試點,強化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資源。(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財政廳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8.發展壯大皖北城市群,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創新,支持蚌埠、阜陽建成皖北區域性中心城市,提升淮北、亳州、宿州、淮南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帶動力,推進交通連結、產業融合、功能互補、生態共建,支持淮南與合肥、淮北與宿州同城化、一體化。(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交通運輸廳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9.根據環境資源承載力,合理確定縣城規模,加強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統籌布局工業、居住和公共服務設施等各類用地。加大對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支持力度。(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民政廳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10.深入實施新增糧食生產能力規劃,持續推進糧食生產三大行動,打造淮北沿淮小麥和玉米核心產區、沿淮水稻核心產區、淮北大豆核心產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和農業裝備水平,建設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省農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水利廳、省氣象局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11.大力發展優質畜產品、優質水產品和特色蔬果生產,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設全國重要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和供應基地,高水平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示範區,建設一批良種繁育基地。加快構建新型農村經營體系,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力爭到202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250億公斤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5000億元以上,成為全國新型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省農委、省財政廳、省林業廳、省糧食局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12.實施“寬頻皖北”戰略,加快構建寬頻、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網際網路、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和物聯網等建設,探索雲計算套用服務模式,提升信息網路能力,推進“三網”融合。(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廣電局、省通信管理局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13.加快建設電子政務、電子商務、農業農村信息化、交通、現代物流等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和業務套用平台,推動物聯網技術在生產和流通領域各環節融合滲透,著力建設智慧城市。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提升工業企業信息化綜合集成創新能力,帶動電子信息、軟體服務業、雲計算等新興產業發展。推動社會保障信息一體化建設,構建網路互聯互通、信息資源共享、業務協同辦理的新機制。(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政府辦公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委、省商務廳、省氣象局、省經濟信息中心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14.加快阜陽國家二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建設,構建以蚌埠、阜陽為中心,淮北、亳州、宿州、淮南為節點的區域物流體系。大力發展會展經濟,提升中國(淮北)煤礦機械博覽會、黃淮海經濟區農博會的國際影響力。積極發展現代金融、信息科技、研發設計、節能環保、檢驗檢測、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改造提升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發展壯大健康產業、社區服務、養老服務等新興業態。(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環保廳、省商務廳、省民政廳、省政府金融辦、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貿促會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15.挖掘、整合皖北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促進旅遊與文化、科技、體育、農業等行業的深度融合,壯大旅遊經濟。支持老莊文化、淮南子文化、楚漢文化、奇石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建設,傳承和發展花鼓燈、皮影戲、壽州鑼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省旅遊局、省科技廳、省農委、省文化廳、省體育局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16.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規劃建設一批服務業集聚區。培育一批潛力大、競爭力強的服務業企業和知名品牌。(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廳、省國資委、省質監局、省旅遊局、省政府金融辦、省工商局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17.加強村莊布點和建設規劃的修編最佳化,做好與全省市、縣(市、區)城鎮體系規劃的銜接。(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美好鄉村建設辦公室、省國土資源廳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18.加強涉農資金整合,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省財政廳、省委統戰部、省扶貧辦、省發展改革委、省民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委、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政府金融辦、省農信社、省工商聯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19.開展農村環境面貌改造提升行動,以鐵路、公路、江河沿線及城市、省際、景區周邊等“三線三邊”為突破口,重點抓好垃圾污水處理、違法建築控拆、廣告標牌治理、綠化改造提升和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省文明辦、省美好鄉村建設辦公室、省發展改革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衛生廳、省工商局、省旅遊局、團省委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20.依託土地整治和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採煤塌陷區治理、新一輪淮河幹流行蓄洪區及灘區居民遷建等項目實施,整體推進中心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通過盤活村級資源資產、發展“能人”經濟、培育特色產業等方式,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傳承保護皖北鄉村特色文化。(省美好鄉村建設辦公室、省紀委、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民政廳、省司法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委、省水利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廳、省衛生廳、省國資委、省廣電局、省體育局、省新聞出版局、省政府金融辦、省電力公司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21.加快開發園區轉型升級和科學發展,突出主導產業,實現集聚發展,完善功能配套,促進人口集中,打造“四化”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科技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2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創新皖北現代產業園區合作共建模式,努力建成產城一體新城區、主導產業集聚區、自主創新示範區、產業轉移承接區、民營企業孵化區。鼓勵各市縣與皖江城市帶及省外發達地區合作共建園區,發展飛地經濟,承接產業轉移。支持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及渦陽縣、蒙城縣、靈璧縣、泗縣、懷遠縣、潁上縣、臨泉縣、霍邱縣開發園區產城一體化建設試點。整合提升先行區內各類開發園區,支持符合條件的園區擴區和升級國家級開發區。(省發展改革委、省皖北辦、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財政廳、省商務廳、省科技廳、結對合作市政府及淮南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23.支持蚌埠、阜陽等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推進鄭州至徐州、商丘至合肥至杭州客運專線,亳州至宿州鐵路,符夾鐵路擴能改造,以及淮北至鄭徐客專聯絡線建設,研究規劃阜陽至淮北至徐州、亳州至蚌埠至滁州、淮北至宿州至蚌埠、蚌埠至淮南至合肥等皖北城際鐵路,逐步構建江淮城際鐵路網路。推進濟南至祁門、阜陽至淮濱、蚌埠至五河高速公路,區域內國省幹線公路升級改造,淮河乾支流高等級航道,蚌埠港、阜陽港、淮北港、淮南港,以及阜陽、蚌埠、亳州和宿州機場等一批公路、水運、民航重大工程。(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國資委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24.建設兩淮大型煤炭基地,完善煤炭運輸儲備配送體系。規劃、建設一批大容量高參數低能耗坑口電站,實施大中城市和產業集聚區熱電聯產,支持開展直供電試點,加快建設淮南至南京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加強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升級,推進電網智慧型化。加快成品油、天然氣管網和加氣站、城市調峰儲備站建設,加強兩淮礦區煤層氣抽采利用和煤矸石、煤泥等綜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爭創一批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和綠色能源示範縣。(省能源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省電力公司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25.建設引江濟淮、淮水北調、駟馬山引江補淮等跨流域、跨區域調水工程和江巷水庫、臨淮崗綜合利用、沿淮湖泊抬高蓄水位、採煤塌陷區蓄水利用等蓄水工程,加快抗旱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和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綜合治理,建設人工增雨防雹基地,發展農業節水灌溉。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建設,推進茨淮新河、新汴河等大型灌區和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力爭啟動建設懷洪新河、渦河等大型河灌區和沿淮窪地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國家規劃內大中型病險水庫、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基本完成國家規劃內重要支流、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國資委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26.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努力打造生態皖北。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推進皖北農田防護林、骨幹道路林網和森林城鎮及綠道建設,加快石質山、廢棄礦山等未利用地或廢棄地造林綠化,力爭到2020年,森林面積達到196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9%以上。促進沿淮調蓄洪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恢復沿淮湖泊窪地生態功能。加強沿淮、黃河故道等濕地生態保護。加強採煤塌陷區綜合整治。加大城鄉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省林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省氣象局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27.加快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十二五”末,實現每個市、縣建有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服務能力覆蓋轄區鄉鎮。加快城鎮污水處理擴能增效及升級改造,2020年前縣城以上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環保廳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28.加強污染排放重點工業企業工藝技術改造,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支持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深化淮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控制深層地下水開採。(省環保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水利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29.在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全面開展節能技術改造。推動工農業複合型循環經濟發展,創建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園區,加大對骨幹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界首田營“城市礦產”和淮南市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支持力度。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農委、省能源局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30.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做好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城鎮困難人員就業工作,擴大就業容量,提高就業質量。(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財政廳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31.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加快提高人口綜合素質。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文化廳、省旅遊局、省廣電局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32.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大對皖北人口大縣縣醫院、中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支持力度,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健全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完善計畫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衛生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人口計生委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33.擴大以社會保險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加快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防災減災救災、社會福利、社會養老服務等體系建設。到2020年,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開發式、開放式和開拓式扶貧,深化連片扶貧攻堅。(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省扶貧辦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34.開展城鄉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人地掛鈎試點方案,爭取國家支持在先行區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定居規模掛鈎。探索在先行區範圍內開展用地指標交易。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先行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規範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調整利用試點,鼓勵未利用地開發利用。爭取開展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試點,維護農民宅基地收益物權。爭取、落實國家對先行區差別化的土地管理政策。省在土地利用年度計畫、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周轉、省預留建設用地計畫指標等方面對先行區適度傾斜。建立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嚴格管控、動態評估與適時修訂機制。(省國土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財政廳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35.爭取國家在先行區設立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積極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點,推動金融組織創新、機制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儘快完成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改革工作,允許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優先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糧食生產大縣設立村鎮銀行,發展普惠金融。爭取國家對法人金融機構支農再貸款限額、金融機構再貼現限額、存貸比控制指標等傾斜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發行股票、債券,利用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融資,支持中小企業在省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進行股權流轉融資。支持保險資金投資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規範發展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省政府金融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商務廳、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銀監局、安徽證監局、安徽保監局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36.深入實施國家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推進宿州、蚌埠龍亢農場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加快農業生產經營制度、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等改革。加快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合理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鼓勵農民通過一事一議發展村級公益事業,逐步提高財政獎補比重,健全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長效機制和運行維護機制。深入推進集體林權配套改革。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社,積極創建一批示範縣和示範社。(省財政廳、省農委、省林業廳、省國土資源廳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37.圍繞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著力推進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一體化發展。支持淮北、淮南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穩步向其他地區拓展。高水平編制和完善新一輪城鄉總體規劃及產業布局、村莊布點等專項規劃。推進路、水、電、氣、通信、環衛、公交、養老等基本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快醫療、教育等一體化發展步伐。(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38.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落實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制度改革政策,大力實施居住證制度,建立和完善流動人口權益保障機制、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網路,加大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投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逐步解決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戶籍問題,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民進城制度安排,探索促進皖北地區人口向皖江城市帶等地區跨區域轉移途徑。允許進城落戶農民工繼續保留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經濟利益,繼續保留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並依法進行流轉。(省公安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國土資源廳、省農委、省林業廳及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39.深化皖北與皖江地區市縣結對合作,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加強與中原經濟區、淮海經濟區等地區交流與合作,建立省市級多層區域合作平台。加強與河南、江蘇等省合作,構建城市合理布局、產業合理分工、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共治的內河型經濟發展新格局。加強與珠三角、環渤海及中西部地區的合作。積極參與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推進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區協同發展。發揮蚌埠、阜陽鐵路樞紐作用,打造內陸“無水港”,支持開通鐵海聯運班列。深入開展國企民企進皖北活動,完善與央企、全國知名民企合作的長效機制。(省發展改革委、省皖北辦、省商務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交通運輸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國資委、省工商聯及結對合作市政府、淮南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40.先行區各市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細化方案,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完善機制,推動《規劃》實施。(先行區各市政府等負責落實)
41.密切與國家部委的溝通銜接,爭取政策、項目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強與中原經濟區其他省份的溝通協調,推動建立中原經濟區規劃實施協調推進機制,研究解決先行區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省發展改革委、省皖北辦、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委、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廳、省衛生廳等負責落實)
42.開展先行區建設系列宣傳活動,宣傳部門要牽頭制定具體的宣傳方案,組織協調新聞媒體加大對建設先行區的宣傳報導力度,提高先行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省皖北辦、省委宣傳部等負責落實)
43.認真研究落實《規劃》明確的重大政策,及時在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產業升級和投資引導、統籌城鄉發展、生態補償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建立完善先行區建設的政策支持體系。(省發展改革委、省皖北辦、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農委、省商務廳等負責落實)
44.堅持教育、幹部、人才等資源向先行區傾斜,積極支持先行區人才智力建設。提高先行區教育投入占全省比重,努力將人口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加大幹部工作支持力度,完善南北幹部任職掛職制度。優先支持先行區培養和引進高層次、高技能、農村實用、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民政廳、省皖北辦等負責落實)
45.加強對《規劃》實施和先行區建設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強化綜合評價和績效考核,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推動目標任務落實。適時開展《規劃》實施和先行區建設評估,重大問題及時向省政府報告。(省皖北辦、省統計局等負責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